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起心动念净空(佛学起心动念)

学佛百科2023-05-0580

佛教里面什么是起心动念?

[ 起心动念] qǐ-xīn-dòng-niàn

释义:思想上产生某种念头,或临时起意。

举例:俗段迅人在在名利旅燃仔、财色面前多禁不住诱惑,会产生妄想(起心动念)。而修行层次高的佛教信徒,面对花花世界不会拆汪起心动念。

净空老法师开示:念佛是怎么个念法

念佛怎么个念法?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讲得好森闷毕,观音菩萨教给我们「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反闻怎么样?不听外面的,听里面的,妙!里面怎么听法?我们念佛默念不出声音,心里在念,有没有声音?阿弥陀佛有没有声音?外头没有声音,里头有声音,耳朵要听里头的,别听外面的,听里面的就相应。外面的声音听不到,外头声音再大罩衡,有吵杂声音知道,没听清楚;里面的佛号,字字句句听得清楚,这就能摄心。

大势至菩萨讲的跟观音菩萨讲的是一桩事情,观音菩萨是「反闻闻自性」,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都摄六根就是反闻,说的话不一样,意思是一样,一桩事。不受六根干扰,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就叫都摄六根。见色,眼在色上起心动念,就迷了,起心动念是无明烦恼。你看,见色起无明烦恼,耳闻声也是起无明烦恼,再分别,分别是尘沙此芹烦恼,执着是见思烦恼,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烦恼,三种烦恼都生。烦恼无尽誓愿断,怎么断法?懂得反闻可以断,很有效,懂得都摄六根,有效。

阿弥陀佛是我们的本师,教我们念佛,怎么念法?你看这两个教授,这两个教练,观音、势至是两个教授、教练,他教给我们的方法,我们要会用,决定有效。所以要真回头,对外面要放下,不受外境干扰,不受外境影响就是放下。为什么?你在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是定,不分别不执着是戒,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慧,戒定慧三学都在其中,妙不可言,奇特到极处。你能入这个味道,你才尝到净土的法味,极乐世界的法味,欢喜心真正生得出来。

净空法师:读经时不要起心动念去想它是什么意思

摘自《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舍诠趣实,名柔顺忍,四五六地。」诠是个工具,实是实际理体,就是真实之际,那是什么?那是自性。我们在修学的时候,无论依哪一个法门,法门就是诠,你要不把这个法门舍掉,你就没有办法得到真实。所以大乘佛法是诠,要不要学?要学,过河的时候要它,到岸的时候就要把它丢掉。《金刚经》上说「如筏喻者」,你能把这个到彼岸的时候,所谓过河就要把船丢掉,你才能登岸,你要不肯离开船,永远到不了彼岸。所以佛教导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佛法是假的,不是真的,因缘所生。《中观论》上讲得很好,「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叫柔顺忍,比前面高,四地、五地、六地菩萨他们证得,他们是柔顺忍。知道世出世间法都是假的,可以学习、可以受用,不能执着、不能分别、不能起心动念。 学习的时候不执着言说相,经本不执着文字相、不执著名字相,名字里头名词术语,不执着心缘相。决定不要起心动念去想它,这个是什么意思,这段讲的什么?佛什么也没讲,什么意思都没有,你所想的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你要什么都不想,你看到这个经文,字字句句无量义,那就是如来真实义,是你自性里头的真实义。你用第六意识去思惟它、去观想它,那就变成你自己的意思。柔和、随顺佛菩萨的教诲,真干,这叫柔顺忍。 读经不要执着文字,不要执著名词术语,不可以胡思乱想,最好都不要想。不要想你会豁然大悟,如果你有想,你愈想愈讹,错了,愈想愈错。全把经义想错了,不是如来真实义,你所能够理解的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所以佛法你得不到。怎样才得到?不想就得到了。想是什么?想是用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缘不到自性,就是缘不到真如,你怎么会懂得它。对世间法可以用,用思想,对佛法不能用,为什么基或携?佛法字字句句是从自性流出来的。 释迦牟尼佛当年说法没有通过思考,我要不要想一想再回答,没有。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没有经本,这个诸位要知道,也没有一个大纲,什么都没有,只是佛说大家听。经典之由来,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弟子们想起来,老师这个东西太好了,应当流传下去。怎么办?我们每个人在一起,把我们所听过的,从我们记忆当中,用文字把它写出来。很难得,同学当中记忆力最好的阿难,阿难记忆特好,听过一遍一生都不会忘记,比计算机还管用,有这么一个好同学。阿难又是佛的侍者,每一次讲经他都在,他一次也没有漏掉。所以有人问,阿难二十岁才做佛的侍者,释迦牟尼佛讲经的那年阿难出生,换句话说,前面二十年阿难没听到,集结经藏那怎么行?这个要知搏伏道,阿难出家跟释迦牟尼佛提了个条件,你以前讲的那些经,你要重新给我讲一遍。佛答应他了,以前二十年所讲的,在有空闲的时候释迦牟尼佛给他说,等于说他全听到了。由阿难上台复讲,同学团运们在下面听,印证没错,旁边有人在那里记录。如果同学提了有意见,这句话好像佛不是这么说的,有怀疑,就删掉。集结经藏用这样严格的方法取信于后世,大家对经典真相信,不是伪造的。集结经藏的时候经过五百阿罗汉作证,他们听了没有一个人反对,这才能记录下来。 这是说明一桩什么事情?世尊讲经没有通过思考,也就是说,他没有用三心二意。三心是阿赖耶、末那、意识,这叫三心。二意就是意根、意识,意根就是末那。他没有用这个,所以他是自性流出来的。自性流出来的,我们要是用思惟、想象,用识心去研究,全错了。你所得到的,现代像太虚大师所讲的五乘佛法,你得到的是人天佛法。你连二乘都得不到,为什么?二乘人已经把末那跟意识放下一部分,没有完全放下,放下一部分,所以他接近真。大乘全放下了。这个道理太重要了!你要不晓得这个道理,还认为自己还不错,搞一辈子到最后不能成功,就是不能开悟。然后怎么?你说佛法不灵,那就叫谤佛,谤佛、谤法果报在无间地狱。所以这是大事,这不是小事。这样学习经教,不如一个老太婆老实念佛,为什么?老实念佛用真心。为什么人家念个两年、三年能往生,他用真对真,他没有妄念。阿公、阿婆确实一天到晚就是一句阿弥陀佛,除这个之外,他什么都没有。你说他什么都不行,真的他是什么都不行,但是最后他往生了,给你现出稀有的瑞相,叫你感到莫名其妙。这不是假的。早年我跟李老师学经教,李老师常常感叹,他想学老太婆学不到,老太婆的功夫好,学不到。老太婆能够一句佛号里头不夹杂妄念,我们搞了一辈子,念佛里头还有杂念,不如她!不能瞧不起她,讲真功夫,她比我们行。这些实在讲对于真正修行人来说,太重要了。 ,回头了,真正发愿念佛求生,这就得度。这个人不一定我们认识他,很多并不相识,但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都认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在这个世间还是不舍苦众生,用什么方式帮助这些苦难众生?释迦牟尼佛做了榜样给我们看,什么样子?四十九年天天演说,每天都在表演,每天都在演讲,没有比这个更殊胜。法布施,《般若经》上讲得很好,《金刚经》大家都念过,佛在这部《金刚经》,《金刚经》不长,五千多字,这么一桩事情佛总说了十多遍,就是「受持读诵 ,为人演说」,你看这句在《金刚经》上说了十几遍。就怕我们忘掉,时时刻刻提醒。受是接受,佛给我们的教训,我们完全接受,持是保持,不要失掉,那就是天天干。 你如果每天把《无量寿经》从头到尾念十遍,念得很熟的人,十遍大概五、六个小时他就念完,不少了,每天真正修行有五、六个小时,为什么?读诵不会有妄念。念佛有的时候妄念杂进去,读经不会有妄念。恭恭敬敬,一心称念,这是持戒;这十遍下来,五、六个小时,没有杂念进去,这是修定;念的经字字清楚、了了分明,那是慧。不要去想,就是念下去,没有念错,没有念颠倒,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每天如果说是读五、六个小时,那你就是五、六个小时修行;要是七、八个小时,就七、八个小时修行,这个方法好。初学读诵要是困难,我们有读诵的光盘,你打开电视屏幕放光盘,这个光盘有文字、有声音,你跟着它读。快慢速度我们有好几种,有念得很快的,有念得很慢的,你可以自由选择,选择你喜欢的速度。初学读得比较慢一点,专注,不要分心。读经的时候最好不接电话,把电话线拔掉,不让人来打闲岔,你心才能定。你正在读经的时候,有这个事来找你、那个事来找你,把你功夫全破坏了。遍数念多了,自然就会背,念到完全背得很熟的时候,那就很方便,为什么?不必看经,你经行也好,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场所,你的功课不会间断。这个方法,在现前这个环境里面很好用,很方便,这净宗方法之妙,我们要会用。不要多,你只要用上三个月,味道你就尝到,然后你就欲罢不能。真的会帮助我们得念佛三昧,会帮助我们开悟。「杜众恶源」,读诵经典也是非常好的方法,读的时候决定不求解释,就是一直念下去,跟佛号一样,功德完全相同。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读诵经典是属于忆佛,称念弥陀圣号是念佛。 「又有以行善为人天乘,而轻之者」。真有人把行善这个事情看作什么?看作生天的。「唐鸟窠禅师以吹布毛示弟子会通,弟子悟入」。鸟窠禅师住在哪里?杭州西湖,他在树上搭了个小棚,他就住在树上,他没有道场。像鸟一样,树上做个窝,大家都叫他做鸟窠禅师。你看,他怎么样教他的弟子悟道,这是什么道?明心见性。他没有讲话,他吹布毛,弟子看到了,懂得他的意思了,能体会、能通达。弟子会通,这个法名就是叫他体会、通达,他真的体会了,真通达了,他悟入了。所以,人悟道的缘分每个人不一样,不定什么时候,不定是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或者接触到什么,他一下就开悟了。这什么原因?宗门里面常讲的疑情,有问题,有疑惑,没有答案。你不能找答案,你一找答案你永远不会开悟。所以要细心去体会。体会不到,这个问题永远在,永远别找的答案,不定遇到什么机缘的时候豁然大悟。那个急着找答案是什么心态?心里很急,急躁,我们今天讲心情烦躁,这样的人他心是浮动的,叫心浮气躁,他心不是定的,开悟的人心是定的。外国人教人,为什么?科学,他要讲速度,要要求快速。可是东方人求智慧,跟他完全相反,东方人一切都是缓慢,他都在定中,定开智慧。我们看曾国藩的书籍,他的家书、家训,这非常有名的。他教他的子侄,就是晚辈,行住坐卧都要慢,说话要慢、动作要慢。这里头有大道理在,稳重。出大事,愈是严重的大事愈要慢,急躁不得。人一急,慌张了,只生烦恼,不生智慧。什么大事放在面前若无其事,如如不动,他就会处理得恰到好处。快速、马上,好像很敏捷,那是外国人,中国人看到毛躁,这个人不成器,浮躁,心浮气躁。 白居易当时候做杭州太守,就是现在的市长,地方官。到西湖去游玩,看到鸟窠禅师,向禅师请教什么是佛法?问这个问题,什么是佛法?禅师回答他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听了哈哈大笑,他说「此二句三岁小儿亦说得」。这有什么稀奇?三岁小孩都会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鸟窠禅师就接着一句话,「八十老翁行不得」。鸟窠禅师上面还有一句,它这里省略掉,「三岁小儿虽说得,八十老翁行不得」。所以,「以此二句为浅,吹布毛为深者,白居易也」,这白居易的境界。「以此二句与吹布毛平等无二者,鸟窠禅师也。一迷一悟,何啻天渊。若是圆人,法法皆圆,人天乘即是一佛乘,又何能轻之耶?」迷,就有分别、就有高下、就有染污、就有好恶不同,悟了呢?悟了万法平等,万法一如。所以迷悟天壤之别。若是圆人,圆是圆悟,真正觉悟了,觉悟之后他法法圆满,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法法皆圆。他看什么?人天乘即是一佛乘,就是佛所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是觉悟的人。而众生,众生是一个一个是有差别的,我不是你,你不是他,这是迷,这不是觉悟。觉悟,我们这个经上标示出来的,清净是觉悟,平等是觉悟,觉是觉悟。清净平等觉是觉悟,跟清净平等觉相反的是迷惑颠倒,这个不能不知道。有轻重之分,有善恶之分,有好坏之分,有大小之分,这都是迷;真正悟了,法法平等,法法皆如。法如其性,性如其法,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或者是讲到生佛不二,众生跟佛是一不是二。

佛学人起心动念的根本原因?

起心动念是众生无始业习,六根攀缘六尘,不知六尘本是无常生灭之相,迷惑颠倒,妄持外相,持假迷真。如是导致众生沉三苦海,六道咐正轮回。若众生一念觉悟,离诸法相,知真本有,达妄本空,当即证得无空简迹上菩斗并提,获大解脱。

佛教中什么是起心动念?

佛家讲求“不着一念”一个念头也不生,这就是一种定力。时间长知迟了,就能“而生其心”,妄心不起,真心现前。这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也是修行的目辩猛尺的。但是,这个“不着一念”实在太难,你我凡夫是很难做携高到的。

起心动念”是指人的思维想法,是指心一动念头即生,也就是心境乱了 念头横生 扰乱了个人修行。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929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