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论龙树菩萨(龙树菩萨的道场)的简单介绍

龙树菩萨道场在哪里
龙树山
“位于基斯特那(Kist-na)河中游右岸的台状丘陵地,为3世纪时印度境内一王国的首都。位于现代印度的安得拉地饥答和方(AndhraPradesh)的北部。距举庆佛教遗迹阿摩罗婆提(Amaravati)17公里左烂盯右有一克里须那河,自此河逆流而上不久处,其南岸即为龙树山之遗址。
求龙树菩萨详细资料
龙树菩萨,又称龙猛,是公元三世纪著名的大阿阇梨,出生于南印度案达罗王朝的婆罗门家庭。
龙树菩萨自幼聪明,精通四吠陀,天文、地理、图纬秘藏等无不通晓。所以,龙树菩萨自幼就已名闻一方了。
青少年时,龙树菩萨和他的三个好友一起修学隐身术,常夜入王宫,侵凌宫女。后来,事情败露了。龙树的三个好友都被国王所斩。龙树侥幸逃脱。通过这一劫,龙树深深感悟到“欲为苦本”的道理,于是发心出家修行。
出家后,龙树菩萨广习三藏而无厌足,后来到雪山(喜玛拉雅山),遇到一位不知名的老僧,从其处得到了大乘教授,但虽知义理,却未通达。
后来,龙树菩萨以大乘法义摧破外道邪说。因而龙树菩萨当时心生骄慢,无视出家戒规,自着新衣,静处于一间水晶房中。其时,有大龙菩萨,见龙树菩萨的情形,心生悲悯,于是引龙树菩萨入龙宫,授龙树以无量大乘秘密教授。于是,龙树终于体悟教理。 另龙树自毗罗处得付法藏心传,是为付法藏第十四祖。而龙树菩萨,为使一切众生得正法益,在以前马鸣菩萨广弘大乘的基础上,将大乘秘密法义整理成完整系统的大乘修法体系,从而使无量众生皆得闻思修行大乘妙法,而入如来正果。自此,大乘体系正式确立了。 龙树菩萨在世弘法时,广造《中论》、《大智度论》、《十二门论》、《回诤论》、《七十空性论》、《十住毗婆沙论》、《菩提资粮丛氏销论》等诸大论著,有“千部论主”之称。
龙树菩萨参拜南天竺铁塔时,曾以七粒白芥子打开铁塔,进入塔中。在塔中,龙树菩萨有幸见到金刚萨埵显净相,自金刚萨埵处得《金刚顶经》等秘密教授。以后,龙树菩萨勤修密法,即生而成正果。
在南印度,龙树菩萨曾使南憍萨罗国王皈依佛教,又使无数外道皈依佛教,从而引起了小乘行者及诸外道的嫉妒。于是,龙树菩萨自行入寂。
【佛教常识--八正道】八正道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不邪谓之正,通达无阻谓之道。正道者,能令众生苦集永尽,达于涅盘寂静的圣贤境界,故八正道亦称八圣道。
一、正见,是正当的见解,世间正见如布施持戒,出世正见谓明达苦集灭道四谛理,不为俗见惑见所惑。
二、正思维:一般人所发的思维,多由妄念而起,若修道既见四谛理。即以无漏智慧发动思维,而使真智增长,断除迷惑,而证真性。
三、正语:以正当的言语而修口业,离诸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得正语,则口业自净。
四、正业:梵行清净,不染三毒,谓之正业。我人起心动念,无非造业。修道须身不造杀盗淫,口不作欺妄语核侍,意不起贪嗔痴,即谓正业。
五、正命:命谓赖以生活的生计,修道者当离五邪命——诈现异相,自说功德,占相吉凶,高声现威,说得供养——而以正当职业谋取生活。
六、正精进:向出世之方,涅盘之道 ,努力前进,称正精进。得正精进者,不从事于徒苦身心的苦行,或世俗迷信,及外道不究竟之法。
七、正念:念从心起,心不离道,惟念真如实相,或功德相好,故称正念。得正念,则与菩提相应,心无动失。
八、正定:远离不定,邪定,及有漏禅,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的禅定,谓之正定。得正定,则能正住于理,决定不移。
八正道,又可归纳于戒定慧三无漏学。即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为戒学;正念,正定为定学,正见,正思维,为慧学。修八正道,为灭渗游谛之因,可达于涅盘。
摘录龙树菩萨造《十住毗婆沙论》
行大乘者,佛如是说:「发愿求佛道,重於举三千大千世界。」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难,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干之说。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龙树菩萨传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大师名龙树菩萨者。出南天竺梵志种也。天聪奇悟事不再告。在乳哺之中。闻诸梵志诵四韦陀典各四万偈。偈有四十二字。背诵其文而领其义。弱冠驰名独步诸国。世学艺能天文地理图纬秘谶。及诸道术无不悉练。契友三人亦是一时之杰。相与议曰天下义理可以开神明悟幽旨者。吾等尽之矣。复欲何以自娱骋情极欲。最是一生之乐。然诸梵志道士势非王公何由得之。唯有隐身之术斯乐可办。四人相视莫逆於心。俱至术家求隐身法。术师念曰。此四梵志擅名一世。草芥群生今以术故屈辱就我。我若咒法授之。此人才明绝世所不知者唯此贱法。若得之便去不复可屈。且与其药使日用而不知。药尽必来求。可以术屈为我弟子。各与青药一丸告之曰。汝於静处用水磨之以涂眼睑。则无有人能见汝形者。龙树菩萨磨药闻气。便尽知药名分数。多少锱铢无失。随其气势龙树识之。还语术师此药有七十种。分数多少尽如其方。药师问曰汝何由知。答曰药自有气何以不知。师即叹伏。顾斯人者闻之犹难。而况相学。我之贱术何足惜耶。即具授。其四人得术隐身自在入王宫中。宫中美人皆被侵陵百余日。后宫中人有怀妊者以事白王。王大不悦。此何不祥为怪乃尔。召诸智臣以谋此事。有旧老者言凡如此事应有二种。或鬼或术。可以细土置诸门中。令有司守之断诸术者。若是术人足迹自现可以兵除。若其是鬼则无迹也。鬼可咒除人可刀杀。备法试之见四人迹。即闭诸门令数百力士。挥刀空斫斫杀三人。唯有龙树歛身屏气依王头侧。王头侧七尺刀所不至。是时始悟欲为苦本。厌欲心生发出家愿。若我得脱。当诣沙门求出家法。既而得出入山诣佛塔出家受戒。九十日中诵三藏。尽通诸深义。更求诸经都无得处。雪山中深远处有佛塔。塔中有一老比丘。以摩诃衍经与之。诵受爱乐虽知实义未得通利。周游诸国更求余经。於阎浮提中遍求不得。外道论师沙门义宗咸皆摧伏。即起憍慢心。自念言世界法中津涂甚多。佛经虽妙以理推之故未尽。未尽之中可推。而说之以悟后学。於理不违於事无失。斯有何咎。思此事已。即欲行之立师教诫更造衣服。今附佛法所别为异。方欲以无所推屈表一切智相。择日选时。当与诸弟子。受新戒著新衣便欲行之。独在静室水精地房。大龙菩萨见其如此。惜而愍之即接入海。於宫殿中开七宝藏发七宝函。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上妙法授之龙树。龙树受读九十日中通练甚多。其心深入体得实利。龙知其心而问之曰。看经遍未。答言汝诸函中经甚多无量不可尽也。我所读者已十倍阎浮提。龙言如我宫中所有经典。诸处此比复不可知。龙树即得诸经一箱。深入无生三忍具足。龙还送出。时南天竺王甚邪见承事外道毁谤正法。龙树菩萨为化彼故躬持赤幡在王前行。经历七年王始怪问。此是何人在我前行。答曰我是一切智人。王闻是已甚大惊愕而问之言。一切智人旷代不有。汝自言是何以验之。答言欲知智在说王当见问。王即自念我为智主大论议师。问之能屈犹不足名。一旦不如此非小事。若其不问便是一屈迟疑良久。不得已而问之。天今何为耶。龙树言天今与阿修罗战。王闻此言譬如人噎。既不得吐又不得咽。欲非其言复无以证之。欲是其事无事可明。未言之间龙树复言。此非虚论求胜之谈。王小待之须臾有验。言讫空中便有干戈兵器相系而落。王言干戈矛戟虽是战器。汝何必知是天与阿修罗战。龙树言构之虚言不如校以实事。言已阿修罗手足指及其耳鼻从空而下。又令王及臣民婆罗门众。见空中清除两陈相对。王乃稽首伏其法化。殿上有万婆罗门。皆弃束发受成就戒。是时龙树•於南天竺大弘佛教。摧伏外道广明摩诃衍。作优波提舍十万偈。又作庄严佛道论五千偈。大慈方便论五十偈。令摩诃衍教大行於天竺。又造无畏论十万偈。於无畏中出中论也。时有婆罗门善知咒术。欲以所能与龙树诤胜告天竺国王。我能伏此比丘王当验之。王言汝大愚人。此菩萨者明与日月争光。智与圣心并照。汝何不逊敢不推敬。婆罗门言。王为智人何不以理验之。而抑断一切。王见言至为请龙树。清旦共坐政德殿上。婆罗门后至便於殿前咒作大池。广长清净中有千叶莲华。自坐其上而诃龙树。汝在地坐如畜生无异。而欲与我清净华上大德智人抗言论议。尔时龙树亦以咒术化作一六牙白象。行池水上趣其华坐以鼻缴拔高举掷地。婆罗门伤腰委顿。归命龙树我不自量毁辱大师。愿哀受我启其愚蒙。有一小乘法师。常怀忿嫉。龙树问之言汝乐我久住世不。答言实不愿也。退入闲室经日不出。弟子破户看之遂蝉蜕而去。去世已来始过百岁。南天竺诸国。为其立庙敬奉如佛。其母树下生之。因字阿周陀那。阿周陀那树名也。以龙成其道故以龙配字号曰龙树也(依付法藏经即第十三祖三百余年任持佛法)。 龙树菩萨传(终)
关于龙树菩萨
龙树菩萨,其母亲在阿周陀那树下生了他,所以字阿周陀那;因为龙助其成道,故以龙配字,号曰龙树也。又译为龙猛菩萨,取大龙云雨无边,可生长万物的含义。
龙树菩萨是南天竺国的婆罗门族,天生聪明颖悟,事情只要对他说一遍,便永远不会忘记。有一次在乳哺中,听到婆罗门行者诵四部韦陀典,每一部各四万偈,每偈四十二个字,听完就能背诵,而且了解其中的含义。二十岁时,对于天文、地理、图纬秘谶和道术,皆非常精通,名声早已传遍各国,而无人可及。
他有三位知心的朋友,都是非常杰出的人才。有一次聚会时,互相讨论说:天下的义理,可以开展智能,领悟幽深的意旨,我们都学得差不多,而没什么兴趣了,只有极情纵欲,才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事,而修行人是无法像王公大臣那么有势力,只有学了隐身术,才能潜入府内行乐。四个人都觉得很有道理而没人反对,于是就一起到术师家,请毁正滚求传授隐身法。
术师心里想着:这四个婆罗门人,都是名声显赫的人物,今天为了隐身法,才会屈就、尊敬于我,要是我将咒法传授给他们,以后就不能再使他们屈就于我,如果只拿药给他们用,用完就会再来请求于我,做我的弟子了。于是就给每个人一粒青色的药丸,告诉他们说:「你们在没有人的静处,用水将药丸磨化,涂在眼睑上,就没有人能看见你们了。」
龙树菩萨磨药时,一闻到气味,就全部知道药物的组成和份量,就告诉了术师,术师大吃一惊,问他为何知道,龙树菩萨答说:「药本身就有味道,怎么会不知道呢?」术师非常叹服,便将法术教给他们,这四人很快就学会隐身法了。
这四个人以隐身法侵入王宫,宫中美女皆被戏弄,经过百余日,有人怀了身孕,为了怕被降罪,就将此事禀告国王。国王非常不高兴,心想:这到底是什么不祥的怪事啊?便召集有智能的大臣来讨论这件事。有一位老臣说:「有二种可能,若不是鬼魅就是法术,可以用细土放在门口处,禁止行人通过,若是鬼魅则没有足迹,可以咒术除之,若是法术,就会有人的足印现在土上,可以刀杀之。」
国王就吩咐照办,果然有四个人的脚印,于是国王命令将所有宫门关闭,并叫数百名武士持刀在空中挥砍,三个朋友皆被砍死,只有龙树菩萨闭气躲藏到国王身边七尺之内,而没有被刀砍到,这时候,他才体悟到淫欲是痛苦祸害的根源,败德伤身皆由此而起,于是心中发誓说:「我要是能够脱险,一定参访沙门,剃度出家,精进修持。」后来顺利的逃出宫外了。
龙树菩萨便到山中参访一座佛塔,而出家受戒,九十天之内,就把三藏经典全部看完,想要再求其它经典,却都找不到,于是进入雪山,看见山中有一座塔,塔中有一个老比丘,将一本摩诃衍经赠给他,他虽然了解其中的实义,心中却未能生起实际的证悟,于是周游各国,想再求取其它的经典,可是在阎浮提中,再也找不到其它的经典了。
龙猛菩萨在途中,遇到外道论师,皆以精辟佛理,让他们折服而皈依。后来,龙树菩萨心中自我思惟:「佛经的道清枯理虽然奥妙,若以常理推之,却无法圆融,只有开悟后,对于佛才能参透,处事才能不离自性,而有所过失。」于是穿上新的僧衣,重受新戒,独自在水精房中,精进修持纤余而不休息。
大龙菩萨看他如此,非常感动而怜愍他,就把他投入海中,在宫殿中,将所有方等深奥的无量妙法传授给他,龙树菩萨受读了九十天,在心里便产生了实际的证悟,宫中经典,数目虽然多得不可计数,但是,所谓一相深入,无生二忍(众生忍与无生法忍)俱足,大龙菩萨便送龙树菩萨回南天竺。
龙树菩萨简介 龙树菩萨简单介绍
1、龙树菩帆桥磨萨(梵文:Nāgārjuna bodhisattva),又译龙猛、龙胜,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代释迦”,他发展了空性的中观学说,是领导大乘佛教复兴的伟大论师。
2、龙树菩萨是大乘佛教史上的第一位伟大论师,传说寿高一百五十(或说二百),著有大量的大乘论典,其中最主要的有《中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等。《中论》阐发缘起性态斗空的深义;《大智度论》采取中道立场来彰显般若真理;《十住毗婆沙论》则以深远的见解来宣扬菩萨之大行。
3、然而,龙树菩萨年轻时,因自负多智,而破僧团和合,毁坏正法戒,令弟子皆着黄袍,以示所带领之僧团与众不同,又向国王夸耀自己已经圆满了佛果,这在鸠摩罗什著的龙树传里面都有清晰明确的记载,后来,龙树菩萨幡然醒悟,精进消物修行,为大乘佛教的复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所谓的龙树菩萨是指哪个菩萨?
龙树菩萨,梵文 Nāgārjuna bodhisattva,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代释迦”,又译称龙猛,或龙胜,大约活跃于西元一五〇年至二五〇年之间,他首先开创空性的中观学说,肇大乘佛教思想之先河。 龙树菩萨是大乘佛教史上的第一位伟大论师,传说寿高一百五十(或说二百),著有大量的大乘论典,其中最主要的有《中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等。《中论》阐发缘起性空的深义;《大智度论》采取中道立场来彰显般若真理;《十住毗婆沙论》则以深远的见解来宣扬菩萨之大行。 龙树菩萨的主要立场,见于《中论》的主张,核心思想即在《中论》第一品第一颂的“八不偈”中:“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八不偈”是基于缘起法的本质而说,所以称为“八不缘起”或“八不中道”悔羡。因为缘起法的本质是空,空即无碍,不落入空有二边,即为中道,《中论》之名即是以其阐明中道而得。一般人观察世界的状态,皆用生灭、常断、一异、来出作为固定的观念,所以有外道的常见及断见,凡夫的我执与小乘的法执;中道则基于缘起法为第一义谛,了知世间的真相莫不依因待缘而起,所以是空无自性的。然而,从俗谛上看,依旧呈现缘生缘灭的现象,却不知一慧基切法空无自性。凡夫若执著缘起幻有的世界为实在或虚无,便落入外道的境界;又若以缘起的世界虽为幻化不实,不能如实知缘起性空,反而以为观缘起法而入涅盘境界为另一种实在,便落于小乘境界。 龙树菩萨开创的中观学说,令小乘学者大为折服,大乘学者也都奉为圭臬。他的学说由鸠摩罗什翻译、介绍到中国来,大乘空宗的思想因而得以弘扬、光大,影响深远。中国大乘八宗,都一致尊奉龙树菩碧碧拍萨为共同的祖师。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39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