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如何做欢喜丸(怎么做欢喜丸)

学佛百科2023-05-0579

欢喜丸什么意思?如何解释?

 (饮食)又曰欢喜团。则嫌饼名。梵语曰摩呼荼迦。涅槃经三十九曰:「酥面蜜姜胡椒荜 茇 蒲萄胡桃石榴桵子,如是和合,名欢喜丸。」大日经疏七曰:「欢喜丸,应以苏煮诸饼,糅以芦数众味及三种辛药等,令种种庄严。」智度论十七曰:「佛告诸比丘:此耶输多罗,非但今世以欢喜孙哗手丸惑我,乃往过云世时,亦以欢喜丸惑我。」谷响集三曰:「欢喜名,相应于欢喜天,故修供必用。梵语摩呼荼迦Maho ṭ ik ā ,隋言欢喜丸。见于法苑。」

《经籍、寓言故事·五百欢喜丸喻》原文与赏析

《经籍、寓言故事·五百欢喜丸喻》原文与赏析

昔有一妇,荒淫无度,欲情既盛,嫉恶其夫。每思方策,频欲残害。种种设计,不得其便。会值其夫聘使邻国,妇密为计,造毒药丸,欲用害夫。诈语夫言:“尔今远使,虑有乏短,今我造作五百欢喜丸,用为资粮,以送于尔。尔若出国至他境界,饥困之时,乃可取食。”夫用其言,至他界已,未及食之,于夜暗中,止宿林间。畏惧恶兽,上树避之。其欢喜丸忘置树下。即以其夜,值五百偷贼盗彼国王五百匹马,并及宝物,来止树下。由其逃突,尽皆饥渴。于其树下,见欢喜丸。诸贼取已,各食一丸。药毒气盛,五百群贼一时俱死。时树上人至天明已,见此群贼死在树下,诈以刀箭斫射死尸,收其鞍马,并及财宝,驱向彼国。时彼国王多将人众,案迹来逐,会于中路值于彼王。彼王问言:“尔是何人?何处得马?”其人答言:“我是某国人,而于道路值此群贼,共相斫射。五百群贼今皆一处死在树下。由是之故,我得此马及以珍宝,来投王国。若不见信,可遣往看贼之疮痍杀害处所。”王时即遣亲信往看,果如其言。王时欣然,叹未曾有。既还国已,厚加爵赏,大赐珍宝,封以聚落。彼王旧臣,咸生嫉妒,而白王言:“彼是远人,未可服信。如何卒尔宠遇过厚,至于爵赏逾越旧臣?”远人闻已,而作是言:“谁有勇健能共我试,请于平原校其伎能。”旧人愕然,无敢敌者。后时彼国大旷野中有恶狮子,截道杀人,断绝王路。时彼旧臣详共议之:彼远人者,自谓勇健无能敌者,今复若能杀得狮子,为国除害,真为奇特。作是议已,便白于王。王闻是已,给赐刀仗,寻即遣之。尔时远人既受敕已,坚强其意,向狮子所。狮子见之,奋激鸣吼,腾跃而前。远人惊怖,即便上树。狮子张口仰头向树。其人怖急,失所捉刀,值狮子口,狮子寻死。尔时远人欢喜踊跃,来白于王。王倍宠遇。时彼国人,率尔敬伏,咸皆赞叹。

如果说“听其言而观其行”是一句古老格言的话,那么个中道理经过千百年来的口头传播和社会实践是早已深入人心的了。然而,由于言与行两者之间有差距,竟使得各种各样投机取巧、专事钻营的苟且之徒乘虚而入盅惑视听,坑蒙拐骗以诈谋私。

这篇《五百欢喜丸喻》中的“远人”就是上述一类人物。从他的背景看,原本是一个极不中用的“熊主”,如果联系他日后欺世盗名的劣迹看,甚至可以说即便他一开始就被自己那位“母夜叉”一毒致死,倒也不为大过。当然,读罢全文之后,最让人纳闷的还是 “国王芹拿”那班人的易于欺骗。试想,一个人就算是 “武功卓绝”“英名盖世”,也是绝难将五百个对手一齐杀死的。可是在那位“远人”大言不惭的“吹嘘”之下,“国王”竟然“厚加爵赏”、坚信不移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位 “舌辩之士” 的 “运气”异常之好。先有那位 “贤内助” 的 “歪打正着”,后有 “刀落虎口” 的 “机缘巧合”。而经过了这两次的重大考验,一个 “窃国大盗” 的外在条件也就基本具备了。

通过上面的简单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一条至今升派仍然具有重要意义的教训: 所谓 “观其行”者,必须是亲眼所见,万万不可道听途说,误信传言而蒙蔽了自己的双眼。再者说,对于一个人的考验也必须是长期的和多方面的。绝不可以一好百好,以偏盖全。总而言之,如有自诩具 “屠龙之技” 的人,是万万不可信任的。古人讲: 凡举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可见斯言不谬,堪称千古明训。

作为佛道寓言故事的《百喻经》,为什么要用嫌笑搭洋洋千言去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呢? 因为佛教 “五戒。”是坚决反对 “妄语”之行的。“妄语戒”,是皈依佛祖者必须时刻牢记的基本法则,而所谓 “妄语”者,即 “远人”之流虚妄不实之语也。佛教理论认为: 如果自身并未精神错乱,纯粹出于欺诳他人的目的而背离事实的胡说八道,那就是一种触犯“妄语戒”的罪过了。而在诸般“妄语”之行中,又以 “有欺诳心”为 “不可悔”之重罪。由此,“讲实话”这三个字不仅是立身处世的本分,更是诚心信佛者的基本教条之一。

古往今来,诚实笃信之人多矣,但以欺诳之心随意 “妄语”者也不乏其人。对于这种现实情况佛道又做何解呢? 《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地品》在论述 “十不善业果报” 时指出: “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 一者多被诽谤,二者为他所诳。”其言颇不谬也!欺人者必自欺,诳人者必自诳。这正是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自然逻辑。或曰: 某人一贯奸诈,至今尚未果报。答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善恶随身,公理自在。

欢喜丸能改善治疗男性朋友的性提高吗?

所有助阳的药物都是饮鸩止渴,于身体无益,如果你想提高性能力,可以尝试改变呼吸吐纳的方式

矫揉造作的解释

矫揉造作的解释

[affected;artificial]∶过分 做作 ,极不 自然 现代的舞蹈塞满异国情调的矫揉造作 详细解释 故意 做作,极不自然。 《孟子·离娄下》 “故者,以利为本” 宋 朱熹 集注:“然其所谓故者,又必本其自然之势,如人之善,水之下,非 有所 矫揉造作而然者也。” 《红楼梦》 第五一回:“ 黛玉 忙拦道:‘这 寳 姐姐 也忒胶柱 鼓瑟 、矫揉造作了。’” 老舍 《赵子曰》 第 十二 :“‘人是衣服马是鞍’的哲学叫他不 愿意 看见 莫大 年 矫揉造作的成个‘囚首丧面’的‘大奸慝’。”

词语分解

矫揉的解释 亦作“ 矫輮 ”。.矫正; 整饬 。矫,使曲的变直;揉,使直的变曲。《易·说卦》:“坎……为矫輮。” 孔颖达 疏:“为矫輮,取其使曲者直为矫,使直者曲为輮。”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熔裁》:“蹊 造作的解释 ∶做作矫揉造作 ∶制造;捏造 造作 谣言 详细解释.制造;制作搭段耐。《汉书·毋燃旁将隆传》:“武库兵器, 天下 公用, 国家 武备,缮治造作,皆度大司农钱。”《百喻经知春·五百 欢喜 丸喻》:“今我造作五百欢喜丸,用为资粮,以送

欢喜丸的糯米没泡发好己蒸熟了怎么办

1.可以拆开糯米,再用微波炉加热,温度调整在100度左右;

2.也可以将糯米放入锅中,加猜橡入少许碰滚的水,一直翻炒到糯米又热又松,口感更丰富穗吵旁吃起来更加香甜。

百喻经全集《小儿得欢喜丸喻》译文赏析

小儿得欢喜丸喻

【原文】

昔有一乳母,抱儿涉路,行道疲极,眠睡不觉。时有一人,持欢喜丸[1]授与小儿。小儿得已,贪其美味,不顾身物。此人即时解其钳锁[2]、璎珞[3]、衣物,都尽持去。

比丘亦尔。乐在众务愦闹之处,贪少利养,为烦恼贼夺其功德、戒宝[4]、璎珞。如彼小儿,贪少味故,一切所有,贼尽持去。

【注释】

[1] 欢喜丸:一种用面粉和果脯混合的甜食。

[2] 钳锁:小孩颈中所戴贵重金属饰物。

[3] 璎珞:以珠玉等编织而成的装饰品,是有身份者的象征。

[4] 戒宝:指持戒为修学佛法的珍宝。

【译文】

从前有一奶妈,抱着主人家的孩子赶路,走得累极了,就倒在路边睡着了。当时有一个人,拿着一个欢喜丸送给小孩。小孩拿到了欢喜丸,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连身上戴的东西就不管了。那人便立即把小孩身上所挂的项圈、璎珞、衣物,全都拿走了。

有些比丘僧也是这样。他们喜欢在熙攘热闹的地方贪得一点利养,却在不知不觉间,被各种烦恼夺走了以往的功德、戒宝、璎珞。就如那个小孩,贪吃几粒美味丸子,却被贼拿走了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一样。

【评析】

身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免不了会遇到诸多的诱惑。倘若我们没有一定的控制力,一味地贪多,就会像寓言中的那个小孩贪吃欢喜丸,却丢掉了身上值钱的饰品。由此可见,修炼自己的定力是适应社会生活的必须。在生活中,一些自以为聪明的成年人,他们也犯同样的错误,干出孩子般的蠢事来,让自己丢掉判橡了原本已经拥有的美好事物。

故事征引

贪小便宜,会迷失自己

从前有一个老婆婆,心地善良,每天都吃斋念佛。

一天,她跟往常一样在诵读经文,忽然听见外面有人卖香,于是婆婆决定出去买香,以备日后敬佛用。

到了街上,她看到卖香的竟然是一个出家人,婆婆心里感到很高兴,她心想:能买到出家僧人的香烛,那也是上等的缘分。于是立刻上前施礼道:“请称香料二斤。”出家人闻得,便随手在香袋中抓出一把,说:“二斤也。”

婆婆见僧人并未过秤,疑其信口胡言,于是要求拿回家称一称,然后再付钱。出家人说道:“请施主自便好了。”

婆婆回家一称香料,足足有三斤。婆婆心中暗想:他既说二斤,我就给二斤香钱,反正他也不知道有多少。随即出得屋来,告诉僧人道:“师父好眼力。”

出家人道:“我说二斤你不信,非要称一称,真是麻烦!”说完便收了婆婆二斤香料钱,自东向西扬长而去。

离此不远有一酒家,出家僧人到此歇脚,坐下后,买了一壶酒、一只猪腿,自饮自吃。

那位买香的婆婆,香收好后,心中为得一时的便宜而十分高兴,给佛上了香后想到邻居家串门,恰经过酒家门前,抬眼看见出家僧人在独自吃肉喝酒,心中顿生烦恼,想此僧六根不净,那自己方才多买的香烛岂非亦是不洁之物,拿去敬佛,恐怕不妥。于是上前施礼道:“出家僧人应唤冲颤谨守清规戒律,一心向佛修行,你既是出家人,为何吃肉喝酒?你难道是假冒出家人?”

出家僧人听得此言,非但不恼,反而一笑,说道:“施主只修口来不修心,错把我三斤当二斤,老僧是修心不修口,既吃肉来又喝酒。”

当下说得这婆婆满面通红、深感惭愧,沉思良久,欲再问以求指点,抬头望之,已经空无一人,方知乃神佛降临,指点迷津,于是跪地便拜。

自此以后,婆婆幡然醒悟,整理心境,踏实修行,数年后,修成正果。

冷静下来就是禅定

宋朝学者苏东坡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得道高僧,他们经常在一起参禅、打坐,后来成了好朋友。

有一天,苏东坡突然在学禅上有所领悟了,便写了一首诗:“和败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写完后,便差遣他的书童送给金山寺的佛印禅师。佛印看完后,随即在上头批了字,然后交待书童务必要带回去。

苏东坡收到回信,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他想:这回佛印一定会大大地赞美我那首好诗。于是急忙拆开阅读,可是没想到佛印竟然在信中批了“放屁”二字。

他看完,不禁火冒三丈,风风火火来到金山寺,要找佛印理论。

佛印呢,据说很有神通,早已经算好时间在江边码头等着他。两人刚一见面,苏东坡便责问佛印:“我那首诗有什么问题吗!”这时候,佛印轻描淡写地说道:“你不是已经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了吗?怎么会一下子就被‘放屁’二字吹过江来呢?”苏东坡听后,哑然无语。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917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