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道矛盾有所求(佛道矛盾吗)

学佛百科2023-03-2981

今有一疑事想问各位佛弟子,希望各位师兄能为我解惑。

四依四不依言

四依四不依者,乃是世尊为后世学人所确立的修学佛法所应遵循的原则标准。若人能依此修学,则能远离争论扰乱,顺趋大乘正道。云何四依四不依?如《维摩诘经•法供养品》中云:“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

一、依于义不依语云何依于义不依语?诸佛菩萨大慈大悲,为令学人破迷开悟了达诸法离言法性,故特假借语言文字方便善巧开显诸法实相。若诸学人不达真义,著于文字,则难免不被语言文字所束缚,犹如以指指月,迷者不见月,反执指为月,如此则不能了知佛法的真实义。是故,应依于义,而不依语。如《金刚经》云:“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此句经文告诉我们,佛所说的文字教法譬如过河的船筏,诸法实相譬如涅盘彼岸,若不依船筏不能到彼岸,若不舍船筏同样不能到彼岸,于此般若大法尚不可执著,何况那不能引导众生令得解脱的外道之法。又如《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立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此句经文是佛陀慈悲方便,劝诸众生念佛名号,与佛结缘,种下善根,由此为因将来能招感被佛陀度化的果报,非指念一句佛号便可成佛道。又例如通常所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同样是劝人止恶修善的,决不可以为真的立地便可成佛。

二、依于智不依识云何依于智,不依识?智谓无分别智,唯出世大乘圣者具有,有此智者能够如实了达诸法自性共相,能随顺无我律及因果律,能够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令诸众生得究竟解脱,乃至成就无上佛道。识谓虚妄分别,乃是世间凡夫所有,依于虚妄分别的识不能明辨邪正是非,不能通达宇宙人生的真实相,不能随顺自然规律,不能破我法执,令诸众生得究竟解脱。只能使有情流转生死,沉沦苦海。因此,学习佛法最重视的就是破迷开悟,而修行的过程就是转依的过程,成佛即是圆满转依,只有转舍有漏的八识转得清净无漏的四智相应心品,才能成就无上大菩提。故言依智不依识。

三、依于法不依人云何依于法不依人?罗什大师云:“法谓经教也,当依佛陀所说之经教,不可以人胜故,背法依人也。”谓佛弟子修学和宣说佛法,当以佛经为依据,以三法印、大乘一实相印、三时判教、四依四不依为依据,若如是者名依法不依人,反之,则是依人不依法。在当今的中国佛教界,依人不依法的现象非常普遍,例如在《解深密经》中,有佛陀亲自认可的三时判教,可是在中国佛教界却有种种不同的判教,并不依佛所说;又例如佛法中讲,一切法皆是缘起性空,这是佛法的不共法,与其他的宗教哲学皆不相同,可是,在佛教界却时常能听到有人高唱:“儒、释、道三教同源或儒、释、道三教是一家。”这样的谬论。是故,欲弘扬正法,光大圣教,当依法不依人。欲自利利他,普度众生,当依法不依人。

四、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云何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首先应该了知何为了义经,何为不了义经。还应了知依了义经有何功德,不依了义经有何过失。这样才会自觉地依了义经学法修行。根据经中佛陀亲自认可的判教,当知佛陀初时所说的声闻教法阿含类经及第二时所说的大乘教法般若害经皆不了义经,唯第三时所讲的《解深密经》是真了义经。该经所讲的教、理、行、果四方面皆属究竟了义,无上无容,非诸争论安足处所。此经共八品,除序品外其余七品全部被《瑜伽师地论》所引用,单从这一点上就可说明一生补处的弥勒菩萨对此经的重视程度。例如从教理来讲,初时教本着我空法有宣讲业感缘起;二时教本着我法二空宣讲受用缘起;三时教则是本着非有非空的中道宣讲阿赖耶缘起。又初时、二时教唯说前六识,未建立七、八二识,更未建立三自性和三无性。因此依于初时二时教法,不仅不能说明宇宙人生产生的原因,也不能揭示其究竟实相,甚至连三世因果也说不明白。了义教中所说的教理是究竟圆满的,同样,其中所说的修行方法及佛果境界也是究竟圆满的。而不了义教中所说的内容,只是了义经中的一部分,是故佛陀告诫学人应依了义经不应依不了义经。问:何为了义经,何为不了义经?了义对不了义而言,若是公开显了宣说究竟真实之义者,谓之了义教。未了未尽之说,谓之不了义。了义乃是真实之说,不了义乃是方便之说。又具足三义者属了义,否则为不了义。三义者:一者尽量,谓尽所有性一切性;二者如理,谓如所有性真实性;此二是就所说法而言。三者显了,谓公开显了而不隐言密语,此是就佛说法的方法而言。问:依了义经有何功德?《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中云:“胜义生菩萨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如来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盘,所说甚深了义言教,闻已信解,书写、护持、供养、流布、读诵、温习,如理思维,以其修相,发起加行,生几所福?’说是语已,尔时,世尊告胜义生菩萨曰:‘胜义生,是善男子或善女人,其所生福,无量无数,难可喻知,吾今为汝略说少分,如爪上土比大地土,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算数计喻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或如牛迹中水比四大海水,百分不及一,广说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如是于诸不了义经,闻已信解,广说乃至以其修相,发起加行,所获功德,比此所说了义经教,闻已信解,所集功德,广说乃至以其修相,发起加行,所集功德,百分不及一,广说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问:云何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谓佛陀说法有方便说(权教),有真实说(实教);有究竟圆满公开显了的了义教,也有隐言密语对机宣说的未了义教。举例来说,佛陀初时,唯为发趣声闻乘有情说阿含教;佛于二时,唯为已舍小向大的初发大心的不定种性的有情说般若教;佛于三时,普为发趣一切乘的有情说方广教。其中初时教、二时教,皆是对机而说的密义言教。三时教乃是究竟圆满的了义教。因为我空法有和我法二空皆是非有非空中道当中的一分;而于第三时所说的阿赖耶缘起中不仅包括业感缘起,还包括受用缘起,更有自性缘起,可以说宣说缘起法至此已究竟圆满,无上无容。又初时二时唯说前六识未曾建立七、八二识,由未建立八识,虽说缘起但不能建立种现熏生的深妙正理——究竟圆满的阿赖耶缘起。由未宣说三自性故,虽依缘起说如幻有,但未能具体说明遍计所执性唯是凡愚妄执而有,依他起性如幻假有,圆成实性真空妙有。由未宣说三无性故,虽依性空说诸法空,但未能具体说明遍计所执性是体相俱无的空,依他起性是有幻相而无实体的空,圆成实性是胜义无自性的空。故初时二时皆方便说,皆不了义教,其中所说的内容只是了义教当中的一部分,是故应“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又例如《涅盘经》中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可成佛。”而《解深密经》中却说:“法是一乘,种性有别。”《椤伽经》中也说:“法是一乘,种性有五。”又例如:有的经中说“初发菩提心,即成无上觉。”而了义经中说“从最初发心,直至成佛,需要历经三大阿僧祗劫。”诸如是等,佛于诸经中所说的观点各不相同或自相违当如何处置?当知诸经中所说虽有如是种种差别,并非如来自语相违,而是佛陀大智大悲为度化众生,方便善巧,对机施教,众生根机不同,故佛说法有异,正所谓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病,佛有八万四千种对治法门。佛陀说法既有方便说,那方便说就必有其合理性和存在的理由,因为众生的根机有种种差别,这是不争的事实。是故,于佛所说,应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也就是应依了义经的观点去受学一切不了义经,但不可以实废权或以权代实。

总之,四依四不依是所有的佛弟子都应遵循的原则标准,若不依此标准,人们便会各是其是、各非其非,生门户之见、宗派之争,这必然会影响佛教内部的团结,也必将成为佛教兴旺的一大障碍。愿同志者,都来依此原则标准学法弘法、自觉觉他。

佛教道教有冲突吗

很多人问我这个问题,佛教和道教有没有冲突,算卦和佛教有没有冲突。那么先要了解周易的起源。周易的内容十分丰富,上论天文,下讲地理,中谈人事,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社会生产到社会生活,从帝王将相如何治国到老百姓如何处世做人等等,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它通过八卦今昔信息预测的科学方法,预测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关信息,对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从而更好地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周易》内容累积甚多之人生经验,以数理逻辑、汇萃万物,其哲理可应用一切人事时地物上之措施,故上能探求宇宙本体而知天命,下可指导人生之行藏,而成为一部人生重要处世与行事之宝典。故人称“书中之王、群经之首”,是一部天下人间的大经大法。《周易》不只是用来算命的,也是用来了解自然法则,了解宇宙的真相。

而佛教是让人们行善布施,认识因果。所以我认为两者并没有冲突。

至于佛道有没有冲突,首先

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公元1世纪,佛教出现大乘与小乘之分。公元前3世纪,在阿育王的支持下,佛教开始在亚洲传播开来,往南首先传入斯里兰卡,然后东传到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南传佛教多为小乘佛教。北传佛教则以大乘为主,公元1世纪经西域传入中国后向朝鲜、日本等地流传。

佛教的教义是在印度传统社会的土壤中发展起来,如轮回转世的学说、艰苦修行的修道方法等。佛教适应的是印度列国时代反婆罗门教思潮的需要,因此提出了“众生平等”的理念以对抗婆罗门的种姓制度。

佛教传入中国中原地区一般认为是在东汉的时期,佛教进入中国后,一方面一些士大夫很快就看到了佛教的麻痹教化的功用;另一方面,一些人也看到了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间的冲突和不调和,南朝著名的神灭和神不灭之间的争端就是这样。自汉武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就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佛教的一些思想与儒家的敬天法祖的思想格格不入,佛教自身教义的复杂与晦涩难懂也使之很不容易为下层的民众所接受。因此,佛教要在中国得到传播,就必须适应中国的传统文化。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本来是一种学说,源自春秋时代的老子,经战国时期的庄子完善,遂成为老庄学说。道家主张清净无为,到汉朝早期,为统治者所接受,成为一种施政方式。道教也在汉朝起源,它附会了老庄的学说,吸收了阴阳家与秦汉方士谶纬等学说,经过东晋葛洪以及其后的陶弘景寇谦之等人的加工改造,成为一个具有比较完善体系的宗教。

首先是佛教外来宗教造成的种族冲突。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自然就会引起华夷之辨十分严格的传统中国社会的反感。其次是佛道孰为上的争执。两晋南北朝时,佛道并盛,统治者往往出于自己的需要,对两教或有取舍,或调和并一同提倡,这就使两派开始争夺宗教势力的主动权。这个时期,佛教被官方认可甚至大力提倡,南朝自东晋时期一直到宋齐梁陈各个朝代,帝王大多都非常崇信佛教,梁武帝更是对佛教推崇有加,甚至舍身入寺,佛教在南朝有了蓬勃的发展。北朝从后赵的石勒、石虎时代开始支持佛教,中间虽然经过北魏太武帝灭佛,但此后佛教再度兴旺,更有甚者如北魏孝明帝崇佛抑道,大大推进了北朝佛教的发展。因此,佛教在南北朝由于自身的日趋成熟和统治者的扶持,大大地扩展了势力,而此时道教刚刚从民间走向上层社会,刚刚向正统化转变,力量相对薄弱,但道教毕竟是本土的传统的宗教,因此道教在这一方面就拥有相对的优势。两教就产生了谁是主导的争执。

由此可见,佛道争端,其实并不是两教的教义和宗教哲学的冲突,而是两种不同文化在融合中的冲突,是两种宗教间的利益的冲突。

这个时期,佛道冲突的典型表现就是三武一宗灭佛。其中的原因就是由于佛教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的冲突造成的。佛教寺院的扩大,占据了大量的田地,佛教僧侣不税不征,和封建国家争夺着劳动力和军队来源,直接触犯到了封建国家的经济政治利益。

例如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在汉人崔浩和道教首领寇谦之的支持下,进行鲜卑汉化的初步改革。崔浩出身于儒学世家,这种渊源使他顽固地恪守儒家“夷夏之防”的观念

,强烈排斥各种与儒家思想相抵触的意识形态。崔浩给北魏太武帝加上了“太平真君皇帝”的光环,竭力推行道教,道教成为北魏的国教,同时极力削弱被视为“戎神”的佛教,斥为“淫伪杂祀”。佛道矛盾的背后更深深掩盖着北魏鲜卑贵族与主张汉化的汉人贵族之间的矛盾。信仰道教的崔浩则是后者的代表,他以崇道为幌子,促成了这一行动,深层的目的则是实现鲜卑的汉化。可惜他操之过急,过于激进,最后导致了失败。

北周佛教的发展在西魏时期已经开始了,宇文泰、宇文觉、宇文毓都信仰佛教,佛教在北周长盛不衰,严重影响了北周的兵源和税收来源。周武帝决心进行灭佛行动,目的是充实国家的力量。这次灭佛,北周政府不仅获得了大量的寺观财富,而且获得了近300万的编民,遂使生产日益发展,“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从而,为后来隋朝的统一和对突厥的斗争,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军事实力。而通道观的建立,促成了儒、道、佛三教的交流与互相渗透,为建立以儒家为治国之本,辅以道、佛的三教结合的新的封建统治服务思想体系,奠定了基础。

唐代因为宗姓的缘故,道教有着独一无二的尊崇地位。武周之时,武则天继位后,为进一步神化其统治,强调其君权神授,更是利用佛教做为工具,不断改元的年号如“天授”、“证圣”、“天册”、“通天”、“神功”、“圣历”、“大足”都有佛教政治内容。其实,女皇虽然笃信佛教,但此时的她兴建大云寺、兴造大佛像的用意,已不是为了弘法行善,而主要是为了佛教的政治意义——象征“皇帝佛”弥勒下生而统治世界,并以之作为大周国的立国之本。不过佛教在教义上的优势,使道教难以匹敌。于是道教就利用政治上优势排斥佛教。武宗灭佛正是这种矛盾的发展和激化。佛道的矛盾是武宗灭佛的直接原因。

这几次灭佛事件中其中周世宗灭佛,是最有影响的一次。其实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都前后采取过一些禁佛的措施,但其中周世宗灭佛则是比较大的一次。从现有的资料上记载,周世宗此次灭佛,并没有大量屠杀僧尼、焚毁佛经,而是带有一种整顿佛教的性质,还保留着很多寺院与僧尼。但由于整个中国佛教的发展,已经走向了勉强维持的阶段,经过这一个打击之后,就更显得萧条衰落了。在这一背景之下,三教之争,就更趋于缓和,从这之后,儒佛道三教之争,已不像过去那么尖锐,也不像过去那样明显,虽然还是有,但相对而言,规模都比较小。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三武一宗灭佛本质上还是在追求经济和政治上的利益,特别是北周武帝,把佛教和道教同时禁毁以获取财源和兵源。佛教的发展必然给封建国家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而道教和佛教的争端往往是封建国家采取灭佛措施的一个导火索,它的背后常常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佛教的矛盾

第一:佛菩萨确实具有护佑的力量。这在佛经中有记载。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地藏经。楞严经第六卷。。如果你看过一定会知道,尤其是观世音菩萨 早就有百求百应的美名。

第二:烧香拜佛纳贡都能众生与佛结缘 与法结缘 一句南无佛 皆共成佛道。

如果你看过这个故事一定会了解今日种下的种子日会发成佛的芽、

第三:众生的因缘各有不同,有的还在接引的过程中

三世因果文里有 香花供果 礼佛拜佛的对今生来世的利益、

佛法不碍世间法。佛菩萨救度各种因缘的众生。

如果看过华严经就会明白。因机逗教 因人施教、

第四:佛教界从不以神论引导众生。

只是众生的根性不同,如同一所学校里的学生。各有不同、

第五:烧香的意义

拜佛的意义

佛像的意义

如果每个人都宣传正法,佛法才能更好的为众生服务、也是宣传的不够所致。

南无阿弥陀佛

关于佛道之理,大师请进!

楞伽经的断肉品已经说得很清楚

白话佛经

大乘入楞伽经

断食肉品第八

其时,大慧菩萨又对佛说:世尊,请为我等说不食肉之功德和食肉之过失,使我及诸大菩萨知其义后,为未来、现在那些想食肉众生分别说法,使他们舍弃肉欲,而求法味之乐,对一切众生起大悲心,更相亲爱,视诸众生如同一子,住菩萨地,得无上正等正觉,或于二乘地暂时留住,最后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世尊,路加耶陀等外道起有、无之见,执着断常,尚有邪禁,不许食肉,何况如来大悲,世人得解脱之所依靠,岂允许自己或他人食肉?善哉!世尊,大慈大悲,哀愍世间,视一切众生如同一子,请为解说食肉过失及不食肉功德,使我及诸菩萨等,听闻之后,恭敬奉行,并广为他人讲说。

其时,世尊对大慧菩萨说:大慧,好好听着,我当为你等分别解说。大慧,一切肉有无量因缘,菩萨于中当生慈悲,不应噉食,我今为你等略作解说。大慧,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于生死中轮回不息,曾径互为父母、兄弟、男女、眷属,乃至亲朋好友,其中或生三恶道中而为畜生、禽兽等,如何可食畜生、禽兽等肉?大慧,大菩萨观众生如同己身,一切肉类皆从有情众生而来,如何可食?大慧,恶鬼听我这么一说,尚且不敢再食肉,何况喜乐佛法之人?大慧,大菩萨于一切生处,观一切众生皆是亲属,乃至大慈大悲,视之如同一子,所以不应食一切肉。

大慧,街坊市场诸卖肉人,为求利益,贩卖犬、马、牛、羊等肉,此等秽杂之物,如何可食?大慧,一切肉皆是精血污秽所成,求清净之人,如何可食?大慧,食肉之人,众生见之,皆悉恐惧,修慈心人,怎能食肉?大慧,猎人及屠夫,捕鱼网鸟等诸恶人,拘见之惊吠,兽见之则四处奔命,天空、陆地、水中的一切生物,若有见这等人者,全都会产生恐怖,视这种人如恶鬼,一见这等人来到,就认为是来杀他的,为了活命,全都远走高飞,食肉之人,也是这样,所以菩萨为修慈悲之行,不应食肉。

大慧,食肉之人,身体恶臭,恶名远扬,贤圣善人,不敢同他亲近,所以菩萨不应食肉。大慧,血肉之类,众仙人所不齿,诸圣贤所不食,所以菩萨不应食肉。大慧,菩萨为护卫众生信心,令其于佛法不生诽谤,以慈悲故,不应食肉。

大慧,若我弟子食肉,令诸世人全都讥毁之,都会这样说:为何沙门修清净之人,不食天仙所食之物,而同恶兽一样,酒肉满腹,游走世间,令诸众生咸生怖畏,坏清净行,失沙门道,所以应当知道,佛法之中无三昧邪戒,菩萨慈悲,为护卫众生,不令生食肉之心,不应食肉。大慧,如烧人肉,与烧其它生物之肉一样,其气味恶臭无比,如何于中而生食想?所以,一切修清净行者,不应食肉。

大慧,诸善男子善女人于墓间、林下、寺院等处修清净行时,或住慈心,或持咒术,或求解脱,或修大乘行,如果食肉,则种种修行均受障碍,不得成就,所以菩萨欲自利利他,均不应食肉。大慧,食肉者见肉之形色,则已生贪滋味之心。一切众生犹如己身,如何见之而生食想?所以菩萨不应食肉。

大慧,食肉者,诸天神远而避之,口常恶臭,睡眠不安,醒后忧戚恐惧,夜叉恶鬼夺其精气,终日惶惶不安,食不知足,增长疾病,易生疮癣,常被毒虫所咬,眼前之众生见之街尚避之不及,又何谈得上未来成就圣果?大慧,我常说凡所食者,当视同食亲子之肉,如何会允许弟子贪肉呢?大慧,肉非美好,肉不清净,食肉则会生诸罪恶,败诸功德,诸仙人圣者均不食肉,如何会允许弟子食肉?如果说我允许弟子食肉,此人是诽谤我。

大慧,净美食者当是食粳米、粟米、大小麦、豆、酥油、石蜜等等,这些是过去诸佛所允许的,也是我常说可以吃的食物。我种姓中诸善男子善女人,心怀净信,久植善根,于身家性命、珠宝钱财等不生贪着,慈怜一切众生,视一切众生如同自身,唯许食诸圣人所应食者,其余的皆不允许。

大慧,过去有王名狮子王,耽着于肉味,食种种肉,久而久之,遂至于食人肉,臣民不堪其苦,悉皆叛离,结果丢掉王位,受莫大苦恼。大慧,帝释处天王之位,因过去食肉,所余之恶习遂使他转生为鹰,它又追食于鸽,我当时为尸毗王,慈怜该鸽,便自割身上的肉喂鹰,以救鸽之性命。大慧,帝释所余之习气尚且使他转生为鹰,追食众生,何况其它无惭之常食肉者?当知食肉者自恼、恼他,所以菩萨不应食肉。

大慧,过去有一位国王,乘马打猎,马受惊后跑入山林之中,既无归路,又绝人烟,当时有一头母狮子,便与它同处,遂有丑行,且生了许多子女,最大的名叫班足,后来作王,统领七亿家众,由于食肉余习,非肉不食,起初食禽兽,后甚至于食人肉,所生男女,都是罗刹,其身转生,又生于狮子、虎、豹、豺、狼之中,欲求人身,终不可得,如此之人,又如何能出生死,得涅槃呢?

大慧,食肉者有如此无量过失,所以断断不可食肉,不食肉者,能擭大功德,凡愚不知此中之利害关系,我今为你等开示演说,凡是肉者,都不应食。大慧,凡杀生者多是为了给人吃,如果人不食肉,也就没有杀生之事,所以食肉与杀生同罪。奇哉!世间贪着于肉食之人,人肉尚且取而食之,何况鸟兽之肉?以贪着于肉味,想方设法,编造种种罗网、捕具,四处安放,水中陆上之众生,均遭杀戮,即使自己不食,为了牟利,有的人也常作这种事。

大慧,世上又有人,无有慈心,专行惨暴,与罗刹无异,若见众生之身丰盈强盛,便生肉想,说这可以吃。大慧,世上不管是自杀或他杀或不明死因之肉,均不应食,因此,我没有允许声闻可以食肉这种事。

大慧,未来之世有愚痴人,于我法中出家,妄说戒律,乱我正法,诽谤于我,说我允许食肉,自己也曾食肉。大慧,我若允许声闻食肉,我则无有慈心,非是修观行之人,非是行头陀者,非是欣趣大乘者,如何劝诸善男子、善女人视诸众生如同己子,断一切肉呢?大慧,我于各处所说之十种不许、三种允许者,是为了使人渐进断肉,渐进修学,现在此经所说的,则是不管自杀、他杀,凡一切肉皆不应食。大慧,我过去不曾允许弟子食肉,现在也不允许,将来仍然不会允许。大慧,凡是肉,对于出家人来说,都是不净。

大慧,若有愚痴之人,诽谤如来允许食肉,自己也曾食肉,当知此人是为恶业所缠,必当永堕恶道轮回之中,永不得出离。大慧,我之所有诸圣弟子尚不食于欲界味香诸食,怎会食不净之血肉呢?大慧,声闻、缘觉尚且只以法为食,何况如来?大慧,如来法身非杂食身,我已断除一切烦恼,已经洗净一切习气,已经成就慈悲、圆明种智,普观一切众生犹如己子,如何会允许声闻弟子食己子之肉,更不会有自己食肉这等事?

--------------------------------------------------------------------------------

又有人提到百科的“三净肉”?

佛教名词,小乘佛法允许教徒吃的肉,称作“三净肉”。

(三净肉这词,其实这不是佛说的,是某些想贪吃肉的人自己乱编出来的,与楞伽经断肉品一对比,就会知道这二者是相冲突的。)

三净肉应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眼不见杀,即没有亲眼看见动物临死的凄惨景象;

第二、耳不闻杀,即没有亲耳听到动物被杀死的声音;

第三、不为己所杀,即不是为了自己想吃才杀的。

其实那人已经说出了佛对三净肉的解释了:

《涅槃经》卷四:

《涅盘经》四曰:「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如来【不听食肉?】善男子!夫食肉者断大悲种。迦叶又言:如来何故先听比丘食三种净肉?迦叶!是三种净肉随事渐制。」

其实大般涅槃经那句后面还有与楞伽经相同的说法,说吃肉者怎样不写了?断章取义: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十种不净。乃至九种清净而复不听。佛告迦叶。亦是因事渐次而制。当知即是现断肉义。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云何如来称赞鱼肉为美食耶。善男子。我亦不说鱼肉之属为美食也。我说甘蔗粳米石蜜一切谷麦及黑石蜜乳酪苏油以为美食。虽说应畜种种衣服。所应畜者要是坏色。何况贪着是鱼肉味。迦叶复言。如来若制不食肉者。彼五种味乳酪酪浆生酥熟酥胡麻油等。及诸衣服憍奢耶衣。珂贝皮革金银盂器。如是等物亦不应受。善男子。不应同彼尼干所见。如来所制一切禁戒各有异意。异意故听食三种净肉。异想故断十种肉。异想故一切悉断及自死者。迦叶。我从今日制诸弟子不得复食一切肉也。迦叶。其食肉者若行若住若坐若卧。一切众生闻其肉气悉生恐怖。譬如有人近师子已众人见之闻师子臭亦生恐怖。

善男子。如人啖蒜臭秽可恶。余人见之闻臭舍去。设远见者犹不欲视况当近之。诸食肉者亦复如是。一切众生闻其肉气。悉皆恐怖生畏死想。水陆空行有命之类悉舍之走。咸言此人是我等怨。是故【菩萨不习食肉。】【为度众生示现食肉。虽现食之其实不食。】善男子。【如是菩萨 清 净 之 食 犹尚不食况当食肉?】善男子。我涅槃后无量百岁。四道圣人悉复涅槃。

【正法灭后于像法。当有比丘貌像持律少读诵经贪嗜饮食长养其身。身所被服粗陋丑恶。形容憔悴无有威德。放畜牛羊担负薪草。头须发爪悉皆长利。】【虽服袈裟犹如猎师。细视徐行如猫伺鼠。常唱是言。我得罗汉。多诸病苦眠卧粪秽。外现贤善内怀贪嫉。如受哑法。婆罗门等。实非沙门现沙门像。邪见炽盛诽谤正法。】【如是等人破坏如来所制戒律正行威仪。说解脱果离不净法。及坏甚深秘密之教。各自随意反说经律。而作是言:如来皆听我等食肉。自生此论言是佛说互共诤讼!各自称是沙门释子。

尔时复有诸沙门等。贮聚生谷受取鱼肉手自作食。执持油瓶宝盖革屣。亲近国王大臣长者。占相星宿勤修医道。畜养奴婢金银琉璃车渠马瑙颇梨真珠珊瑚虎珀璧玉珂贝种种果蓏。学诸技艺画师泥作。造书教学种植根栽。蛊道咒幻和合诸药作倡伎乐香花治身。摴蒲围棋学诸工巧。【若有比丘能离如是诸恶事者。当说是人真我弟子。】尔时迦叶复白佛言。世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因他而活。若乞食时得杂肉食。云何得食应清净法。佛言迦叶。【当以水洗令与肉别然后乃食。若其食器为肉所污。但使无味听用无罪。若见食中多有肉者则不应受。一切现肉悉不应食。】【食者得罪。】我今唱是【断肉之制。】若广说者则不可尽。涅槃时到是故略说。是则名为能随问答。

(这句话已经说得很清楚,佛并没有听三净肉这一妄说,如上所说,即使三净肉你不见你不杀你不听过,但你吃了,你的身体里面,还是不净,还是臭秽,还会生疮,还会腐烂,还是会让天人远离你,阿弥陀佛远离你,野狗臭虫喜欢你,食肉者狂性不歇,必有恶苦,死后立刻投胎成畜生,与虎谋皮)

三净肉只是权宜,断肉才是目的!——《涅盘经》

佛家思想的内在矛盾是什么?

寺院对于经济活动的参与,如何既符合经济发展之规律,又符合寺院的伦理规范,成了当代寺院经济面临的现实问题。经过几千年的磨砺,社会环境发生了多维变化,寺院经济也出现了新的矛盾。

矛盾一:寺院经济行为与佛教伦理规范的矛盾。根据佛祖临终的遗嘱而形成的《佛教遗经》中记载: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蓄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砍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佛祖认为经济活动的直接目的是求“利”,而“利”是为满足人的物质欲望的。人之所以有烦恼和痛苦,主要有“三毒”,即贪、嗔、痴。贪是指超出入的维持生命存在这一客观需要之上的需要。佛家就是要将主体对外在物质世界的依赖减少到最低程度――“日中一食,树下一宿”。

随着佛教的中国化,特别是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寺院从事经济活动的现象极为普遍,寺院不仅涉足农业,甚至经营过类似典当业的“无尽藏”。百丈禅师提出“一曰不作,一曰不食”,主张自力更生,对于在家信徒的经济活动,佛教也提出了相应的伦理规范。《佛说善生经》记载:“居士子!求财物当知有六非道。云何为六?一曰种种戏求财物者为非道;二曰非时行求财物者为非道;三曰饮酒放逸者为非道;四曰亲恶知识求财物者为非道;五曰常喜伎乐求财物者为非道;六曰懒隋求财物者为非道。”提出了只有劳动是财富源泉,人们的经济行为必须要有伦理考量,对在家信徒尚且如此,对寺院的僧众则有更加严厉的约束。但寺院经济的主体具有经济人性质,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经济人的宗旨,并无用超越而严肃的精神来尽世间本分的意蕴。诚如太虚大师所言:“出家众可参加文化界、教育界、慈善界等工作;在家众则政治界、军事界、实业界、金融界、劳动界等都去参加。”佛教伦理规范与寺院经济发展存在矛盾,不能把寺院作为完全“经济人”,寺院可参加文化界、教育界、慈善界等工作,不能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所说的“佛不避世”也不是让寺院的僧人去搞经济运营,走到众生中去。

矛盾二:经济法人的经济运行模式与寺院“民办非企业”法律定性的矛盾。199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强社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办发[1996]22号)中正式出现。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它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源,从事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作为“非企业”单位就不可能完全进入市场。寺院财产产权属于佛教团体或佛教协会所有,2006年2月25日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会议修正了《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共住规约通则》直接认定了僧尼不许有私有财产。寺院从事的是事业单位体制的管理,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寺院不仅造成享受减免税收的可乘之机,同时也伤害了公益机构的积极性,造成组织管理混乱。中国佛教祖师以大乘菩萨戒的无相戒法摄戒归禅,从理论上解决了农耕与杀生戒、修道、坐禅的矛盾,从而使不作不食作为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而得到确认。寺院为主体进入经济领域,必然要适应经济法则,在激烈的竞争中,虽然寺院可以利用其神圣资源抵挡一时,但许多涉及经济利益分配、产权、税收等方面的问题突显,而寺院作为“民办非企业”的法律定性,必然使寺院经济陷入更深层次的矛盾之中。

矛盾三:对佛教的传统认同和价值期许与当代寺院经济发展的矛盾与冲突。人们对于传统佛教的认同模式,往往要把佛教权威建构在神秘难测、崇拜敬畏的形式上。世人也常常把出家僧人认定为方外独处、冥思静养的群体,而寺院也是一个清净之地,可以为世人提供退休静养、暂且避世的场所。被卷入市场经济逻辑并成为当地一个经济品牌的寺院,很难得到世人的认同,而诸多的寺院秘密的公布,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佛教神秘主义的精神期许,而人们对寺院的这种精神价值期许方式,正好符合了中国深厚的隐逸文化传统。许多看透世事的高人,遗世而独立,寻求人生的真谛,如果寺院成为世俗不堪的赚钱机器,就永远失去了人们对寺院的传统认同和价值期许。在家之人凡尘中几经浮沉,希望寺院是一方净土,提供退休而冥思、找回真我的精神净土和家园。寺院直接融入社会,使佛教权威在世人眼中轰然倒塌,难以想象我们顶礼膜拜的高僧大德,使用着现代化工具,生活中名牌产品充斥。完全的现代化生活模式。

矛盾四:从事经济活动的僧人陷入多重矛盾之中。佛教商业化,许多寺院从发展旅游业到发展各项服务行业,甚至连经忏佛事也演变为明码标价的贸易活动,带有强烈的商业色彩,佛教主体的神圣性将越来越淡化为与世俗没有区别,出家人在经济潮流中何去何从,陷入多重矛盾之中。频繁接触社会,僧人必须忙于应酬、接待、管理等各种相关事务,不仅影响个人的修学,也影响了整个僧团的精神面貌。寺院经济独立打破了僧团与社会的关系,影响了良性互动,影响了佛教健康发展。近期出现了企业投资建庙,寺院搭台经济唱戏,更让僧人形同打工一族。

寺院经济不仅与佛教的伦理规范,而且与寺院的法律定性,更与人们对佛教的传统认同和价值期许方式之间存在着多层矛盾,使佛教僧人和信众在寺院经济大潮中无所适从。寺院经济在当代的发展正有愈演愈烈之势,突显出的矛盾已不容忽视,更需要宗教界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明智的做法。这些问题都需要理论界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请问各位善知识,学佛是否也是以有所求之心寻无所求之果?

楼主说得很好。经中也说:众生与佛,本无区别。

佛是觉悟了的众生,可以说其本质也是众生。众生是迷糊中的佛,也可以说其本质是佛。所不同的在于一个醒,一个迷。一个能转物,一个被物转。佛在果地境界,度化迷惑众生。众生在业力作用下,烦恼不断。这就是区别。看看这区别,与神通寂灭何干?

执着于神通和寂灭学佛,不入魔已是万幸,有现在这种糊涂观点是很正常的。学佛人,要发菩提心,自利利他,要愿学无量法门,断一切烦恼,为的是度无边众生,这才是真学佛人,才能称得上是佛道无上誓愿成。

佛觉悟了一切世间、出世间的真理,在世时讲法度生,入涅盘只不过是换一种方式而已。真实世界,本就是真实妙有。你说的“躲藏这个非空非有,亦空亦有的幻象世界吗?躲藏了又能怎样?涅盘了又能怎样?”这话是无从说起啊!

假若一个人断一切私心,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一切众生的真实利益

,你会觉得他和你周围的平常人一样吗?

2021-5-20 编辑:

不知道楼主现在情况怎么样,我很庆幸自己这么多年学佛修行没断过,再回头看这个问题和我的回答,对于回答里面【真实世界,本就是真实妙有】的说法,要说明一下。

【真实世界,本就是真实妙有】这是站在我们当前的状态和角度来看的,哪怕我们学佛修行了,世界也不会变虚幻。但是在佛看来世界到底是怎么样,或者修行人应该持什么世界观,并不在讨论范围内。

楼主所说的“躲藏这个非空非有,亦空亦有的幻象世界吗?躲藏了又能怎样?涅盘了又能怎样?”【非空非有,亦空亦有】是有道理的,但这并不代表着幻象。另外【涅盘、寂灭】与【躲藏】毫无关联,楼主把这个放在一起说,是否有什么误解?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408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