佛教世界观带给我们什么(第10课佛教的世界观)

佛教世界观是怎样的
《缘起虚幻》是佛教的世界观。
佛教认为,宇宙所有物质现象,皆是各种条件结合成像;虽有表象,并无实质,所以说虚幻。虚幻并不等于什么也没有,不然就说(无)而不说虚幻。用文言解释缘起虚幻,说的再多,也只是形而上空理论、文字游戏,不如用实例比喻来说明缘起幻象道理。
我们用人们最熟悉的小轿车做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小轿车形象在我们看来,是真实存在的,但依照佛教缘起论,小轿车的存在只是缘起幻象,没有实在意义(虽然不乏实用性)。要知道佛教认为小轿车形象虚幻是否准确,我们经过分析便知。小轿车确实由多种条件组合成,这一点无须质疑。我们想象中试着把车轮拆下,再将小车轿顶与车底盘拆开分离,再把发动机离合器等重要部件拆开并散落各处……这时,我们所看到的不再是此前完整小轿车形象,而是各种形状不同的部件形象。事实告诉我们,完美小轿车形象,并非真实存在,是各种部件结合成象。这种基于多种部件所成的象,不为真实,确实是缘起幻象。以此推想,世界所有物质现象,如花草树木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乃至太阳系、银河系、甚至更大天体现象,无一不是众多条件聚集成象;无一不是分子、原子、质子、微粒子……截至目前发现的最基本能量子聚合而成。
佛教缘起虚幻世界观,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符合物理学量子集成世界理论、辩证的世界观。《缘起论》不仅从平面上拓展了我们对世界准确认识,还从立体上加深了我们对世界有无感知。
佛教只承认“如此”当下现实事物世界存在,不承认“如彼”不现实事物世界存在。佛教缘起论认为,所有世界以及万有,缘起时不可说没有,缘谢时不可说有。拿地狱来说,地狱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呢?依照缘起论、不会直接给出有或无的回答。在佛教里,用有和无已经不能准确论断这个世界和一切物质现象是否存在;只能用缘起有、缘谢无来说明。每个人的因缘不同,在其面临的世界现象也不同。因此,地狱对每位众生来说可有可无。比如,我们无缘现出地狱现象,我们就看不到地狱;即使是我们找遍整个宇宙角落,也不会见到属于我们的地狱现象;对于我们而言就是没有地狱,只有我们所在的当下现实世界。然而对于有着地狱因缘正处于地狱道的众生来说,只有实实在在的地狱,没有我们这样的人道世界;即使是有着地狱因缘的众生来到我们人道世界,人道世界在它们面前也会变成充满痛苦的地狱世界。同样道理,对于正处于六道轮回中任何一道众生来说,其余五道或四道(畜牲道傍生人道为一道),不会同时空下出现;也就是说,对于该众生来说,其所在此道是为有,其它未出现的彼道对该众生来说根本不存在。
缘起论让我们明白,没有过去的昨天,也没有未来的明天;所谓的昨天,只是现在当下无常变异现象曾经;所谓的明天,只是现在当下无常变异现象的延续或是延伸。唯有此时此刻此地此现象,才真正暂时属于我们。我们依照传统知识、想象到的过去世界现象和未来世界现象,根本不存在…………
这就是佛教缘起虚幻的世界观!
佛教世界观很有趣,能够解释我们更多疑惑,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颠簸不破的真理!
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哪些积极意义?
佛称他自己是“无依道人”,认为从修行到证果,没有别人能够替代得了,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
佛教肯定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不是别人的奴仆,只要努力修法,就可以成佛。重在鼓舞众生的自信和自尊心。
佛教认为人人都具有成佛本性,“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没有谁可以驾驭人类,可以奴役人类,人的成败福祸全在于自己。自我完成伟大的人格——成佛,而修行证果。佛教这种思想,使人从神权的束缚中释放出来,从而得到自由;提醒了人类对自己的行为要自我负责,不能归罪于天或埋怨别人。
人有决定自己命运和前途的权利,人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有了独立自主的人格,人就能到自尊和自信。
《佛教世界观》读后感
今日终于读完了这本书。为什么说是“终于”呢?因为我记得我是从十月份开始读的,读的期间“磕磕绊绊”,到了今日才读完了这本书,收获挺多的。
我挺喜欢这本书的,因为每次读的时候心很静,虽然前中部分关于佛教的一些术语、理论看不懂,但也仍然不能阻挡文字背后透过来的那股温和的气息,让人觉得很舒服。即便这样,我还是因为懒或者莫名其妙就中断了阅读,是之谓“磕磕绊绊”。终于,这几日总觉得是时候理理自己的内在了,便拿起这本书,借着书里的力量,开始逐步地走近自己。
我在读完后,摘抄了笔记。里面出现次数最多的词是“心”。心是什么?心是内在,是万相之源。是故谓之,相由心生。我很好奇,没有了心的话,便是一片空寂么。那作为“我”的意识呢?与道融合了么,与众生融合了么?是故打坐的一个步骤是将念头的出发点定住,便是将众相的源头——心定住,从而在那个临界点寻找本源的力量。
我很喜欢的两句话——“故吾谓之求道者,求之三教,不若求于自心。”、“儒释道皆以心为本,以道为尊。”。在我原本的认知当中,便没有刻意去区分宗教或者是宗教中的派别。一是因为,看这方面时内容看不进去,看了也记不住= =;二是认为没必要,任他何门何规,终究是要去探寻大道的,只是方法和选择不同罢了。于我,把握住本质便好了。
很喜欢书里对内在的认知,读后像是懂了为什么高三时,把几乎所有精力投入在学习中,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些对内心的投入。也知道了自己为何放慢了学习的进度,把这本书读完的原因——梳理好内在,以便以一个更好地角度观外事,做自己。
在修行的过程中,知空随缘,以平常心做好当下。注重内在的修养,多读圣贤书,和光同尘,做一位随性的观察者,把住本心、真性,做自己,然后在世中,以心为本,以道为尊。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42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