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学佛对工作态度(佛教对工作的看法)

学佛百科2023-03-1184

关于学佛人如何对待、面对工作问题

《净空法师对初学佛人的开示》 分类:个人日记 [08-31 14:18] 很多初学佛法的同修一定 有和我一样的疑问:初学佛法学什么?从哪里学起?热心的同修们常会介绍我们不同的佛经去阅读,介绍不同的经文去诵读。而且佛法法门多,到底是学一个法门还是学几个??真是眼花缭乱,一时不知从哪里下手???净空法师的开示—— 这种情形在世界各地都相 当普遍。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佛教弘法人才太少了,所谓是供不应求。在外国这个现象就更多,只要是来一个法师、来一个活佛、来一个喇嘛从这里经过,立刻去请他来讲经说法、请他来灌顶,学佛的同修学得很多、学得很杂,最后真的不晓得修什么方法好。每一个法师、活佛、喇嘛都说他的法好,每一个法都好,到最后不晓得修哪个法门,这个现象非常普遍。????古来大德教人“一门深 入,长时薰修”,你才能得佛法真实的利益。你要晓得,佛法修的是什么?你在三皈依的时候已经传授给你,就是“佛法僧”三宝。六祖惠能在《坛经》给我们做最明确的说明:“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佛法僧就是觉、正、净。我们有没有觉悟,有没有正知正见,有没有清净心?这三桩事情是一而三、三而一。如果得到正觉,他的知见一定纯正,他的心一定清净。如果你得到清净心,你一定觉悟,你不会迷惑,你一定是正知正见。????佛教法门虽多,有显、 密,有宗门、教下,但是把它归纳到最后只有三门,就是“觉、正、净”三门,这三门无论从哪一门进都可以。好像我们这个讲堂有三个门,不管你从哪个门进来都一样;在外面是觉正净三门三门,在里面门就没有了,进来都一样。过去在中国,禅宗、性宗是走觉门,教下是走正门,密宗跟净土是走净门,你能把这个原则掌握到,你就不会走错路。????我们今天修净土,修净 土,净门是清净心。你今天亲近很多法师,亲近很多法门,回来想一想:我的心是不是一天比一天清净,一月比一月清净?果然清净心现前,你修行功夫得力了;如果得不到清净心,你就错了。特别是对初学,这个话我们在讲席当中也讲过不少次,诸位要记住才行,初学最重要的是师承。????“师承”是什么?跟一 个老师学。一个老师,你走一条路,容易成就。两个老师是两条路,你到底走哪一条?三个老师是三叉路口,四个老师是十字街头,老师愈多,你就完了。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是一个老师,这个道理要懂,我们初学人要扎根。????古时候跟定一个老师跟 多少年?一般是五年,这是扎根的教育。五年之后,你定慧有了一点基础,你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是非,有能力辨别真妄,有这种能力,佛家有个名词叫“得法眼净”。你有这个能力了,老师容许你离开,这个时候什么法师都可以亲近,什么法门都可以听、都可以学,对你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广学多闻。????广学多闻的条件是你有 能力辨别邪正是非,你没有这个能力,不够资格参学,你一参学就乱了,你不得其益反受其害,现在许多道场都受了这个影响。诸位同修真正要想修学,你一定跟一个法师,古人学五年行,现在人学五年不行,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就学十年,加了一倍;然后看看别人东西,听听各家的言论,对我有利益,我不会受其害。如果你没有这个基础,那怎么行?这一点非常重要。????居士能不能讲经说法? 这是可以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维摩居士就是天天讲经说法。但是佛门有个规矩,居士讲经说法一定要受菩萨戒,这是规矩,不受菩萨戒讲经说法,这是不合规矩的。既然居士发心讲经说法,一定要受菩萨戒,我们鼓励出家、在家四众同修学习讲经说法,讲经说法的人愈多,佛法才能够兴旺。所以发现居士当中能够讲经说法的,他还没有受菩萨戒,劝他受菩萨戒,这是好事情。????至于学讲,一定要有依 据,不能随自己的想法、看法去讲,这样讲法容易把经义讲错了。讲错了,要负因果责任。为什么?误导众生,这个罪过很重。所以讲经一定要有根据。我们初学讲经的人,自己智慧没有开,凭什么讲经?我们往年初学,讲古人的注解,决定不能违背注解的意思;换句话说,把前人的注解,用我们自己的言语表达出来,这是李老师教导我们的。讲错了,注解的人他负责,我们不负责;如果用自己意思去讲,你讲错了,你自己要负责。学讲经是学讲注解,学久了,时间长了,熟透了,就逐渐逐渐变成自己的。????自己决定要依教奉行, 你才能契入佛菩萨的境界。如果自己不能依教奉行,你一辈子讲的都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真正要发心讲经,不可以不依教奉行。佛教我们怎么做,我们要真干,佛教我们不能做的,我们决定不可以违背。尤其是修学的纲领,起心动念都要能记得,不可以忘掉。????我们净宗修学的纲领, 我们提了五个科目:“净业三福”,我们能不能记住?起心动念与三福相应不相应?佛对于僧团里面教导的“六和敬”,我们有没有跟大众和睦相处?非常重要!六和敬是佛教导我们,我们是佛弟子、佛的学生,佛的学生跟任何人相处,都要遵守六和敬。????六和敬第一条是“见和 同解”,这是清净、平等、和睦相处之根。我的意见跟他意见不一样,意见不合怎么能相处?所以佛教给我们“见和同解”。怎么样才能和?我把我的意见放下就和了。如果我坚持我的意见,他坚持他的意见,这两个人就不合了。当中有一个人学佛,学佛的人能够把自己的意见放下,‘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就和了,六和敬的精神建立在此地。????别人这个意见是不好 的、是恶的,怎么办?佛弟子有智慧,我还是随顺;随顺当中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慢慢纠正他。自己一定要做好的榜样、好的示范,让他对你生起信心,生起尊敬心,他就会接受你的劝告。意见不合,你要跟他做冤家对头,他怎么会听你的话?不可能,这就变成怨敌了,就错了。所以佛的教诲具有真实智慧,是圆满的教学,我们要能够体会,要会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看众生造罪业,不 是看不出来,看不出来我们不就变成白痴了?我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今天造的什么业,他将来受什么样的果报,能不能劝?不能劝。为什么不能劝?他愚痴,他没有智慧,他有业障。你劝他,不但他不接受,他还要反抗;他把你看作仇人、看作冤家,这个仇恨愈结愈深,这就错了。佛教导我们的原则是‘冤家宜解不宜结’,决定不跟人结怨,过去的怨结要知道解除,把它化解掉,一定要懂得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一切众生业习烦恼、妄 想分别执着非常严重,不是短时间能够化解的,所以修学最重要的是天天听经。天天听经的机会到哪里去找?哪有这么大福报的人天天有经听?可是现在的人有福,有福他不晓得享,那就没有法子了。现在人福在哪里?科技带来的福报。法师不能天天跟我们讲经,我们录他一套录像带,天天听,这个机会就有了。????法师讲经讲得很多,我 到哪里去把他的录像带找完全?没有必要,一部就够了。天天不断重复听,一门深入!你们诸位要能把我这些话、这个意思听懂了,那就是宗教里面讲,你们就得救了。一部经,天天听,你听个几年、听个几十年,你就开悟了。为什么?心定了。定心就是觉悟、就是智慧,你的戒定慧三学自自然然成就,不要刻意去修,六度三学自自然然就圆满了,不可思议!????如果你什么都想学,什 么都想听,什么法师、仁波切、喇嘛都想亲近,你是跟佛法结结缘,来生还要搞轮回,决定没有能力脱离三界。要放下!学一门,不要执着。学哪一门?门门都好。哪一个法师都好,哪一个喇嘛都好,哪一个仁波切都好,禅也好、净也好、律也好、教也好,都好!关键就是“一门深入”,你才能得力。“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诸位要懂这个道理。所以,净空法师定了六门 功课:《弟子规》、《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和《十善业道经》,另外一种是净空法师编的《净宗同学修行守则》。他限定这六门课两年完成,他不是要求会背、会讲,而是要求每一条要如实做到,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行为,这样学佛就有基础。好比盖大楼,地基打好了,然后无论修学哪一部经论,弘扬哪一个宗派,有根底才能成就。不在基础上下功夫,空中楼阁,皆不真实。 要把圣贤教诲落实, 光是听了学了做不到,没有用处!

学佛的人是什么心态,还想工作吗

佛法,不是叫你什么事都不做;我们样样都做,样样清净、样样不执着。

学佛,由心里面去求,也就是说修清净心。

我们一切工作,无论是你家庭,或者是你事业上,你要问,于你学佛有没有妨碍?你问这个话就外行。

你应当问,于你自己的清净心有没有妨碍?假如于清净心没有妨碍,那就对了,就没错了,不要再去问人了。

于自己清净心有妨碍,我们就不做;于自己清净心没有妨碍,你就放心去做。

今天这个时代,生活紧张,压力沉重,工作繁忙,我们用什么方法、什么态度来学佛?《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

待人接物“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你这一句佛号就念好了,你这个佛号念得就得力了。

外着相,内动心,你这个佛号念得再好,一天念上十万声,古人讲的“风吹不入,雨打不透”,你也不能往生。为什么?你佛号念得多,没效果,不得力。

一句佛号二六时中不间断,这是真正的精进念佛。说二六时中不间断,我们听了这句话,就不要死在这话里头;死在这话里头,那就错了。

你听了这句话,好!从现在起一天到晚就念阿弥陀佛,什么事也不要做了。有没有这样的人?有,那是福报特别大的人。他不需要工作,有人供养他,这像一般闭关念佛,那是有大福报的人。

你现在天天要工作,天天要为生活奔波,好,你也拼命在念佛,一天到晚都在念佛,又想着还要工作,结果是佛没念好,工作也没做好,世出世法样样都不是,这就错了!“一心不乱”,不能错解了。“一心不乱”就是处事待人接物、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一心,就是专心。

学佛的人如何对待社会职业

(出自《居士学佛100问》) 学佛的人做任何事,也不能违背佛法要求的处世为人原则,即佛门道德原则。大乘佛教追求的善德的最高原则,是一切为利乐众生著想,为众生的利益无私奉献。无论从事任何职业,都不能违背利众的原则,要有为社会和一切众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兢兢业业,做好所从事的职业,处处以美德饰身,事事以智慧抉择,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这些都是佛法所提倡的做事原则。 (一)铁道部长与铁路工人 铁道部某部长去一铁路局视察工作,这位部长主动和一位铁路工人握手寒暄,看上去宛如离别多年的故友重逢。一位工友目睹此景十分惊讶,事后问这位铁路工人:‘你怎么和部长关系如此密切?’这位工人回答说:‘25年前,我们是工友,他和我们一样是铁路工人。’工友继续问道:‘那为什么今天他已经当了部长,而你还是铁路工人呢?’这位铁路工人这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25年前我们都在修铁路,我想的是如何拿点钱养家糊口,而他想的是中国的铁路事业。’ 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工作态度。 所谓机会和机遇是生活对努力者的报酬。 (二)不轻待任何一个人。 友善对待你周围的每一个人,微笑、招呼、问候,包括公司扫地的清洁工阿姨。善待每一个人,会让你在工作环境中得到大部分人的善待。 (三)不要在背后讨论别人。 如果有同事和你议论某某人如何如何,即使你是一样的想法,也不要去随声附和。最聪明的方法是,微笑著扯开话题。 (四)不要承诺没把握的事。 有一句非常睿智的话送给你:‘诚信就是实现你的许诺,智慧则是不随便许诺。’对于你没有把握做到的事情,不要轻易应允,过早的透露无异给自己下套。给予的比允诺的多,才是获得认同的最好方式。 (五)不要和同事、上司走得太近。 任何一家公司最忌讳的就是拉帮结派、搞小集团,而且靠依附同事或者上司来提高自己的地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要知道,当他们某一天失利时,就同时代表著你在这家公司的职业生命结束。所以,用实力来奠定地位,才是正确的做法。 (六)不要斤斤计较。 勤奋努力应该是你努力去做的,喝完水顺便帮同事带杯水;开完会,留下来擦一下白板;同事还在加班时,你千万别一声不吭地先走,至少问一声:‘我可以帮你做点什么吗?’积极主动的工作,不要计较多做,这些都只是一些小事,但却会给他人留下极好的印象。 (七)要勇于承担责任。 虽然并不是你一个人的错误,但也不要推卸。即使你觉得有些委屈,也不妨承担下来,并真诚地表明你会改进。你的领导会欣赏你是个勇于负责的人,而团队同事会因此认为你可信赖。 其他相关文章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73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