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应化非真是什么意思(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的释义)

学佛百科2023-04-1186

金刚经中“应化非真”怎么理解呢?

结合前后吧---

金刚经___第32品 应化非真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解读】经了法已了,心病佛医自圆明,明是心自有,佛无外增明。明心本无病,因是幻化生。佛除幻没治心,去障复明是自我自参自悟自觉了法因,是佛心印自心。焚身碎骨难报释迦万一恩。大慈大悲救明命,众生要知佛的心。以心印心传千古,苦口婆心救世人。既然得遇真佛法,就应求理悟真宗。正信直行诚佛义,佛指真空妙有透玲珑,观经持心知佛心。及早回头登觉路,千古实践证实《金刚》佛旨证金身,诸佛菩萨此经出,佛无诳言妄语传后人。前无古后无今,得遇佛旨有德人。真君子问自心,何真何假何最真?人云已云误码率自心,为何有自然天地万物人?为人一世不知至极真宗理,遗恨千古悔自心。《金刚》佛旨了明命,生死来由明在心。佛法千古传至今,真诚了义谢佛恩,定慧圆明今人展望未来人。

这是金刚经最后的一品.

南怀瑾大德金刚经说什么: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金刚经》教每一个人平实地去做,自性自度,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直至本心不受任何外物观念影响,便可得证金刚。下面是其中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的解说,希望你能喜欢。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应化非真

昭明太子把最后一品标题「应化非真」。佛说法四十九年,但在金刚经上却说没有说一个字。这个法不可说,说的都不是,因为说的都会住于法相,开口就不对。这个道理我们大家都晓得,大家闭起眼睛一想就懂,可是自己心里的思想,所想的东西,或一作事,开口一讲出来,就变成两回事了。譬如上街想买只手表,如果人家问你要什么手表?自己连画出来都不对,与你心里所想的完全两样。因此我们晓得,为什么许多人文章写不好?尽管你思想很美丽,一下笔写文章,就不是你原来那个美丽的思想了,结果自己越看越不对。文章是文章,思想是思想,反正不对!

其次,思想笔杆与说话速度不配合,思想来得快,尤其是聪明的人,思想来的更快,一秒钟同时好几件事情已经了解了,叫我们写出来的话,一秒钟思想写出来,起码要五六分钟。这五六分钟里有多少秒,又加上多少思想,最后都搞乱了。所以佛说的,他那个真正的佛法,他说他没有说,不可说,说的就不是,一开口就不是它了。

那么不开口怎么懂它呢?所以只好拈花微笑。这一笑比说话好得多了,你看,两个朋友要说笑话,要耻笑另外一个人,只要彼此看一眼就懂了,比说话快得多啦,对不对?尤其年轻人眉目传情,当著父母面前,两个人眼睛动都不动。只要对看一眼,他俩个就通了,可见心理的思想与言语是两条路。所以佛说,一生说法,没有说一个字;换句话说,佛辛辛苦苦投生到这个世界来,为世人说法,来应化教化这个世界,谱到狮弦声断续,他老人家辛辛苦苦在那里唱歌,宣传了四十九年,为谁辛苦唱荒村?流传了两千多年,只看到处处的冷庙孤僧,一个庙子一个庵,凄凄凉凉的香火,木鱼在嘟啊嘟的敲,看到一个两个和尚啊,面有菜色,如此而已。我所以幽默他,为谁辛苦唱荒村。虽然幽默他,自己也有同感,真是千古英雄只好同声一哭!

内圣外王菩提心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他说假使世界上有人,用无量无数充满宇宙那么多的宝物布施,这个人当然功劳大,福德大。金刚经的文字是古朴,而不讲细致的。不论文章也好,一幅画也好,其他艺术品也好,越精致完美,那就完了。像那个殷商的古董,一块泥巴,但是你摆在那里越看越有趣,因为它是一块很古朴的东西。这样想也对,那样想也对,随你去想吧!现在的东西啊,精致完美,但是看了三天,就不要看了,讨厌了,再没得可看了。也等于我们现在穿衣服,为了表示曲线,肉也露出来,腰也露出来,看惯了以后,将来就不要看了。所以我说将来要剥皮才行,剥完了皮以后,又没得玩的了,一定又是多穿些衣服盖起来。佛经的文学是朴实宽松而不是精细的型态。有时它文字上没有作转折,但是一看就懂了。其实「若」字就是转折,若就是假使,假使有一个「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所以我们可以说,满座都是有福人。但是,佛说的有个先决的条件,就是发菩提心。这可是很严重的了,什么叫菩提心?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现在再不厌其详的说说,加深大家的印象。菩提就是觉悟,不是我们中文讲的觉悟,是大彻大悟,般若波罗密多这个觉悟;是能超脱三界的这个觉悟。悟道就是菩提心的体,菩提心的相与用是大悲心,大慈大悲。真发了菩提心悟了道的人,你不必劝他发大慈大悲心,他已经自然发出大慈悲心了。

有许多朋友说:我啊,什么都信,就是有一点,发不起菩提心。我说:你观念不要搞错了,以为看见花掉下来,眼泪直流,看到一点点可怜事而心软,那个叫发菩提心吗?那是提菩心,不是菩提心。那是妇人之仁,是你神经不健全,肝气不充足,或者肾亏,所以容易悲观,容易掉眼泪,就是如此而已。真正发菩提心的人,菩萨低眉,金刚怒目,大慈悲,武王一怒而安天下,这些才是菩提心,大悲心。用仙家的道理来说,菩提心是内圣外王。体是内圣之学,用是外王之学。以佛家的道理来讲,菩提心的体,大彻大悟而成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般若波罗密多,形而上道,证道。菩提心的用是大慈大悲,爱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不是躲在冷庙的孤僧,或自命清高的隐士。所以说,发菩提心的人,重点是在这个地方受持金刚经的。

有人说念金刚经几十年了,自己也不晓得发的什么心!只想念经求福报,或求其他的什么,而且也有感应呀!不错,那有另外的解释,但是如果没有感应的话,那你就要注意自己有没有发心立志了。金刚经上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意思是依教奉行,依他所教育的,老老实实的去体会,去修持。在行为上,做人上,打坐做功夫上,乃至做事上去修持。

学佛的懒人

有些人学佛以后,第一个毛病就是懒。学佛修道的人都很懒,看起来是万缘皆空的样子,实际上你研究他的心理行为,那是绝对的懒,空是假的,懒是真的。你说他空了,躺在那里,或坐在那里,妄想多得很,一点都没有空。可见他很忙啊!他愿意躺在那里坐在那里忙,叫他起而行之,他说学佛的人不来这个;实际上是懒。叫他发菩提心来利世利人,阿弥陀佛,我不是菩萨啊,要有菩萨心的人做啊,他自己懒,自私。你叫他起来做点小事,他就懒起来了,拿空来挡。根据我的经验,学佛修道的人,废物多,懒的多。佛叫你精进,你做不到,叫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作不到。姑且不论诸恶莫作,一善都不行是真的,因为他懒嘛!这是我们要自我检讨的,非常严重的问题。金刚经最后叫你受持,你精进之心没有,利他之心没有,那是金刚经持你,不是你持金刚经。

「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依此修持,「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演说不是指现在的讲演,而是解释发挥这个道理,说给人家,使人了解。「其福胜彼」,他说那比你用三千大千世界珍宝布施还要厉害,因为这个是法布施。佛学认为法布施比财布施更重要。什么是法布施呢?就是精神的布施,为人类的智慧生命,文化全部的功德而作的布施。所以他说这个福德胜过财布施。

现在我们在座的人研究金刚经又讲金刚经,那福气不是好得很吗?那当然好啊!坐在那里万事都不做,冷气吹著,又可以瞎想一顿,这两个钟头蛮舒服的嘛!这就是有福气了。什么是福?平安就是福,吕纯阳有一首诗描写福气:

一日清闲自在仙六神和合报平安

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

「一日清闲自在仙」,一个人有人间的清闲,就是神仙的境界,这一天当中不生病也没有痛苦,「六神和合报平安」就是福。「丹田有宝休寻道」,是指心田,心里清净就是修行,不必再去寻个什么。「对境无心莫问禅」,对境无心就是禅嘛!何必再问禅呢!所以啊,我们晓得平安就是福,六神和合报平安就是福。千万不要认为要给人家讲经念经才有福,那你又生法相了。下面所以告诉你: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不要著相,尽管在说佛法,始终没有一点佛味,不像那些佛油子,而是很平凡,很平静;尽管在讲金刚经,没有一点金刚钻的味道,如如不动。

什么是如如不动呢?不生法相,善护念,无所住

离经的四句偈

怎么样叫做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呢?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是金刚经最后一个四句偈。金刚经有好几个四句的偈,「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等等,共有两三处地方。所以有人提出来,金刚经中所说的四句偈,究竟指的是那个四句偈?

那四句都不是!这四句偈,离经而说是指空、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假如一定要以偈子来讲,非要把它确定是那四句不可的话,你就要注意金刚经所说的:不生法相,无所住非要认定一个四句偈不可,就是自己生了法相!所以说都不是。这才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才能讲四句偈。

有为法与无为相对,无为就是涅槃道体,形而上道体。实相般若就是无为法,证到道的那个是无为,如如不动;有为的是形而下万有,有所作为。一切有为法如梦一样,如幻影一样,电影就是幻。泡是水上的泡沫,影指灯影、人影、树影等。佛经上譬喻很多,梦幻泡影,水月镜花,海市蜃楼,芭蕉,又如犍达婆城,就是海市蜃楼,如阳□,太阳里的幻影等。

年轻的时候学佛,经常拿芭蕉来比,我说芭蕉怎么样?「雨打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这是古人的一首诗,描写一个教书的人,追求一位小姐,这位小姐窗前种了芭蕉,这个教书的就在芭蕉叶上提诗说:「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

风吹芭蕉叶的声音,煞煞煞……吵得他睡不著,实际上,他是在想那位小姐。那位小姐懂了,拿起笔也在芭蕉叶上答覆他:「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是你自己心里作鬼太无聊,这个答覆是对不住,拒绝往来。我们说芭蕉,难道佛也晓得这个故事吗?不是的,这是中国后来的文学,砍了一颗芭蕉,发现芭蕉的中心是空的,杭州话,空心大老倌,外表看起来很好看,中间没有东西。所以这十个譬喻梦幻泡影等都是讲空,佛告诉我们,世间一切事都像作梦一样,是幻影。

梦幻中如如不动

二十年前的事,现在我们回想一下,像一场梦一样,对不对?对!梦有没有啊?不是没有,不过如作梦一样。当你在作梦的时候,梦是真的;等到梦醒了,眼睛张开,唉呀,作了一场梦!你要晓得,我们现在就在作梦啊!现在我们大家作听金刚经的梦!真的啊!你眼睛一闭,前面这个境界,这个梦境界就过了,究竟这个样子是醒还是梦?谁敢下结论?没有人可以下结论。你一下结论就错了,就著相了。

幻也不是没有,当幻存在的时候,好就是真,这个世界也是这样。这个物理世界地球也是假的,它不过是存在几十万亿年而已!几千万亿年与一分一秒比起来,是觉得很长,如果拿宇宙时间来比,几千万亿年弹指就过去了,算不算长呢?也是幻呀!水上的泡泡是假的真的?有些泡泡还存在好几天呢!这个世界就是大海上面的水泡啊!我们这个地球也是水泡,你说它是假的吗?它还有原子、汽油从地下挖出来呢!那都是真的呀!你说它是真的吗?它又不真实永恒的存在!它仍是幻的。你说影子是真是假?电影就是影子,那个明星林黛已经死了,它再放出来一样的会唱歌会跳舞,李小龙一样打得匹哩趴啦的。所以金刚经没有说世界是空的,可是它也没有告诉你是有的,空与有都是法相。

所以你研究了佛经,说金刚经是说空的,你早就错得一塌糊涂了,它没有告诉你一点是空的,它只告诉你「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梦幻泡影是叫你不要执著,不住,并没有叫你空不空。你如果说空是没有,金刚经说:「于法不说断灭相」,说一个空就是断灭相,同唯物的断见思想是一样的,那是错的。当梦幻来的时候,梦幻是真,当梦幻过去了,梦幻是不存在的;但是梦幻再来的时候,它又俨然是真的一样。只要认识清楚,现在都在梦幻中,此心不住,要在梦幻中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重点在这里。

当你在梦中时要不著梦之相;当你做官的时候,不要被官相困住了;当你做生意的时候,不要被钞票困住了;当你要儿女的时候,这个叫爸爸,那个叫妈妈,不要被儿女骗住了;要不住于相,如如不动,一切如梦幻泡影。下面,「如露亦如电」,早晨的露水也是很短暂的,很偶然的凑合在一起,是因缘聚会,缘起性空。因为性空,才能生缘起,所以说如露亦如电。你说闪电是没有吗?最好不要碰,碰到它会触电,但是它闪一下就没有了。

很多人念完金刚经,木鱼一放,叹口气:唉!一切都是空的。告诉你吧!一切是有;不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方法,你应该这样去认识清楚,认识清楚以后怎么样呢?「不住于相,如如不动」。这才是真正学佛。所以,有许多年轻人打坐,有些境界发生,以为著魔了。没有什么魔不魔!都是你唯心作用,自生法相。你能不取于相,魔也是佛;著相了,佛也是魔。所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最好的说明,佛讲到这里,金刚经全部圆满。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金刚经中对须菩提有三处不同称法,「善现须菩提」「慧命须菩提」及「长老须菩提」。读书要留意,这三处是三个不同程序,指其所理解的,所悟到的程度不同,称呼也就不同。这时,长老须菩提及出家的男女两众,在家的男女两众,共称四众弟子,及一切世间的人,天上的神,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相信了、接受了;依照这个方法,金刚般若波罗密去修行。本经圆满。我们的结论偈子:

第三十二品偈颂

衡阳归雁一声声圣域贤关几度更

蓑笠横挑烟雨散苍茫云水漫闲行

「衡阳归雁一声声」,到了秋天,雁由北方回来,到衡阳为止。就是说明人要找回自己生命的本来,所谓找回自己的明心见性,找自己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圣域贤关几度更」,圣人悟道成了佛,凡人没有什么,我要过去,你就过来;你要过去,我就过来;圣人、凡夫、一切众生等无差别。佛说了金刚经,许多人真悟到了这个道,反而出家了,偷懒去了。「蓑笠横挑烟雨散」,真悟道了,解脱了,把头剃光,穿个和尚衣服,穿个蓑笠戴个斗篷。横挑,拿个扁担挑个行李,横起来走,那个表示解脱了,无天无地,世界都可以横行。蓑笠横挑烟雨散,雨过天晴,了解了佛法如此,自己也成道了。

成道了怎么样?做个小乘人吗?「苍茫云水漫闲行」,再来到这个世界,菩萨再来,再来又怎么样?游戏人间,玩玩就走了,如此而已。此所谓解脱,一切皆是游戏,成了佛来说法四十九年,他老人家游戏了一场,游戏了四十多年,两眼一闭说再见,所作已办,他也走了。金刚经所告诉我们的是如此,这是全部金刚经,这一个课程今天就是圆满的结束了。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是什么意思?

以梦、幻、泡、影、露、电等来比喻世间的一切法皆是无常,是有名的《金刚经》六如偈,这段经文告诫人们不要妄想执著,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要拿得起放得下。

出处:这句话出自《金刚经》。

释义:一切因缘的产生的生灭现象与法则,如做梦一样,梦境里一切空洞虚假,如幻术一样,实际是技法作用在示现,如气泡一样,空无自性,并无永恒实体,又如水中倒影,看得见摸不着,也如朝露,日升消散,日落聚集,亦如闪电一样,稍现即灭,生生灭灭均无常态。

原文释义:

(1)原文是有9喻的,而鸠摩罗什的金刚经只有6喻。九喻分别为,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

(2)这里面前三喻是从造业之因的角度说,中间三喻是从业报之果的角度说,最后三喻是从三世的时间角度说。

(3)星代表凡夫因为无明其智慧如同星光一样微弱,无法和日月同辉,翳代表凡夫因为我执如同带有病眼一样会见到无中生有的空花,灯代表凡夫因为贪爱而不断轮回如同为燃灯增添燃料而让灯火不断燃烧。幻是指业报之器界如幻,露是指业报之色身如露,泡是指业报之所受如泡。梦是指过去生如梦,电是指今生如电,云是指乌云,藏有雨水,是指未来生如同乌云,藏有所造业因。

《金刚经》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学习《金刚经》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原文:

白话直译:

须菩提,假若有人把填满无量无数世界的七宝,拿来布施。

另外有善男信女,发心觉悟佛道,依照这本金刚经去修持,或者只是经常读诵经里的任何四句偈语,并讲给别人听。

这个人所得的福报,胜过拿无数世界七宝去布施的人。

如何去为人演说呢?演说时,心不能执著,这样才能一心不乱,在一心不乱之下,才能产生清净心,以此清净心去演说佛法,那才是无上的妙法。但是听了或看了无上妙法,仍然不可执著。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话虽然是无上的妙法,这些字虽然是无上的佛法,但那只是因缘说、方便说而已,所以仍然不可执著,应该把它当作那是梦醒一场空,是虚幻不实的,如泡沫之乌有、如影像之虚假、如露水之短暂、如雷电之刹那而已。

佛陀讲完这本金刚经之后,德高年长的须菩提,以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还有一切世间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听完佛陀所说的无上妙法,都非常欢喜,也都相信佛陀所说的妙法,愿意依照此妙法去修行。

悟:

“应化非真”就是说妄心妄念幻化出来的一切东西,眼睛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是不真实的。

佛从第二品一路讲来,到即将结束时,担心弟子们听了后边忘了前边,就把全部内容融会贯通,做了个复习总结。

首先,佛又拿财布施和法布施做比较,来勘验弟子的心性。为什么佛一再强调发无上心去修行、如法受持读诵,再去为他人讲解宇宙真理的人,比用七宝布施的人,得到的功德、福德要大的多呢?

因为,再多的钱财宝藏,也有用完散尽的时候,它的福德是有限的。可是,真理的传播却可以一传十、十传百。代代相传、流芳百世。法布施正是主动承担了这样的重任。他们可以点燃一盏盏心灯,让更多的人断除烦恼、一心清净。所以,福德是无量的。

其次,佛讲了怎样去为人演说。

要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法相和非法相。用如如不动的清净心、无为心去讲。这时自性智慧就可以产生起各种巧妙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根基的听众,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句话可以和“是法平等,没有高下”连起来理解。不管哪种法门,法性都是平等的、通达无碍圆满的。但是,显露在外的有为法的过程和状态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有的人学这个法门开悟快点,有的可能学那个法门开悟快点。

说法的人和听法的人,都心无所住,无所为,没有妄想和分别,一心清净时,他们的自性都是如如不动的。“如”是觉悟。什么原因呢?

接着,佛说了一个偈子:一切有为法 ,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意思是:一切世间有为法,都是有生灭的,都是无常的,就像梦幻、泡影一样虚幻,又像露水、闪电一样短暂。明白了、看破了,就放下了。“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原本具有的自性法身就显露出来了。

《金刚经》应化非真原文及译文

应化非真

原文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译文

须菩提,如果有人,以充满无量数世界的七宝来布施。又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发心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话,实践此经,甚至只用四句偈语来实践、读诵,为他人演说,他的福德胜过七宝布施。那么,如何为他人演说呢?应无所住而演说,如如而不动。

因为任何一切可以证取,可以说明的都是有为法,而有为法都如同梦幻泡影。

本来不可取不可说,又如同水露,如同闪电,虽然呈现过,瞬间消失,不可取不可说,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听佛所说,大家都很欢喜,并且信受奉行。

注释

①菩提心:菩提旧译为道,新译为觉,就是觉悟的意思。菩提心就是萌生了向佛觉悟的心思、念头。

②如如不动:佛教术语,指达到了觉悟的境界。

③有为法:有所作为就有因缘结果,佛教认为这样就永远牵连不绝,无法觉悟,所以有为法就是指红尘世界的一切思想感情言语行为。

④如是观:像这样看。

⑤优婆塞、优婆夷:梵语,指在家修行的居士,男的叫优婆塞,女的叫优婆夷。

应化非真是什么意思,含义?

呵呵~~不揣冒昧,我来说说看。此名自《金刚经》三十二品,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把《金刚经》分为三十二品,每品都用一个标题来表示其内容。用这个大致意思,一切有为法,无我相,不执于我。应化而有,应化而无。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605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