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慧律法师百法明门论视频讲座(慧律法师讲百法明门论集)

学佛百科2023-05-0589

哪有慧律法师的百法明门论文本?

慧律法师讲解《百法明门论》的法本,是忏云法师的《百戚塌法明门论表解》,百度文御仔高库中有,链接如镇尺下:

百法明门论》修学课之一 心得分享

《百法明门论》修学课之一 心得分享

修学百法的意义(第一讲法义)

一、简介《百法》

2.表述方式:用比较简练的方式表达唯识的思想。

3.地位:从地位上,《三十论》更重要;对于初学唯识者,《百法明门论》更重要

4. 百法的内容:《百法》包含唯识学重要的思想——无我、唯识、对于心和识的分(对心理的分析)。

二、唯识学的重要思想:

(一)无我

1、无我是佛教的特色

(1)百法和三十论开头都是说无我。百法开头抛出论题"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整部论都在论证无我的道理。《三十论》的开头“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也是在说无我。

(2)无我的教育在修学佛法中非常重要,因为无明和我执是我们凡夫心建立的基础;是我们的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形成的基础。如果认识到无我,摧毁我执,凡夫心就没有立足之处。

(3)不论在阿含经典还是大乘经典;不论解脱道还是菩萨道无我的教义都非常重要。

2、种类:论最后归结无我,一者人无我、二者法无我

(二)唯识:

是唯识学的不共的特色,之所以称为“唯识”“唯识宗”,就是立足于唯识的中道见。

1、《唯识三十论》《成唯识论》重点是成立“诸法唯识”,帮助认识唯识无境的道理。平常人认识心外有境,又都是客观的、固定的、实在的,这属于遍计所执。唯识告诉我们:我们所认识世界的一切都是心的显现,都没有离开心。

2、唯识是哲胡闭老学体系:帮助我们树立唯识的中道正见,破除我法二执。(想要深刻全面了解唯识的哲学体系,并通过唯识的中道见破除我法二执,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唯识三十论》、《成唯识论》)

3、《百法》把宇宙中的一切法归纳为100中,揭示了心法和色法的关系(色法是心的显现,我们所认识的对象都没有离开我们的心),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认识和存在的关系,有为法和无为法的关系,说态缺明诸法唯识的道理。

(三)对心的认识和分析

这是唯识的特色(很重要的一部分)

1. 整个修学都是帮助我们认识内心服务的。

整个世界都是内心活动的结果,所有的修行最终都要落实到心上。学习个宗派教理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认识我们的内心,然后进一步调整、净化我们的内心。(落实到心上:认识心——调整心——净化心)

2.佛教讲心有两个系统:真心的系统和忘裤升心的系统

(1)真心的系统:《楞严经》讲妙明真心;《涅槃经》讲佛性;《如来藏经》讲如来藏……在大乘佛教里讲心是代表着一个重要的体系——如中国禅宗的修行建立在如来藏知见的基础上,藏传佛教大圆满、大手印的修行立足于如来藏见地基础上。认识到心是成佛的基础、根本,心的某一个层面和佛菩萨无二无别,只要去认识它,开发它,成佛的修行将会成为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2)妄心(凡夫心)的系统:对于妄心讲得最详细的是唯识宗,称为虚妄唯识系——讲妄识;阿含体系的经纶也偏向于讲妄心。了解我们的妄心对修行很重要,不了解妄心修行很困难。因为我们现在的心行基础就是妄心、凡夫心,整个修学佛法的过程,是舍弃凡夫心,发菩提心成就佛菩萨的品质。修行最难的就在于,如何从凡夫心里走出来,摆脱凡夫心对我们的干扰,否则无法见到空性,无法发挥生命中佛菩萨那样潜在的功用。要了解凡夫心的规律和特征,才懂得怎么做,才能摆脱凡夫心对我们的影响。唯识宗关于对心识的分析,对修行的作用非常地重要,从弘法的角度来说,也是蛮有意义的。

4.唯识与心理学的关系:二十一世纪最大的疾病是精神病,国内心理学、心理咨询慢慢地开始重视,佛教与对心理的治疗相比,社会上的心理学很肤浅,不究竟。佛教对心理的透视以及对心理问题的解决,通过戒定慧来彻底地解除心理问题,这是最究竟的。选择讲《百法》的原因也是为了学习唯识,了解心理学。

三、唯识学修学的完整体系(也是佛法修学的完整体系)

(一)过去修学佛法的两种现象

1.不得要领:

(1)对多数没有老师指导的来说

(2)即使有老师指导,老师学得不是很好——今天看这个论、明天读那个书,也不得要领。

2.偏执一端:很多人学佛都存在这个问题。如学禅就参一句话头、持戒就只持好戒、念佛就只念阿弥陀佛,学教理也存在这个问题。

唯识修学也存在偏执一段的现象(片面性):过去尽管出了很多学者,但真正能通过唯识在实证上得到利益的人不多。各地佛学院也在开唯识课程,但大多数人都关注诸法唯识的道理。对一般人来说要把唯识的思想搞清楚还不容易,多数人陷入唯识哲学思辩里面,似懂非懂,进不去出不来,因为没有止观的实修。

(二)佛法修学的完整体系应具备五个核心要素: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 。如果不能完整地按这五个要素来修学,在修行上一定要出问题,一定修不上去。

1.光有见,不能修好

2.只重视禅修,光打坐,没有见的基础,不知道想什么、取什么、舍什么,如何安住,也不能修好。走火入魔更可怕了。

3.光持戒也不行。

(三)五大要素——皈依

结合唯识宗的修学来修皈依,需要对唯识的祖师、教主、历代传承诸师以及对唯识教法生起皈依之心,保持皈依之心,这是学习唯识首选要具备的基础。

1.对佛陀生起皈依之心:忆念佛陀的功德,对佛陀具有皈依之心,才有可能相信他的教法。

2.对唯识传承诸师起皈依之心:

○1印度传承——弥勒菩萨(瑜伽唯识的初祖)、

无著菩萨(二祖,唯识宗的实际创始人)、

世亲菩萨(唯识理论的完善)、

陈那论师(唯识学史上因明的贡献最大,因明是思辨逻辑也是认识论。)、

护法菩萨(对《唯识三十论》解释最权威。《成唯识论》以护法菩萨观点为主)、戒贤论师(传玄奘《瑜伽师地论》)

○2中国传承——在中国创建唯识宗的主要是玄奘和窥基。

玄奘(唯识在中国传承的主要人物,到印度向戒贤等论师学《瑜伽师地论》,翻译了很多论典。译场是中国佛教教育史上很重要的教育方式,一方面翻译带回来的经典,一方面讲解经典的内容。)、

窥基(玄奘的大弟子。唯识宗的很多论点都是玄奘讲的窥基整理出来的。唯识的很多论典叫《……述记》)

窥基之后大概传了二三传就断掉了,因为唯识非常精密思辨的哲学体系,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缺少基础,大家不是很喜欢,和禅宗的兴起、三武一宗的灭佛也有一定关系。

3.修皈依:感恩唯识宗的历代传承诸师的功德,了解祖师们对唯识的贡献,以及他们修学上成就的种种功德,要对他们生起皈依的心,保持皈依之心。这是我们学习唯识首先要具备的基础。这份皈依之心是我们接受唯识教法,修学唯识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皈依就是信赖,如果不信赖,这个教法对自己不会产生作用。

唯识的教法,就是一套菩萨道的方法、解脱道的方法,一套帮助我们解除凡夫心、完成菩萨道修行、成就像佛陀的悲和智品质的方法。如果对这套方法相信、信赖,它对我们的生命就会产生作用和影响;如果不相信它,即使是再好的真理,对我们也是无效的。

【百法明门论】07课 心得分享

【百法明门论】07课 心得分享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七课 课后感悟

本课法师开示的内容是五位的彼此关系第一部分。

自修学百法后,听法师开示唯识的道理,并思维唯识的道理,会用法师开示的道理来思考自己的遇到的问题。这课法师通过讲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这个五个法的位次,来讲述“一切法无我”,说“一切法无我”,就是为了破除我等凡夫的二执二障。我自开始学习百法,会常常思维其中的道理来指导我自己,破除我自己的执念,指导我的修行,我觉得很适合我,也认为是我闻思修的正确路径。

这课,说“一切最胜故”。感悟特别深。心法,是一切法中,力量最大的法,心法,又名心王。王,有生杀大权的本事,对比“与此相应故”的心所法,虽然地位不如心王,随时对心王俯首称臣,随时配合心王的活动。但是也会有那种时候,完全被心所法主导,就像一个国家,一个权臣挟持了国王,把持了整个国家,这样的情况,对一个国家来说,就不是正常的情况,心所法主导心的世界这种情况,对一个人来讲,也不是正常的状态,比如一个人,因为言语冲突,嗔心控制了整个心,进而发展的骂人,毁坏财物发泄忿恨,甚至打人行凶。这个情况就是心王失控。我们学习理解“一切最胜故”,应该加强对自心的关照。让心成为一个合格的王。不要让心的世界失去秩序。

心为一切最胜,这个八识五十一心所的心,它是世界的核心,既是种子聚集的所。也具有收集种子的能。并且,这个心,理性思维特别强大,能判断,能分别,能造作,能推理。所以,心为一切最胜。理解这个一切最胜,来指导我们的修行,就要特别关注到心:第一,要关注心念起落。时时关注自己心念的状态。让心不失正序,被某中不良心念控制自心。第二,通过闻思得到的正见,在具体生活工作中去修心。去分别,判断,思维,抉择所思所言所行。我们做为凡夫太久了,对于自己这个凡夫的妄心太粗旅液熟悉了,这个有利于用我们所学的百法,来实际验证,来观察自己,了解妄心。利用所学的办法,认识自己的凡夫妄心,进而舍凡夫妄心。

心是我们修行的目标,我通过小组思考讨论,也认识到,妄心和真如,其实是不一不异的。妄心也就是受染污真如。真如就是净化的妄心。心为一切最胜,也包含着,我们要成佛作祖,也就靠逐步修行,净化这个凡夫妄心,一旦净化清净,那就佛心显现。这个过程,也是转依,也就是转识成智了。另外,心为一切最胜,心具有造作,创造的能力,轮回中,我们流转生死,解脱也靠这个心,在世间,为社会创造价值,也靠我们自己的心去发菩提心,去庄严国土,利益众生。

我前段时间狠狠批驳过一个说法,有些师兄,看到别人或者自己不如意情况,总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句话听得有理,实际上,真是一句有毒的话。对于世间不平,众生困苦。说出这样话,真是枉为一个佛弟子。明明有一个“一切最胜”的心。有这么强大的造作能力,不用心去做六度四摄,利益有情,而让心的能力闲置一边,说风凉话。真是,对众生失去悲悯,没有慈悲。自己没有对境修心,也没有智慧。让世间人来看这个样子,也会觉得过于消极,逆来顺受。这哪有还有正信弟子,积极入世作为,救度有情众生的形象呢。所以对自己要更加要求岩物,要努力作为,发菩提心,行菩萨行。

这课内容,我感觉特别丰富,如果拓展开去思考,那内容更加庞大。同时感悟也很深刻,感觉到“一切法无我”,“唯识无我”,这些深刻的道镇竖理,需要我不断思维,不断体悟。由此,特别期待快点把后面具体内容去赶紧学。也希望师兄们一起努力精进修学,共证菩提。

大乘百法明门论的讲解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刚晓法师

在要说这部《大乘百法明门论》之前,我私下里了解了一下我们大家对唯识宗的所知究竟有多少,还不错,大家对唯识宗基本上已经有了一个宏观的、系统的了解,这样呢,我们就不必多费时间,直接述说这《大乘百法明门论》。

按照一般的习惯,先要说题目,我们现在也不免俗。

这部论的题目叫《大乘百法明门论》,大乘这两个字呢,其梵文为Mahāyāna,音译则为摩呵衍那。“大”字不必要多说,它一般指范围、程度等比与之相比较的物件广、深。“乘”是运载工具,即四匹马拉一辆车。佛教自西元前二年(或西元六十七年)传入中土,直到唐宋,各种经论基本定型了,而此间呢,中国一般的交通工具,最豪华最高级的就是马车,翻译佛教经论时就用“乘”字了,它表示最殊胜的运载工具。(这里当时说得不太严谨,其实yana的本义就是车子,就是说我把本义车子说成了引申义)与大乘对应的是小乘(Hinayānā,希那衍那),即小的、较劣的运载工具。深一点儿,则是大乘法门可以运载较多的众生,使之脱离生死轮回到达涅槃彼岸;小乘呢,相对来说所度的人就较少。小乘修四谛十二有支等,以达到阿罗汉、辟支佛为最高目标,自利为主。大乘则修六度、四摄等,以成就佛果为最高目标,广利众生。小乘就象自行车、摩托车、小舟,以自己乘为主,最多还可以带有限的几个人,而大乘则象汽车、火车、巨轮,就可以运载很多的人了。而且大乘可以包容小乘,销颂薯就象相对论可以把牛顿力学包容进去一样。

另外,“乘”呢,既是一种工具,那就还有一个意思,什么意思呢?佛曾说过这样一个事儿:一个人要过河,他就乘了船,过去河后他想,船这么有用,我怎么能丢掉它呢?于是他就背著船继续上路,这是不是很愚痴?也就是说,工具在用过后就该丢掉了,你不要背著它,不然的话,工具就成了障碍。现在“乘”既是工具的意思,也就是说,“乘”含有“舍弃”的意思在里边儿。整个佛法都是工具,这样,也就是说舍弃!这样一来,大家就该记住,乘有两意,一个是运载,一个是舍弃。

百法,这个“百”是数目字,一百。这“法”字呢,梵语为Dharma,读作“达摩”,意思是一个东西,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保持一定的自相。比如这个答录机,它有一定的相貌,这么大的体积,这么大的质量,这么个颜色,由此相貌我可以知道它与这个黑板擦不是同个东西。这个答录机即可称“一法”,这黑板擦也可叫“一法”。我这个人、这支粉笔、那盆花、这座房子等等都可以叫一法,具体的如此。再比如,大清帝国这个朝代,组成它的,有其人民、土地、政治、经济等关系,存在了二百九十五年,这也可以叫一法。故,法即是世间的森罗万物,用规范的话说叫做“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亏者。这是常用的说法,我现在给大家加一点儿,“法”是自相与共相的紧密结合,就是“一合相”。可是,世间的万物到底数目有多少呢?无限,然而世亲菩萨认为这一百种可以做为代表,比较重要,所以这儿就提出来称百法。

“明门”的“明”字,即明白,知道得清清楚楚了。明白了什么呢?明白了“门”,“门”就是门径。在一个屋子中,你若找不到门,就只能被困在里边,现在你明白了“门”在哪儿,问题就解决了。这“门”也就引申为方法,这是个比喻,这个娑婆世界中,三界火宅,六道轮回,牢牢地困住了我们,使得我们不得快乐,于是世亲菩萨的这部《大乘百法明门论》就是让我们明白出路何在,明白解决生死轮转的方法是什么。与“明”对应的还有一个“无明”,在十二有支中讲得最清楚。这“明门”就是知道了觉悟真理的门路,你只要学习了这百法,依之修行,就可以开启智慧,觉悟真理。

“论”是佛教三藏之一,三藏是“经、律、论”。“经”字按中文的意思是:被尊崇为典范的著作,它是一种理樱饥论体系的基石。比如,基督教的《新旧约全书》,它是基督教教义所依据的根本大典;《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佛教呢,《法华》、《华严》、《般若》、《深密》等是其基石,它是指导我们修行的航标灯,用航标灯来对照,随时修正航向,才能保证舟船安全到达目的地,用《法华》等来随时对照我们的行为,看是否修行有偏差才能保证我们出离生死苦海。而“经”,它的梵语为Sūtra,中文叫修多罗,为契经,有好几个意思,其中之一即贯穿,凭经把整个佛法贯穿起来,才有系统、有条理,让我们明白、了解。“律”是我们的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论”叫“阿毗达磨”。为了解脱生死,出离六道轮回,所以要用智慧来观察一切,看哪是善的,哪是恶的,善的努力去做,恶的一定断除;看哪是因,哪是果,努力在因上下手修行,别在果上干打转。然后得到真理,明白“诸法无我”。

接著我们来说著作者世亲菩萨和翻译者玄奘大师。

我们凡夫都有很强烈的分别心,比如说我说了一句话,你们不一定服,但若是老和尚所说,你服气的成份就大一些,若是祖师大德、诸佛菩萨所说,你可能就会口服心服。前一段时间,《甘露》上登了一系列几篇肉身和尚,刚开始就有人怀疑,问那些事儿,是真的还是编出来的。那些肉身都是已死多年的人了,编他们何苦呢。因为是常人写的,就可以怀疑。是否真有其事儿呢?说不清,我只是听别人介绍后,如实地记下来。悟禅老和尚讲了不少,别人说那是悟禅老和尚编的,悟禅老和尚并没有读过几天书,说话还颠三倒四,他若真能编出有头有尾的故事,太高看他了。于是,在《无瑕禅师》、《大兴和尚》中,我就全然注明了出处:这一件事儿是某本书上的,这件事儿是在碑上抄的,这件事儿是某个人说的等都注明了。凡人有这分别心,于是告诉,这著作者、翻译者都不是平凡的人物,是了不起的祖师大德、大菩萨。

佛陀入灭百年左右,五师传承,法水一味,渐渐地,随著各人的见解不同,出现了各个部派……

问得好,佛陀在菩提树下,所悟得的这无一无二的宇宙人生之真理,为什么传承下来会走样变形呢?正如“人生就象一条河,流著流著就成浑汤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一,语言文字有其局限性。其实祖师大德们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了,“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比如在中国,为什么其他宗派都是气息奄奄,唯禅宗独兴呢?其他宗派教理繁复,而禅宗呢,“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达摩讲堂,一声不响,看谁能悟”。

第二,魔力干扰正法。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立了大愿:“我若不成正觉,终不起此座”,此愿惊动了六欲天魔王波旬,波旬用尽手段来扰乱太子,被太子一一降伏,波旬说,我对付不了你,就以后对付僧团,佛陀不屑,波旬说:“我是让我的人,披上你们的袈裟,吃你的饭,专干坏事”。佛陀就流泪了:“这是众生的业力”。也就是说,自从佛教创立这一天起,魔子们同时就来了,他们也如僧人外形一样。刚开始,佛陀的几代弟子象迦叶、阿难,他们亲自听佛教诲,是证悟了的大阿罗汉,后来人不如他们,魔子的干扰力显示了出来。娑婆世界中,佛、魔都有,比如一日二十四小时当中,日、夜都有,夏至日,白天长到极点,如同佛陀在世。渐渐地,白天短了,夜就渐长,如同佛陀入灭,魔力渐现。夏至那天,也有黑夜,如佛在世时,魔也有;到冬至日,黑夜最长,也有白天,如同佛入灭时,嘱宾头卢等十六罗汉常住世间。

各派争论起来时,有的说有,有的说无,龙树菩萨起大悲心,示现于世,告诉说:这宇宙人生既不是有,也不是无,而是“空”。这个“空”与“四大皆空”的“空”是一个意思,就是“无自性”、“缘起”。龙树、提婆他们在世时,其智慧无人可敌,空宗就弘扬开了。

佛灭度九百年左右,北印度一个婆罗门家庭先后出生了三个孩子,都具大智慧,很了不起。老大叫无著,长大后出了家,当时空宗中观学派呢,已经弘扬了几百年,在龙树菩萨入灭后,人们怎比菩萨,魔力卷土重现,使得人们对龙树的“空”理解成为“恶取空”,认为修行也空,不修行也空,吃也是空、享乐也是空,既然都是一样的空,为什么不选择享乐呢,于是就不按中观教理去真正体悟缘起的“空”。无著在弥勒菩萨帮助下开始弘扬瑜伽。无著的大弟叫世亲,他比无著小二十岁左右,长大后在一切有部出家。哥哥当时已在大力弘扬瑜伽,而弟弟呢还抱著一切有部不放,诽谤大乘。无著想扭转弟弟的观点,于是,就捎信儿给世亲,说我病得厉害,快要死了,临终时想见见世亲,虽然无著、世亲是大菩萨,但他们示现的是凡人,既是凡人,故也有人情味儿(注意,隔世之迷),弟弟得到消息立刻去见哥哥。然当世亲到无著那儿一看,无著正升大座讲法,世亲一见,心说:老兄,你自己连戒律也不守,打妄语,有什么资格升座说法!但无著正在演说《十地经》,世亲不能去捣乱,因世亲一切有部守戒很严,恼听法人的心神是犯戒的,世亲就耐著性子等,等得无聊,就也坐下来听,听听哥哥到底说的什么。然而就这么一听,世亲明白了,原来自己以前犯了大错,是在谤法呀,就向哥哥求忏悔,拿出戒刀:以前我用舌头谤法,现在我要把舌头割去。无著拦住了:“你割舌头有什么用呢,以前用舌头谤法,现在可以用舌头弘扬教法呀~~”于是,世亲转回头来,一生致力于弘扬大乘瑜伽教法,造下了许多著述,人称“千部论主”。

翻译者玄奘大师呢,他十三岁出家,以后历尽艰辛西行印度求法,在印度十七年,学成回国后,主要从事于译经、讲经工作,很少著述,他奠定了唯识宗在中国发展的雄厚基础,他传法给窥基后,唯识宗正式创立。

下边说论文。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

正如世尊所说的,诸法无我,什么是一切法呢?又为什么说它是“无我”呢?

“如”表示同意下面的观点。“世尊”即佛,佛有十大尊号,就象一个人有好几个名字一样。鲁迅用过一百多个名字,即使我们平常人,户口本上也有姓名是什么,曾用过什么名字。佛不是一个,而是一类,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一类众生,“世尊”与“佛”一模一样。“我”字,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义:

①主宰,即可以自由支配。比如我喝水,水就不能不让我喝;我拿粉笔写字,粉笔不能不让我写;我要往东走,腿就不能不抬。

②常,即存在,而且存在一段时间。比如张三,生于一九二一年,死于一九九五年,那么你说一九二二年的张三是否就是一九九四年的张三?若说不是,举个例子来说,张三二十岁那年杀了个人,当时潜逃,廿二岁时被抓住了,难道说二十岁时的张三不是廿二岁的张三,就不制裁了?若说是,为什么有几年不见,老朋友也会认不出来,即变化著的存在。

③唯一,只有一个。有个怀素和尚,书法极棒,然而你在佛教史上找,会找到好几个怀素和尚,但书法家怀素只有一个,即可以同名,但本质不同。一种商品,都有自己的商标,不能重复,即“单独一个,不可共有”。

一般来说,“我”就有这三义,比如我刚晓,我要喝水,就可以喝;我从出生到现在,一直存在于这世上;只有我一个刚晓,若有重名的,本质也不同。这有很明显的局限性,佛教说的彻底,彻底得“无我”。

什么是一切法,又为什么无我呢?

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

一切法就是所有的法,森罗万象,统统都包括了,也就是“法界尽包罗”。世亲说,所有的这些法,我们可以简略地分为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五种。

下面又说:一切最胜故,这是说的心法。与此相应故,这是说的心所有法,指心所有法与心王相应配合。二所现影故,是说的色法,指色法只是心王、心所所显现出来的相分、影子。三位差别故,是说的心不相应行法。四所显示故,是说的无为法,指无为法是通过修行才可以显示出来。如是次第,百法就是这么个次第。

慧律法师讲百法明门论是在哪一年

慧律法师讲百法明门论是在公元535年,当时慧律法师在西藏的拉萨布达拉宫智学院讲授的。百法明门论是慧律法师的一部杰出的著作,他在这部著作中提出了姿慧一种基于佛教思想的社会改革理论,深入探讨了佛教的社会观念,从而推动了西藏的佛教文化发展。此外,他在本书中还提出了一种新的政治思想,搜友即“政治佛教”,这一思想也影响了西藏的政治发展。慧律法师的百法明门论不仅对西藏的佛教文化产生了深远的迹漏答影响,而且也影响了整个佛教文化的发展。

百法明门论--14讲心得

导师在这一讲里提到“信”,“信”是十一种善心所的第一位。导师指出这里的“信”指的是正信,正信才是善的心所,而邪信属于不善的心所,迷信不属于邪信,但也不属于正信,因为迷信没有达到正信的标准。这里就引出“正信的标准”。卜穗

导师指出,正信的关键是所信的对象----“实、德、能”。

实-----实相,宇宙和人生的真相。我们信的是真相,而不是出于自心的恐惧而投射出来的一种高高在上的神秘。无常是实相,真的正信,我们就应该信无常,而不是信通过皈依或祈祷就能改变无常。去看你的心,看看,你到底信的是什么。

德----三宝的功德,佛陀的大悲大智;法的空性的功德、解脱的功德;僧的这种无漏智扒弊纯慧春咐和成就解脱的功德。相信三宝的功德,带着一种“我要成为它”的意愿,而不只是一个被救赎者,被护佑者。你内在的三宝等你去开发。

能----相信我们通过修行最终能够解脱、能够成就,能够圆满无上菩提。这一点要确信,如果没有这个确信,那么你永远不会真的走上修行之路,因为如果你不相信自己最终能成就,那么你现在做的所有事,是在干嘛呢?也许,都是苟且。

很久以来我一直对“信”无法深刻理解和体验,总觉得哪不对劲,其实是因为我不知道什么是“正信”。“正信”并不是我以前理解中的中感觉哪不对劲的“信”。以前理解的“信”总让我失去力量,我不能臣服,因为它没有给我带来力量,反而取走了我的力量,这一课导师把正信的标准说的如此清楚,我觉得非常服气。正是这个“正信”,给了我巨大而坚定的力量。

佛法是无上的智慧,如果感觉自己学着学着哪里不对,我觉得有个好办法就是回头检视法义,去理解它真正准确的内涵。否则可能真的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感恩师兄。仁顺合十。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ashi/928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