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为何要先修心(修心必先修德,修身须先制怒)

修身先修心,再修知行合一
修身在于先修心,更在于修知行合一。
修身必先正其心。
《大学》中这样说:
”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大意是:当我们心存愤怒、心有偏好、心有忧虑和心存恐惧的时候,我们都不可能放平心态。如果一个人的心思不能专注在这件事情上,那么他看到的东西如同没有看见一样,听到的声音也如同没有听见一样,吃下去的东西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身必须先放平我们的心态。
心态决定了一切,消极的心态令我们否定自己、怀疑整个世界,而积极的心态会引导我们走向积极的人生,走向成功!
翠翠是一家台资玩具厂的会计主管。认识她的人都很喜欢她。她每天都是笑哈哈的,好像从来都不会有什么烦恼似的。周围的人都被她的快乐所感染着。
据了解得知,她过得并没有那么如意。从小,她的妈妈就卧病在床,家里的重担就压在了她的身上。她初中毕业后就上了中专,现在的老公资助她完成了学业,然后成家,生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并不富裕的小家不得支撑生病多年的妈妈的全部费用。
即使这样,生活也没有打垮她。有人终于忍不住问她:”难道你就没有烦心的事吗?为什么你总是那么快乐?“
她笑着回答道喊袜:”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为什么不能开开心心地生活呢?而且我也希望我的笑容能带给他人快乐!“
她做到了!不知道她感染了多少,但至少我是其中的一位。在后来的生活中,无论我遇到了多大的困难,我都能笑着面对哪罩,同时我也将它传递给了更多的人。
因为我知道:当我们保持良好的心态时,好的运气就会随之而来,也许明天事情就会发生转机。尽管糟糕的事依然存在,但是,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了,我们处理事情的方式就会不一样,那么结果肯定就会不一样。
著名的作家梭罗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情,是告诉自己一个好消息,并且对自己说:”我能活在世上,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他满怀对生命的感激之情过好每一天。
《思考致富》的作者拿破仑. 希尔说:”心态对了,事就成了!“只要你想,你就能改变这个世界。修身从修心开始,我们的心态改变了,我们的世界也就跟着改变了。
修身更需做到知行合一
好的心态排在修身之首,但仅仅有好的心态还远远不够,要修身还得逐步做到知行合一。
度阴山在《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中指出,王阳明倡导的知行合一中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即明辨郑缓激是非、坚持行为守则和判断思想、言行正确与否的能力;“行”指的是实践。
知行合一,在实践中找到良知,将良知用于实践中,两者合二为一,则我们的修身又进了一步。
知在行之前,还是在行之后,每个人的看法不同,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知行合一。
比如说,我们教育孩子,是先行后知,还是先知后行呢?
如果是 先知后行 ,那么我们会先学习育儿之道,然后再将所学到的”知“用于去教育孩子,这是”行“。在实践过之后,我们才会知道所用的”知“是否适合我们的孩子,是否有效。知是行的开始。
有些人做到了先”知“,但是一直都在做”知“,即努力提升能力,而始终都没有”行“,没有去实践,想等真正学到了”知“才去”行“。现在我国每年出版的书大约有30万册左右,就算累死了,也不可能学完,如此一来,他们永远都不可能会去实践了,也不可能达成目标。
如果是 先行后知 ,那么我们会先去”行“。没有吃过的东西好不好吃,去吃了就知道了,然后就有了对这种食物的”知“。行是知之成。
想要知道我们的育儿之道是否适合,就得去做。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然后去学习和思考:怎么样才能做得更好?由此我们获得了”知识“。否则,我们便不可能得到”知“,目标同样无法实现。精神错乱的一个定义是:”不停地重复同一行为却期望得到不同的结果。“
可见, 知和行缺一不可,必须合一 。
有一天,有一位妈妈突然听到儿子说:”妈妈,你其实不爱我!“
这位妈妈突然愣住了,然后发飙了,哭着说:”你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呢?这个世界上除了妈妈,不可能再有第二个人像我一样爱你!“
儿子连忙道歉说:”妈妈,您别伤心了,我是无心的。“
妈妈平静下来之后,开始反思自己。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她全心全力地照顾儿子,而儿子却感觉不妈妈的爱呢?
问题出在了知行不能合一。
原来这位妈妈是一位事业心较重的妈妈。儿子出生后,她也经常工作到很晚,很少有时间陪伴他。后来她为了照顾儿子,选择了在家里工作,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她很努力,一直都在不断地学习,每天都很忙碌,很少有时间跟儿子进行深度地交流。
她为儿子做了所有能做的事情:儿子感冒发烧,她陪伴几天几夜不睡觉,儿子好了,她病倒了;陪着他读书,打乒乓球,踢足球;听他分享所有学校发生的事情;为他做喜欢吃的食物......
儿子喜欢在妈妈炒菜的时候来找妈妈聊天,妈妈因为分心而烫到了手,儿子会因此而感到内疚,妈妈也会因为被打扰和受伤而不高兴。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另一位妈妈陈美龄的身上,有什么不同呢?
《50个教育法,我把三个儿子送入了斯坦福》作者陈美龄,七十年代香港走红歌手、作家、演讲家,拥有斯坦福教育学博士学历,也是抗癌斗士。在诸多的身份中,最让她骄傲的是“母亲”,她培育了三位优秀的儿子,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她是这样做的:同样是在做饭的时候,儿子跑过来找她,她会关掉煤气,放下手里的锅铲,耐心地回答儿子的问题,满足了孩子的需求后,再继续做饭。她可以花五个小时跟儿子探讨一个问题,直到儿子解开疑惑为止。她将孩子和他的需求真正地摆在了第一位,无私地给了孩子全部的爱。她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同一件事情,两位妈妈用了完全不同的态度去对待,结果截然不同。
我们在学习了育儿之道之后,知道要给孩子无条件的、无私的爱,知道要多陪伴孩子,知道要怎么做才能教好孩子,但是我们却不去做或无法坚持做下去。
知而不行,或行而不知,都无法实现目标。只有知行合一,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修身,才能管理好我们的孩子,管理好家。
修身先修心,再修知行合一。修身之路任重道远,却又不得不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修身先修心
常说修身养性,那么修身其实应该先修心,那么什么是修心呢,“修心”的意思就是使心灵纯洁,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瞎祥册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所谓修心 就是磨砺自己的精神意志, 但这磨砺并不是单纯的指必须经历了种种苦难才能达到超脱彼岸。人生所经历的世情, 恩怨烦恼 ,爱恨情仇, 一磨宏切种种都是对心的一种磨练啊,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如此而已!
如何做有修心从三个方面做起,不生气,不计较,不抱怨
生气对身体造成的伤害是很大。生气会伤肝,生气会过早衰老,生气会气血不足。经常爱生气的人,一定会衰老的比较快。这是由于生气的时候,大量的血液涌入大脑,所以会衰老得很快。
计较的越多,痛苦就越多,越是计较,越是贫穷。学会不计较宴御,就是远离了灾祸,远离了厄运。人,越计较,命越不好。
抱怨不会解决任何问题,也没有任何好处。永远只会让你越来越不快乐。让你越来越消沉,生活会变得越来越差。我愿只会带来一些负面作用。
万事先修心,一个人的心态变了,他的世界就变了。
修心必先修德,养身须先制怒
也许有人会说,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生活在充满矛盾的世界上,谁不曾碰到过生气别扭、令人发怒的事情呢? 然而,生气发怒无论从人体养生还是修心养性上讲,都是有百害无一利的。古代人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一个人假如能做到宽怀大度,忍辱不辩,自然就能远离是非,无忧无虑,度过一个逍遥安闲的人生。
《论语·卫灵公》中说:“小不忍庆隐笑,则乱大誉含谋”;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小不忍害大义”;民间也有“忍能生百福,和可致千祥”、“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养太和”的谚语。唐代张公艺写的《百忍歌》中说:“仁者忍人所难忍,智者忍人所不忍。思前想后忍之方,装聋作哑忍之准。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结邻近。忍得恬澹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余积,忍得荒淫无疾病。”
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的大堂上也曾高悬著“制怒”的警言,这说明中国的古代人们对发怒的危害性早有熟悉。林则徐官至两广总督,一次他在处理公务时无法克制,盛怒之下把一只茶杯摔得粉碎。当他抬起头,看到自己的座右铭“制怒”二字时,意识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因此立即谢绝了仆人的代劳,自己动手打扫摔碎的茶杯,表示悔过。与人相处时,不分是非曲直、话不投机动辄发火,这是一种没有修养的表现。火气太大的人,应该像林则除那样,要有自知之明,加强修养,注意“制怒”,心平气和,以理服人,不可放纵心头无名之火,否则既伤害他人又伤害自己。
中国古代的中医,对于“怒携拿”有着精辟的论述。中医认为怒皆由气而生,气和怒是两个孪生的兄弟。由怒忿不平,而怒火勃发。怒气会使“血气耗,肝火旺,怒伤肝”这些常识早巳被人们所熟知。而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生气、盛怒而身亡者。俗话说:“一碗饭填不饱肚子,一口气能把人撑死”。
修身先修心,这句话大家如何看待?
修身是外表,修心是内涵。做得内敬樱外兼修才是完美之人。内心肮脏,空有其表有什么用。所以修身先修心,心灵美了,自然而然整个人橘稿团有气场了,个圆橘人魅力也散发出来了。
什么是修身?什么是修心?
修身是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修持身性;修心是净化心灵,修养心性。
修身修心要做到以下几点:
1、戒自卑
自卑可以轻而易举地摧毁一个人,要努力丰富自己,自强而后崛拦枝起。
2、戒嫉妒
与其将有限的精力简饥敏消肢或耗在嫉妒他人的成功上,不如抓住时机做一些实事,提高自己便于更有竞争力。
3、戒诱惑
要力戒权力、金钱、美色等各种诱惑,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加强个人修养,提高道德品质,同时保持一份健康平和的心态。
4、戒暴怒
暴怒容易使人失去理智,所以,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修身养性的境界
1、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2、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神闲气静,智深勇沉。
3、责勿太严,教勿太高。毋以已长而形人之短,勿因已拙而忌人之能。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修已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才智英敏者,宜研学问以摄躁; 气节激昂者,当修德性以融偏。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21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