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第七章 第二节  历代的译经事业

第二节 

历代的译经事业

佛教来中国后,自东汉起,直到宋朝一千数百年间,上自朝廷,下至佛教徒个人,大都致力于译经事业。所以中国的经典,蔚为巨观。如今要略述译经状况,可分四个时期来说明:

从汉末(公元三世纪初)到西晋(四世纪初)百余年间,西域诸国和天竺(即印度)僧徒来中国布教并翻译经典的人,其数不下六十余人。安世高从安息国来,译出的经有九十多部,支娄迦谶从月支国来,译出的经有二十多部。这两人所译的经,最足令我们注意的,就是安世高所译的大都是小乘,支娄迦谶所译的大都是大乘。所以可说到中国最初传小乘教的,是安世高,最初传大乘教的,是支娄迦谶。至于传布大乘教最著名的人,就是竺法护,其祖上本居月支,后代迁移到敦煌,世人就称他为敦煌菩萨。法护通三十六种外国语,在晋武帝时(三世纪末)到中国,从事翻译工作有四十多年,所译的经,其数多至二百部,可称翻译大家。

但是这几百年中间来中国的僧徒,不过于布教的余暇,从事翻译,朝廷也没有加以保护,译经也没有一定地点,或者成书于旅行的时候,因此翻译的体例既不统一,译名也多混淆,所以称为译经的初期。

北方关中的佛教

到前秦苻坚时(四世纪初),有罽宾国僧伽跋澄 、僧伽提婆 两人来关中,译出小乘经典甚多,我国名僧道安也帮助他们翻译。所以小乘的传译,在前秦时独盛。

后秦姚兴时(五世纪初)有龟兹国人鸠摩罗什(Kumarajiva)来长安,秦王姚兴尊他为国师,礼遇甚优,《高僧传》卷二云:

自大法东被,始于汉明,涉历魏晋,经论渐多,而支(支那)竺(天竺)所出,多滞文格义(扞格不通)。兴少达崇三宝(佛、法、僧为三宝),锐志讲集。什既至止,仍请入西明阁及逍遥园,译出众经。什既率多谙诵,无不究尽,转能汉言,音译流便;既览旧经,义多纰(音批)缪(错误也),皆由先度(从前人翻译)失旨(失去本旨),不与梵本相应。于是兴使沙门(梵语,是出家人的通称,译为勤息,即勤修善道、止息恶行的意思)僧(音略)、僧迁、法钦、道流、道恒、道标、僧睿、僧肇等八百余人,咨(问也)受什旨。更令出《大品》(《大般若经》),什持梵本,兴执旧经,以相雠(音酬)校(就是对校),其新文异旧者,义皆圆通;众心惬伏,莫不欣赞。

看这段文字有可注意的三点:

(1)从汉明帝以来,经过魏晋两朝,译出的经论虽多,但意义多错误,和梵文原本不相应;其病在通梵文的,未必通华文;通华文的,未必通梵文;以致译文呆滞,译义扞格。

(2)从前译经,多由西来僧人于布教的余暇自主翻译,力量有限;这时是得后秦国王姚兴的扶助,并且拨出王家的花园做译场帮助翻译僧众,多至八百人。这种大规模的举动,是从来所没有的。

(3)鸠摩罗什是旷世天才,于三藏既都能谙诵,又善于中国语言文字,所以能融会两国的言文,不必拘拘于直译,而能为流畅的意译,在我国翻译上开一新纪录。他翻译的《般若经》、《法华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多至三百数十卷,大都发挥龙树的教系,为中国大乘空宗的开始。

南方庐山的佛教

这时南方庐山有高僧慧远,结白莲社,僧俗入社的有百二十三人,为我国提倡净土的初祖。慧远博通群经,和罗什虽没有见面,然极其推重,每有疑义,常用书函请问罗什,罗什也极佩服他。但是慧远并不借政治力量的保护,全凭个人的力量,勤苦修行,尤极重戒律。慧远于译经事业,也十分尽力。佛驮跋陀罗(罽宾国人,Gunabhadra)在长安不得志,远迎接他到庐山,叫他译出《达摩多罗禅经》,开中国禅门的先河,又译出有名的《华严经》,为中国大乘有宗的开始。这些都是慧远的力量。慧远还派遣弟子法净、法领先后到西域去搜求经典,这时僧伽提婆也来庐山,译出经典不少。

罗什、慧远两派的学风

这时候罗什在长安,为北方佛教的中心;慧远在庐山,为南方佛教的中心。然两派学风,大不相同。罗什受帝王的供养,不拘拘戒律,徒众多至数千,声势显赫,不可一世;慧远却完全相反,持律既非常严肃,更不喜亲近权势,风格高逸,国中乐于静修的人,多愿从他,学者也有数百人。当时人说长安佛教,如春花盛开,生气勃发;庐山佛教,如深秋枯木,旨趣闲寂。可谓确

评。这是南北两派隐然对峙状况,也是中国大乘教空、有两大潮流的发源,所以称为译经的第二时期。

南北朝译经事业的兴盛

南北朝(五世纪中至六世纪中)翻译的事业,更加兴盛。这里著名的:宋有求那跋陀罗 ,梁有菩提流支(Bodhiruci),陈有真谛三藏(梵名拘那罗陀 )。

求那跋陀罗,中天竺人,由小乘进大乘,博通三藏,于元嘉十二年(公元435年)从海道到广州。宋太祖遣使迎接到京师,集合徒众七百人,译出大小乘经很多。《高僧传》卷三有云:“宝云传译,慧观执笔,往复咨析,妙得本旨。”宝云、慧观都是学问很好的高僧,有他们两人,一传译,一执笔,并且和求那跋陀罗往返问难,剖析义理。所以译出的经典,能妙得梵文本旨。

菩提流支,北天竺人,遍通三藏,志在弘法,从葱岭入中国,以魏宣武帝永平元年(公元508年)来洛阳。魏帝使居于大宁寺,供养丰盛,寺中有七百梵僧,以流支做译经的领袖,二十余年间,译出经论多至三十九部。

真谛三藏,西天竺人,以梁大同十二年(公元546年)来中国。武帝竭诚供养,本欲盛翻经教,适逢侯景作乱,未及举行。国家多难,真谛流离迁徙,不得安居,至陈宣帝时而病殁。然真谛虽度流离的生涯,而译事未废,从梁武末年,至陈宣初即位二十三年中,译出经论记传,多至六十四部。世亲菩萨的教系,由真谛首先传入中国,他所译的《摄大乘论》、《唯识论》等就是。

求那跋陀罗、菩提流支两人,都得帝王帮助。本来真谛也得梁武帝帮助,惜乎遭逢兵难,没有一日的安宁,然其成绩,还这样的伟大,倘得身遇承平,一定更有可观。

这时期有可注意的特点,就是第一二时期翻译的经典原本,大概自西域传来,或口传,或写本,都是西域文字,译成华文,已是重译,就偶然得到梵本,也已经过西域人的改篡。至于译文,或是直译,或是意译,和梵文原本总有点违异,是不可免的。到这时期,原本多自印度得来,译法也比较完备,所以称为译经的第三时期。

唐玄奘赴印度留学

到唐朝贞观年间(七世纪中),我国有大师玄奘三藏出世。大师俗姓陈,十三岁出家,博学无方,凡是国里的名师,个个都去请教过,于是深通三藏,名冠京都。然大师以为诸师各有宗,译出的经典,也多有隐晦难通的地方,乃立志亲往印度,以明其究竟。他孑然一身,万里长征,经过西域诸国,备尝艰苦,方到印度。在印度留学十七年,经历一百有十国,凡大小乘经论,没有不学,获得梵本经典六百五十七部,归来献于朝廷。世俗相传的《西游记》小说,就是写唐三藏这段故事的。唐太宗见玄奘得到这许多经典回来,就叫他在弘福寺从事翻译。玄奘拿从前翻译体例,重加改正,一洗向来华梵扞格的毛病,在译经上又开一新纪元。他数十年中译出经论多至七十六部、一千三百四十七卷(以上见《大慈恩三藏法师传》)。玄奘所传,也是世亲菩萨的教系,至此中国大乘有部,于是完成。

密教传入中国

到唐玄宗开元时(八世纪中),有中天竺僧善无畏(梵名戍婆揭罗僧诃)拿真言密教,传来中国。后来又有金刚智(梵名跋日罗菩提,中天竺人)、不空(梵名阿目佉跋折罗,北天竺人)师徒两人,从海道到中国,传布密教。于是翻译的密教经典,一时极盛。

到宋太祖时(九世纪中),曾派遣沙门三百人,往印度求梵本。此后从印度及西域来中国的僧侣既多,从中国到印度去求法的人也不少,往来交通既便,翻译事业,自然更盛而更完美。到宋以后,国家不复加以提倡,译经事业,也就终止了。

这时期有可注意的二点:

(1)前三期的译经,虽有本国人参加在内,然总是以梵僧为领袖的,唯有这时期,是玄奘大师亲自西游归来,主持译事,是本国人独立翻译的开始。

(2)从前三期内,虽有鸠摩罗什、真谛三藏等大匠辈出,然华文梵文的隔阂,终不得免;并且译例,也未能十分划一,到这时,经玄奘改正后,这毛病方完全除去。所以通常也称前三期所译的经论为旧译,玄奘以后所译的经论为新译,这是译经的第四时期。

古代的译经,异常慎重,要经过多数人的手,并不像现在的译书,由一人独译,或两人对译,就算了事。并且所定的体例,十分细密,形式更加庄严,如今拿《佛祖统纪》四十三卷所载译经仪式录之于下:

于东堂面西,粉布圣坛(就是在东堂向西作一坛场,用粉画界)。开四门,各一梵僧主之,持秘密咒七日夜(持秘密咒七日七夜,是借咒语的力量,使坛场洁净)。又设木坛,布圣贤名字轮(上面圣坛是方形,这木坛形状是圆的,一层一层,将佛名、观音大士名、天神名环绕写在上面,像车轮形状),请圣贤(就是佛和菩萨)。设香、华、灯、水、殽果之供,礼拜远旋(译经的僧徒礼拜佛菩萨,向右绕木坛而旋转)祈请冥佑(暗中保佑),以殄魔障(除恶魔的障害)。第一译主,正坐面外,宣传梵文。第二证义,坐其左,与译主评量梵文。第三证文,坐其右,听译主高读梵文以验差误。第四书字,梵学僧审听梵文,书成华字,犹是梵音。第五笔受,翻梵音成华言。第六缀文,回缀文字,使成句义。第七参译,参考两土文字,使无误。第八刊定,刊削冗长,定取句义。第九润文官,于僧众南向设位,参详润色。僧众日日沐浴,三衣(佛制,僧徒只许穿大中小三种衣服,以缝缀条数的多少,分别大小。五条为小衣,就是近身的衬衫;七条为中衣,穿在衬衫外面;九条为大衣,就是大众集会时候所穿的礼服)、坐具(坐卧时所用的毡席)。威仪整肃,所须受用,悉从官给。

看这段文字,凡译一经,须经过九个人的手:初次译主宣读时候,坐在左的人,和译主评量文中的意义,坐在右的人,证明文字的音韵。第四书字人,审听梵文,先写成音译的华文。第五笔受人,再从音译的华文,翻成义译的文言。然梵文名词动词的位置,和华文刚刚是颠倒的,所以第六缀文的人,就拿义译的文言,回转过来,叫它成为汉文的句义。第七参译的人,还要仔细参考两土的文字,看译成的文,是否密合。中国文字,向来是简而短的,梵文是繁而长的,所以第八刊定的人再将译文冗长处删削之,定为中国的句义。第九润文官是帝王所派,长于文学的人,他是专管译成的经文,加以润色,叫文章有精彩的。译经这样慎重,无怪乎我国传流的佛经精美非常,为学者所公认了。

 收藏 (0) 随喜

内容免费学习传播,因为有和您一样的人捐助。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华人学佛网 » 第七章 第二节  历代的译经事业
分享到: 生成海报

学佛推荐

佛渡有缘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