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说睡眠(佛说睡眠二十过)

学佛百科2023-04-0982

佛法解释为什么失眠睡不着觉

普通人睡不着,无非两个原因,一是睡够了,不需要睡了;二是神经太紧张了,静不下来。对治的方法也无非是两种:一是少睡懒觉,早睡早起,起得早,就睡得早,人的睡眠时间是有规律的,依规律作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二是学会放松身心,放下烦心事,身体放松了,有利于气血顺畅,心理上放下烦恼了,有利于自我调整,人体的自我调整能力是很强大的。

当然,还有一些睡不着的原因,如患病,典型的如胃病,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再如精神疾病,该睡的时候不睡,不该睡的时候却睡下了。这是需要看医生的。

以上是医学解释。医学也是佛法,所以,也算是佛法的通俗解释吧。

佛教中有“正意睡眠”的说法,是指左侧卧还是右侧卧?

按照对词汇的理解,这不是指姿势而已,而是指卧禅。一般上是右侧卧,又称吉祥卧。只有在躺卧的时候,专注呼吸,这才能称为正意睡眠。

森林寺院内观法一、持续的注意

(一)坐姿

1)时间与地点

1. 当坐着时,可达成将心聚焦于身体。你须要找一段时间和一个地点使你宁静并且免于干扰。

2. 一个安静的房间,其内没有很多东西使人分心,这样最为理想,要有光的设备并且具有足够空间,会有明亮清净的效果;凌乱而暗的房间就只有反效果。时间也很重 要,特别是大多数人的日子都安排固定的日常工作。当你正有一些事必须做,或者当你处在时间的压力时,禅修就没有用。腾出一段时间,例如一早或工作完后的晚 上,你能真正全心注意练习,这样最好。开始时,一次约十五分钟。在限定的时间及力气内认真练习,并避免机械性做法。禅修的练习,若以诚意来检查自己并使自 己安详,将自然而然地坐得久而好。

2)觉知身体

1. 寂止的培养是依于平稳以及一种持恒安详的精进。如果心不安顿,就没有安详。如果没有实用感就会变成白日梦。为了培养适当的动静结合,最有效的姿势之一就是坐姿。

2. 采用使你背部挺直而没有压力的姿势。可用简单的直椅或用莲花坐姿的一种。这些最初看来笨拙,但久了会稳而平衡,使心喜悦且身体不累。

3. 下巴略为内缩是有帮助的,但是头不要往前倾,这会促成昏沈。手放腿上,双掌向上,一只轻放于另一只之上,指尖轻轻接触。悠闲地做,会得到好的平衡。

4. 现在,集合你的注意力,开始慢慢地往下注意整个身体。注意感受。松弛任何紧张,特别是在脸、颈、手。眼可合着或半开。

5. 检查你心里的感觉是如何,有所期待或紧张?略为松弛一下你的注意力。如此,内心将宁静下来。你可能发现有些念头生起:反省、幻想、记忆、或怀疑自己是否做得正确。不要跟随或满足于这些念头,要多一点注意身体,这是停止妄念的一个有用的锚。

6. 你的禅修态度,要培养一种探讨的精神。慢慢地做。例如,规律地移动你的注意力从头顶往下遍及整个身体,注意不同的感受—例如,暖热、脉动、麻木、敏感度— 在每一个指头的关节、手掌的湿气、手腕的脉动。即使有的部位没有特别的感受,例如,前臂、耳垂,也用注意力扫过它们。要注意即使这些缺乏感受的地方,仍然 可以被心觉知到有某些东西。这种恒常而持续的检查,叫做正念,这是内观禅修的主要工具之一。

3)正念于呼吸(入出息念)

1. 可以不用「扫描身体」,或可以先做完一段预备练习之后,注意于呼吸来培养正念。

2. 首先,当呼吸通过鼻孔、充满胸腔及腹部时,跟随你自然呼吸的感受。而后,试着保持你的注意力在一点:不是横膈膜,就是在鼻孔附近更小的一个位置。呼吸具有镇静的性质,如果不强迫呼吸,就会平稳而放松,直的姿势有助于此。有时你的心会跑掉,但要耐心地移回到呼吸上。

3.并不须要发展专注到除了呼吸以外没有其它东西的程度。这儿的目的是允许你注意到内心的运作,并带来内心安详清明,而不是出神的状态。整个过程是集中注意力,注意呼吸、注意到妄念,而后重新建立注意,这个过程培养出正念、安忍和洞察的了解。

4. 如果你很浮躁、激动,只要放松。安详地练习,倾听内心的声音—不需要相信它。

5. 如果你感到昏沈,那么,多将注意力摆在你的身体与姿势。若在此时加强注意或追求平静,将使事情弄得更糟。

(二)行走与站立

1. 「正念于呼吸」这类禅修练习是采用坐姿。但是,常常也以行走来交换作为禅修的一种。当坐禅的宁静效果使你滞钝时,行禅除了给你不同的东西去注意,它也是强化练习的一个善巧方法。

2. 在一个开阔的地方,量约25-30步的距离(或两棵树中间的明确路径)做为禅修的路径。站在路径的一端,并由身体的感受使心平静。首先,站直,上臂自然下垂,双手轻握于胸前或背后,将注意力置于身体的感受。

3. 眼睛看着前方三公尺处的地面,如此可免于分心。现在,轻柔地走,以从容而「正常」的步伐,走到路的终端停下来。在数个呼吸的期间内,站着注意身体。而后, 转身再走回原点。走时,觉知身体感受的一般流通,或者,将注意力仔细摆在脚上。对心的训练是:不断将注意力带到脚触到地面的感受、每一步伐的空间,以及停 止与开始时的感觉。

4. 当然,心会起念头。因此,培养耐性是很重要的,并且下决心再开始。调整步伐以配合当时的心态—当昏沈或纠缠的念头强时步伐用力些,当浮躁或不耐烦时,步伐 要稳定而轻柔。在路径的终点停住,吸入并呼出气息,放下任何浮躁、忧虑、平静、喜乐、记忆、意见。内心的交谈会自动停止片刻,或减弱。再开始走。如此,你 连续使心清新并允许依它的步调安定下来。

5. 在受限的场地,调整所允许的路径长度。或者,你可以在室内绕着走,每圈都要站着停一会儿。站时可以延长到扫描身体几分钟。

6. 行走的练习带来能量与流动,因此,保持步伐稳定,并且只让变化的现象流过内心。审察现象的流过,而不要期待内心将像坐着时那么宁静。很多次我们被妄念之流 所占据,走到路径的终端,再重新开始。但这是很自然的,一个未训练的心会卷入念头和情绪之中。因此,不要没有耐心,要学习如何放下并重新开始。安适感和宁 静就会生起,在自然而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允许内心变得开放与清明。

(三)躺卧

1. 晚上卧下,侧卧一边,花几分钟来禅修。身体伸直,将一臂折起,用手支持头部。

2. 将注意力扫遍整个身体,以松弛压力。或者,将你的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不要想今天过去的事,也不要期待明天如何,以几分钟清静的心,你将休息得很好。

(四)培养慈心

1. 培养慈心是将内观练习推到另一个视野。禅修中自然教导耐心、安忍,或者,至少示出这些品质的重要。你很希望培养出对自己和别人更友善与照顾的态度。在禅修中,你可以很实际地培养出慈心。

2. 将注意力集中于呼吸,用呼吸做工具来散布慈心与善意。从你自己、你的身体开始。观想呼吸像光一样,或者将你的觉性想成温暖的光线。轻轻地将你的注意力集中 于胸口心脏附近。当你吸气时,将安忍的慈悲导入你自己,也许这样想:「愿我安好」或「安详」。当你呼气时,将这念头或觉性之光,由内心经过身心往外散布, 想着:「愿别人安好」。

3. 如果你正处于负面心态,你就(想着)吸入安忍与原谅。观想气息具有一种治疗的色彩,对自己有所帮助。呼出时,放出一切压力、忧虑、负面心理,并且经过整个身心往外释放,就像前述一样。

4. 这个练习可用整座或其中一部分的时间来做,你要自己决定什么才恰当。在禅坐开始时,禅修的宁静效果配合慈心会很好,而长时间用这方式深入内心,也没问题。

5. 永远要从你所觉知的对象开始,不管它是多么平凡或杂乱。将你的心平静地摆在那上面,不管它是令人厌烦的,例如疼痛的膝,或者感觉自己不够仁慈而有挫折感。要允许这些存在着,对他们安详地练习。要认知懒惰、怀疑、罪恶的心理倾向,并且轻轻地放下他们。

6. 如果你首先全面接受你所不喜欢的东西现前,内心的安详就能发展成一种对自己的深度慈悲。稳定地保持注意力,并以开放的心胸面对任何所经验到的。但这并不表示认许负面的心态,而只是允许它们有个空间来去。

7. 用同样的方式,对自己以外的世界生起善意。散布慈心的一个简单方式是按阶段来进行。从自己开始,将慈心配合气息的运动:「愿我安好。」而后,想到这些你所 喜爱和尊敬的人,愿他们安好,一个个进行。接着移到好朋友们,而后是泛泛之交,「愿他们都安好」。最后,内心想到这些你害怕、不喜欢的人,对他们继续一直 散布你的慈心。

8. 这个禅修可以经由慈悲的波动而扩大到包含世上各种环境中所有的人们。

9. 慈悲来自善意的共同源流,并且扩展自己超越了单纯的个人领域。如果你不再使事情永合己意、如果你能接受自己和别人的如实样子,那么,慈悲就会自然生起。慈悲是心的自然感应。

二、省察

(一)没有选择的觉知

1. 禅修也可以进一步没有禅修的对象,而处在一种纯粹审察的状态,或「没有选择的觉知」。

2. 用前述的方法之一,使心宁静下来后,将禅修对象(所缘)放在一旁。内心的影像与感受的流动,当它们生起时,观察它们而不要卷入批评或称赞。注意任何厌恶和 着迷的心理,审察任何生起的怀疑、快乐、掉举或寂静的心。每当内心的清晰感消失时,或被过去的印象笼罩时,就回到注意禅修的对象(例如呼吸)。当稳定感又 回复时,将这对象再放舍。

3. 这种「单纯注意」的练习很适合于审察心理的过程。在观察心内的特殊成份外,同时去注意「容器」(指心)的性质。关于心的内容,佛法特别指出如下三个简单而基本的特性。

4. 首先,是「无常」--所有事物没有终止地起灭,心的内容不停变动。心中的成员是愉悦或不愉悦,永不停止。

5. 还有持续而微细的不满意感--「苦」。不愉悦的感受容易激起这种感受,但是当快乐的经验消失后也会在内心生起拉力。因此,即使在最好的时辰,对内心所体验的,仍有一种没有终局的失落感。

6. 当熟悉这些不断生灭的体验与情绪后,就变得很清楚了:在它们之内没有永恒的东西,因此,它们都不是真正属于你的。而且,当心内的成员安静下来,呈现出一颗 光明空阔的心,于此找不到纯粹的个人特性。这点不易了知,但实际并没有「我」、没有「我的」,这是「无我」的特性。

7. 在所有身心事物上,仔细检查并注意这些特性。不管你的经验是喜悦或难受,经由审察将在你的生命中带来宁静与平衡。

(二)审察你的练习

1. 整个禅修练习是为了建立起对事物如实的觉知。全心投入经验中,你更清晰觉察自己内心的状态,例如,在练习中是否太懒散或过分期待。用一点诚实的评估,可以 明显看出,禅修练习的品质不是决定于所用的练习方法,而是决定于你的投入。以这方式省察,你将对自己的个性与习性得到更深入的洞察。

2. 每当你禅修时,一些有用的重点要记在心里。想想自己是否每次重新开始注意每一呼吸或步伐。如果你不以开放的心来练习,你将发现你重复过去的观点,或者,没 有意愿从你的错误中学习。当你全力以赴,是否用功正确、平衡而没有透支?你是否一直触及内心正在实际发生的现象?或者,你正使用一个迟钝、机械式的方法? 至于专心,要好好检查你是否放下那些无关的事物,或者,你让自己徘徊在念头与情绪之中?或者,你试着压抑感觉而没有认清它们并且善巧地对待它们?

3. 正确地专注是将心与脑统一起来。以这方式省察,促使你培养出善巧的前进。当然,省察将使你的禅修更上一层:它将使你清晰地了解你自己。

4. 记住,一直到你对禅修培养出善巧并感到安适之前,你最好用到禅修的对象,例如呼吸,作为觉知的焦点,也作为内心散乱难以掌控时的对治物。不管练习中有多少 体验,回到觉知呼吸或身体,一直是有所帮助的。培养这种能力,重新开始,可以导致稳定与安适。以平衡的练习,你对身心会有愈来愈多的体悟,并且知道如何以 更多的自在与和谐来生活。这是内观禅修的目的与结果。

(三)活在内观中

1. 经由内观禅修的练习,你将更清楚看到自己的心态,知道那些是好的,那些会制造麻烦。一个开放的心态将洞察不愉快的体验,例如,了知内心对痛苦或疾病的反应 方式。当你以这方式接近这些体验,你经常可以解除对痛苦的压力与抗拒,并且大幅度地舒缓。相反的,不耐烦的心情将有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别人干扰你的禅 修,你就对他们生气;如果你的练习不如预期进步,你就失望;对没意义的琐事生起不快的情绪。禅修教导我们内心的安详与否,主要是决定于是否能以省察与开放 的心,来审视生活的种种事件。

2. 在禅修的宁静中,观察自己的意念与心态,你能检查贪爱与痛苦的关联。看清痛苦的原因:希求你所没有的东西;排斥你所不喜欢的东西;不能保有你所要的东西。 当这个痛苦和贪爱的主题是你自身时,就显得特别有压迫感,对个人的缺陷,没有人能容易处于安祥,特别是:当社会强调好的感觉、领先潮流和拥有最好的东西 时。这种期待确实难以使人接受如实的自己。

3. 然而,经由内观禅修的练习,你发现了一个空间,使你从所期望的、所想要的自己后退一步。检查这些想法,将逐渐明显地看出你并没有拥有「我」或「我的东 西」,只有心中来来去去的简单体验而已。因此,例如你观察自己易怒的习性,你不因而沮丧,你不加强它,这习性就逐渐灭去。它可能会再回来,但这次会弱些, 你也知道如何去处理。经由培养安详的注意力,情绪静了下来,并且消逝,留下清明、鲜活的心。这就是内观往前的道路。

4. 在日常生活的变动中,能够走到一个宁静的觉醒中心,就是一个成熟练习的征兆,因为内观已经深化而能用到所有的经验中。不论你做什么:日常家事、开车、喝 茶,要将内观用上。提起觉知,将它稳定地摆在你所做的事上,并且在动作中探究内心的性质。集中练习于身体的感受、心理的状态,或眼、耳、鼻识,能培养出进 一步的审察,这将使世间的工作转成内观的基础。

5. 愈来愈集中于觉性,内心就善巧于当下的自在应对,生活中有了更高的和谐。这是以禅修做「社会工作」的方式:将觉性带入你的生活之中,将安详带入世界之中。当你能对心识上生起的千变万化的感觉和平相处,你就能与世界更开放地住在一起,也能和如实的自己相处在一起。

三、进一步的建议

(一)个人的行为

1. 当我们的内观加深后,我们更看清我们行为的结果:由于善意、诚实与正知的提升,就会得到安详;由于愚痴、疏忽的生起,就会惹来麻烦。以较高的敏感度,我们 观察出造成自己和别人的苦恼,由此常激励我们要更有智慧地生活。为了内心的真正安详,不可或缺的是要将形式的禅修结合到热心于职责,以照顾自己和别人。

2. 内观之道一点也不神秘。用佛陀的话来说,只是简单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它是一个长期遵守的传统。走在精神练习的人都把「正确的行为」摆 在重要的地位。许多禅修者受持实际的戒律:例如,不杀生、不邪淫、不饮酒、不猗语等,使自己内心清净,并且鼓励别人也如此。

(二)友伴与常课

1. 定期与一些朋友禅修非常有助于练习的持续与智慧的增长。

2. 单独的禅修者最终会面临意志力的减弱,因为常常有其它的事,看来比观察呼吸来得重要或有趣。定期集体共修一段时间使参与者前进,不受情绪之流的影响。[检 验自己性情的移动,常常导致重要的内观洞察力,但是我们自己不易坚持去做而已。]共修除了有个人的效益,你想到你的努力也有助于别人继续练习。

(三)姿势附注

理想的姿势是直而警觉。过度松弛只增加腿部的压力与背部的不舒服。要以智慧注意自己的姿势,不是迟钝的意志力。姿势会随时间而改进,但是你要与身体一起工作,不要用力强迫它。

1. 检查姿势

- 臀部后倾了吗?这将产生过度松弛。

- 腰部要保持自然而没有压力的曲线,使腹部向前而松开。

- 保持肌肉放松,想象有人轻轻在两肩胛骨之间前推。这使你有个观念,知道你是否无意地弯下双肩而封闭胸部。

- 注意并轻轻放松颈肩区域的压力。

2. 姿势过僵过弛

- 想象头顶由上吊起,使脊伸直。这也使下巴略微缩回。

- 双臂保持轻放并在腹后,如果在前会使你不平衡。

- 使用一个小而稳的坐垫,置于臀部的后部以支撑臀部的角度。

3. 腿:

- 做一些伸展练习(例如,坐着伸直两腿,用手去触脚尖)。

- 坐时如果很痛,就改变姿势或坐在小凳或椅子上,或站起来一下子。

- 如果你经常坐在地板上,就试用不同大小、硬度的坐垫,或选用一个禅修凳子。

4. 昏沈

- 试着张开眼晴来禅修。

- 将你的注意力有次序地扫过你的身体。

- 注意整个身体和身体的感受,而不是一个小对象(如呼吸)。

- 站起来,在新鲜空气处以正念行走一会儿。

5. 紧张或头痛

- 你可能过份用功,这是不正常的。因此,放松你的专注力。例如,你可以将注意力移到腹部处呼吸的感受。

- 生起善意(慈心)并将它导向紧张的部位。

- 观想光遍布身体,这有助于舒缓疼痛。实际试着将慈悲的光聚集于痛苦的部位。

本册子并不是一个广泛的或唯一的指导,而是一个建议用的练习提要。为了进一步的指导,禅修者要去寻找一位可靠并有经验的善知识或老师。

愿一切众生安详!

愿一切众生脱离痛苦!

佛说如何少睡

禅定是解决睡眠的重要方式,禅定有很多层的境界,一一列出来,很复杂,简单的理解,至少有入静和入定两大境界,达到入静的境界(这个境界若有明师指点,或自己的根器很好,那么快则一两个月就能练成),入静10分钟等于休息2小时以上,精神状态好,自然就可以少睡;达到入定的境界就不好说了,因为入定少则几个小时,多则几个月,乃至几年甚至几百年的都有,近代有记录的也很多,如近代四大高僧虚云老和尚,68岁时在泰国京城(今泰国曼谷)龙泉寺讲《地藏经》后,续讲《普门品》,一日趺坐,入定而去,忘记讲经。一定九日,轰动京城。自国王大臣,以至男女善信,咸来罗拜。出定后,讲经毕,国王请至宫中诵经,百般供养,肃诚皈依,官绅士庶皈依者数千人,等等,不一而足。远一点的有大家熟悉的达摩,一入定就是九年,不吃不喝,以至于正前方的石壁上留下他的影子。值得注意的是虚云老和尚112岁那年,已经是1951年了,一入定就九天,醒来时侍者都快吓死了,徐云老和尚说“我觉得只有几分钟啊!”而且这次入定,虚云老和尚的神识直接升上了兜率天宫听弥勒佛讲法呢。——当然,如要达到入定的境界,那就很需要功夫去练习了。

——另外,从中医养生的角度而言,每天中午的午时(11:00-13:00点)和晚上的子时(23:00-1:00)是阴阳二气调和转换的关键时辰,如果能在这两个时辰睡着,一天也就是只需要睡4个小时了,近代的南怀瑾先生一直每天只睡这两个时辰四个小时了。——这些都是少睡的真实案例。

《佛说离睡经》 贪睡怎么办

《佛说离睡经》 贪睡怎么办?

财色名食睡,睡眠是五盖之一。佛陀为目键连尊者阐明十种远离睡眠的方法。

编者按:高峰妙禅师修行时,他一想要打坐,睡魔就来叫他睡觉,就昏沉。所以他就到倒挂莲花那个地方去打坐。那里好像一个莲花倒挂着似的,他在上面坐着,如果一睡觉就会跌到下面万丈的悬崖,粉身碎骨。他想:“你要怕死就再也不敢睡了,不然的时候,你总睡觉。”自己对治自己这个睡魔。谁知,这个睡魔还跟着他,财色名食睡这五欲还跟着他。睡眠是五盖之一,修行过程中瞌睡怎么办?睡魔来扰怎么办?目键连尊者独自在寂静处经行,不堪睡魔引诱,昏昏欲睡时,佛陀即以三昧力得知,便现其前,为其阐明十种远离睡眠的方法。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婆只尸牧摩鼻量鹿野苑中。彼时尊者大目干连在摩竭善知识村。彼尊者大目干连。独在静处经行而睡。世尊知尊者大目干连独在静处经行而睡。彼时世尊知尊者大目干连独在静处经行睡已。即如其像三昧正受。以三昧意犹若力士屈申臂顷。世尊亦如是。在婆只尸牧摩鼻量鹿野苑中忽然不现。至摩竭善知识村在尊者大目干连前。

彼时世尊从三昧起告尊者大目干连曰。汝目干连汝目干连汝欲睡。

唯然世尊。为何以念而欲睡耶。

莫行想。莫分别想。莫多分别。如是睡当离。

汝若睡不离者。汝目干连。如所闻法如所诵法。广当诵习。如是睡当离。

若不离者。汝目干连。如所闻法如所诵法。当广为他说。如是睡当离。

若不离者。汝目干连。如所诵法如所闻法。意当念当行。如是睡当离。

若不离者。汝目干连。当以冷水洗眼及洗身支节。如是睡当离。

若不离者。汝目干连。当以两手相挑两耳。如是睡当离。

若不离者。汝目干连。当起出讲堂。四方视及观星宿。如是睡当离。

若不离者。汝目干连。当在空处仿佯行。当护诸根。意念诸施后当具想。如是睡当离。

若不离者。汝目干连。当还离仿佯。举尼师坛敷着床上结跏趺坐。如是睡当离。

若不离者。汝目干连。当还入讲堂。四叠敷郁多罗僧着床上。举僧伽梨着头前。右胁着床上。足足相累。当作明想当无乱意。常作起想思惟住。

汝目干连。莫乐床莫乐右胁眠莫乐睡。莫乐世间恭敬以为味。何以故。目干连。我不说近一切法。我亦不说不近一切法。

云何目干连。我说不近一切法。汝目干连。我说不亲近白衣。目干连。若亲近白衣住者。但有论俱不与诵俱。因彼论便有谀谄憍慢。因有憍慢便有嫉妒。因嫉妒不知息。汝目干连。若有不息已。三昧便远离。是为目干连我说此不亲近法。

云何目干连。我说亲近法。目干连。当至静处草蓐为床。默然不言。远离诸恶离人众。常当坐思惟。是为目干连我说亲近法。

目干连。若入村乞食。当莫求利报。当莫求恭敬。汝目干连息利报恭敬意已。当入村乞食。汝目干连。入村乞食。当莫以想入他家。何以故。目干连。居士家多有俗缘。若比丘入居士家不共言。彼比丘便作是念。谁有向此居士护说。我而令居士不共我言。便有恚心。有恚已便有贡高。因有贡高便有不息。目干连。有不息意。已便远离三昧。

汝目干连。若说法时当莫见胜负。当作不胜意。若作胜意便有多论。因多论便有贡高。因贡高便有嫉妒。因嫉妒便有不息。目干连。不息已。我说远离三昧。

汝目干连。若说法时当作有益。当决定说。当莫非他说。当如师子吼论。如是目干连。当如是学。

于是尊者大目干连从坐起一面着衣。叉手向世尊。白世尊曰。唯世尊。云何比丘。至竟尽至竟无垢至竟行梵行。此目干连。若比丘所有病痛。若苦若乐若不苦不乐。当观彼痛是无常住。当观是败坏。当观是无染。当观是尽。当观是正。当观是止住处。当如是观彼痛。当观彼痛无常住。当观是败坏。当观是无染。当观是尽。当观是止。当观是止住。便不着此世间。不着已便不恐怖。不恐怖已舍有余般涅槃。生便尽梵行已成所作已办。名色已有知如真。是为目干连比丘至竟尽至竟无垢至竟梵行至竟行梵行。

佛如是说。尊者目干连闻世尊所说。欢喜而乐。

白话直译: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婆耆瘦。在婆祇尸牧摩鼻量鹿野苑中。

那时尊者大目乾连游摩竭国,在善知识村,当时尊者大目乾连独自在安静的地方经行后睡着了。世尊遥知大目乾连在那里睡觉,于是佛即入如其像定。运用三昧的功夫在力士曲臂的功夫在野鹿苑忽然消失,到达大目乾连睡觉的地方。

于是,世尊在定中出,告诉他:大目乾连,你着于睡眠了,大目乾连,你着于睡眠了。

尊者大目乾连回答:“是啊,世尊。”

佛又说道:“如果你着于睡眠,不要去想睡,不要多分别想,这样你就能离开睡意了。

你如果这样还不能摆脱睡意,目乾连啊,你应该把你学习过的经典,多多诵习,这样就能离开睡意,如果这样还不行,就应该把你学过的经典法门将给别人听。这样就能离开睡意。

如果这样还想睡,就应该把你学过的经典,法门,如实修行,这样就能离开睡意。

如果还不能摆脱,你应该用冷水清洗双眼和全身的关节,这样就能离开睡意。

如果还不能摆脱,你应该用两手摩擦自己的耳朵,这样就能离开睡意。

如果这样还不能摆脱,你应该离开讲堂,四目观看满天的星宿,这样就能摆脱睡意。

如果还不能摆脱,你应该在空旷的地方经行,并且都摄六根,繁琐的事物可以留到以后再想,这样就能摆脱睡意。

如果这样还不行,你应该停止经行,把尼师坛(坐具)放到床上,结跏趺坐,这样就能离开睡意。

如果这样还不行,就应该回到讲堂,把欝多罗僧(衣服)叠好放在床上,把僧伽梨(大衣)枕在头上,右肋卧在床上,双足相叠,应该保持清静的思想,不要胡思乱想,应该把思维安住下来。

你啊,目乾连,不要以睡觉为享受,不要贪财名利,不要看重名誉。

为什么呢?目乾连,我没有说过要接近一切法会,我也没有说不要接近一切法会。

为什么我说不接近一切法会呢?目乾连,如果法会上道俗同论,我说这样的法会不要靠近,目乾连,如果道俗同会,就会谈论很多问题,问题一多,就容易产生争论,就容易引起阿谀,谄媚,骄慢。因骄慢就容易引发嫉妒,因嫉妒就无法让身心安宁。

你啊,目乾连,如果这样不能安宁,三昧就与你远离了。所以我才说这样的法会不要接近。

那么我说什么样的法会应该亲近呢?目乾连,那些没有事情的非常安宁法会,我说这样的法会应该接近,在山林树下安然静坐,四周的摩崖群峰静寂无声,离开诸恶,离开人众,随顺安坐。大目乾连,我说这样的法会应该接近。

大目乾连,如果你到村子里乞食,不应该求好的报答,也不要希望对方恭敬自己,你应该把要求得到报答得到恭敬的希望消除,然后入村乞食。进入村子后,你不要认为自己了不起,为什么呢?因为居士家里有很多俗缘,如果比丘到了居士家里,居士不太恭敬,那个比丘就会想:是谁跟这个居士说我坏话而另这人不跟我说话呢?因此而产生忧愁的心。有了忧愁就回自己内心焦虑,因此身心不宁。目乾连,如果心不安宁,三昧就远离你了。

你啊,目乾连,说法的时候不要存在胜负的想法,如果想胜就用容易跟别人争论,就容易贡高,因为贡高就嫉妒,因为嫉妒心就不安宁,目乾连,心如果不安宁,三昧就远离你了。

你啊,目乾连,说法的时候不要强求,要像老师一样教导对方,大目乾连,你说法时要温和的说法,不要勉强别人,不要否定别人的说法,要像老师一样。目乾连,你应该这样学习。

于是,尊者大目乾连,坐起,偏袒着衣,叉手问询世尊,对世尊说:“世尊,比丘如何才能达到究竟尽,究竟无垢,究竟梵行?

佛说:“大目乾连,如果比丘或苦或乐或不苦不乐,应该观照这种感觉是无常的,应该观照它的兴衰,应该观照它的尽,应该观照它的断,应当观照它的无欲,应当观照它的灭,应该观照它的舍,这样观照这种感觉是无常的,观照它的兴衰,观照它的尽,观照它的断,观照它的无欲,观照它的灭,观照它的舍之后,这样就不着此世间,不着就不会恐怖,不恐怖就能舍掉有余的涅磐。如是完成究竟梵行,成就修行,辨别名色之后就可以不再受有,了知真如。这就是成就究竟尽,究竟无垢到达究竟梵行的方法。

佛如是说,尊者目乾连听到世尊如是说,欢喜而乐。

佛说睡觉表情痛苦是怎么回事

1 佛陀认为睡觉表情痛苦是真实存在的。

2 佛教认为,我们的睡眠不仅仅是身体的休息,更是心灵的休息。

当我们入睡时,我们的意识和思想并没有停止,它们会在潜意识中继续运转。

如果我们的心灵不平静,我们就会在睡眠中感到痛苦。

3 因此,佛教鼓励我们修行,以使我们的心灵平静,从而消除睡眠中的痛苦。

佛教建议我们在睡前进行冥想或念佛,以帮助我们达到平静的心态,从而获得更好的睡眠质量。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583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