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结论
全书的旨趣
这部书已经完成,应该拿全书的旨趣,做一篇结论。
这书第一章,是佛学的界说。第二章说佛教的来源。第三章到第六章,说佛教成立的背景,和释迦生前身后佛教内外部的变迁盛衰,都是关于印度方面的史实。第七章、第八章,是说佛教传入中国方面的史实。第九章是说研究佛教的方法。第十章是说佛家实地修行的方法。
佛教最大目的,是教人修行,超脱生死苦痛,无论研究历史,研究教理,都是为修行的预备,所以拿这章列在最后,就是全部的归结。
【问题】
试就第一章至第十章说明其旨趣?
附录一
佛教浅测
例言
一、此书为东南大学国学研究会诸君讲演,随手掇拾而成,文字意义,均力求浅显,故名《佛教浅测》。
二、佛教各宗派,学说不同。此书引导初学入门起见,立言唯期普通,不偏于何宗何派。
三、卷端先立一表,以便学者一览了然,以后即依表解释,不分章节。
四、此书成后,蒙友人梅撷芸、江味农二君多所删正。合志数语,以表谢忱。
佛家称心有四种:一、肉团心,今称为发血器官;二、缘虑心,通于八识之心王心所,然常就意识言之;三、集起心,即第八识阿赖耶分位,集诸种子,又能生现行,故云集起;四、真心,所谓如来藏心,亦名真如,今所讲之心即指此。此如来藏心,其体无相不可得,言语不能形容,思虑不能模拟,唯可就其用以解说之。生灭是用,非生灭是体,用不离体,故可即用以显体。吾人一念之起,即摄一切世间出世间,其用之广大可知。就其体言,佛与众生,了无差别;就其用言,则有迷悟之分。
法身
法身者,遍满世界,本有常住之佛身也。即如来自证之真如妙理,为佛自己所证,万法之所依,众德之所聚,故云法身。此法身所依,即法性土也。
报身
如来证悟真如之理,积福德智慧之胜因,而得相好圆满之果报,故云报身。为菩萨所见者也。
应身
应众生之机感,示现无量变化之身,曰应身。为二乘(大小两乘)凡夫及一切异生所见也。
三身即一身
三身实一体上之别相,法身指所证之体,报身、应身乃依此体所起之用。故云三身即一身。
圆音说法
如来说法,实以一音圆具众音之德。众生闻之,或解小乘,或解大乘,或顿解,或渐解。《维摩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此之谓也。
佛教之目的及方法
佛教之大目的,即在转迷开悟,脱却三界之迷情,转开大悟之心眼,得大菩提,证大涅槃是也。其方法,则不外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四语。合目的与方法而论,不外因果报应,此报应通乎三世而言。
世间
迷此心者为六凡。六凡者,天上、人间、修罗为三善道,畜生、饿鬼、地狱为三恶道,统此六道名世间。佛化度此世间六凡,为说三界六道流转之相,业因感果之事,以示劝善惩恶之理,是为世间法,亦名人天乘。
出世间
明无漏清净之因果,净修梵行,以期出离迷界,是为出世间,其法则名出世间法。分言之,即小乘(声闻、缘觉),大乘(菩萨、佛),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一乘(佛)。运载此乘而至果者,名为四圣。四圣者即声闻、缘觉、菩萨、佛是也。
四谛
四谛指苦、集、灭、道。谛者,审谛不虚之道理也。此为小乘声闻说法。迷界之果报皆苦。如吾人之身,苦多乐少,生者病死,时时刻刻,无不为无常所变迁,是为苦谛。(苦与乐,方为吾人之领受,方能觉知,分为苦受、乐受、舍受三种。生时苦,住时苦,灭时乐。因其生住二时皆苦,故以苦受为苦苦。生时乐,住时乐,果报应时苦,因其生住二时皆乐,故以乐受为灭苦,不苦不乐为舍受,生、苦、灭三时,苦乐之义皆不彰,但时时刻刻,无不为无常所变迁,故以舍受为行苦。)
迷之因,由于烦恼,此烦恼恶业,能集起未来之苦果,是为集谛。灭此苦果,归于涅槃,为灭谛。入此灭谛,必先修佛道,为道谛。此使声闻:知苦谛是生死果报,令彼厌;知集谛是烦恼业因,令彼断;知灭谛是涅槃果,令彼欣;知道谛是涅槃因,令彼修也。声闻修此,得阿罗汉果。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法,乃为缘觉所说之法。缘觉者,言其由此十二因缘而悟道也。
无明,痴暗也,即烦恼障,亦谓之惑。行,造作也,亦谓之业。此二支属过去因,能生现在受苦之果。
识,初托母胎,最初所起之一念。名色,名是心,色是身,胎中形体未备时之称。六入,胎中所成六根,将有所入也。触,出胎后三四岁,六根对六尘,有所接触也。受,五六岁至十三岁,能领纳前境,违顺苦乐也。此五支属现在果。
爱,十四岁至十八九岁。贪恋财、色、名、食、睡五欲等事也。取,二十岁以后,于五尘境,广遍追求也。爱取二者,随逐烦恼,乃现在之无明。有,既有尘欲,作有漏业,当生三有也。是乃现在之业。此三支成未来因。
附录一
佛教浅测
例言
一、此书为东南大学国学研究会诸君讲演,随手掇拾而成,文字意义,均力求浅显,故名《佛教浅测》。
二、佛教各宗派,学说不同。此书引导初学入门起见,立言唯期普通,不偏于何宗何派。
三、卷端先立一表,以便学者一览了然,以后即依表解释,不分章节。
四、此书成后,蒙友人梅撷芸、江味农二君多所删正。合志数语,以表谢忱。
佛教浅测一览表
心
佛家称心有四种:一、肉团心,今称为发血器官;二、缘虑心,通于八识之心王心所,然常就意识言之;三、集起心,即第八识阿赖耶分位,集诸种子,又能生现行,故云集起;四、真心,所谓如来藏心,亦名真如,今所讲之心即指此。此如来藏心,其体无相不可得,言语不能形容,思虑不能模拟,唯可就其用以解说之。生灭是用,非生灭是体,用不离体,故可即用以显体。吾人一念之起,即摄一切世间出世间,其用之广大可知。就其体言,佛与众生,了无差别;就其用言,则有迷悟之分。
法身
法身者,遍满世界,本有常住之佛身也。即如来自证之真如妙理,为佛自己所证,万法之所依,众德之所聚,故云法身。此法身所依,即法性土也。
报身
如来证悟真如之理,积福德智慧之胜因,而得相好圆满之果报,故云报身。为菩萨所见者也。
应身
应众生之机感,示现无量变化之身,曰应身。为二乘(大小两乘)凡夫及一切异生所见也。
三身即一身
三身实一体上之别相,法身指所证之体,报身、应身乃依此体所起之用。故云三身即一身。
圆音说法
如来说法,实以一音圆具众音之德。众生闻之,或解小乘,或解大乘,或顿解,或渐解。《维摩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此之谓也。
佛教之目的及方法
佛教之大目的,即在转迷开悟,脱却三界之迷情,转开大悟之心眼,得大菩提,证大涅槃是也。其方法,则不外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四语。合目的与方法而论,不外因果报应,此报应通乎三世而言。
世间
迷此心者为六凡。六凡者,天上、人间、修罗为三善道,畜生、饿鬼、地狱为三恶道,统此六道名世间。佛化度此世间六凡,为说三界六道流转之相,业因感果之事,以示劝善惩恶之理,是为世间法,亦名人天乘。
出世间
明无漏清净之因果,净修梵行,以期出离迷界,是为出世间,其法则名出世间法。分言之,即小乘(声闻、缘觉),大乘(菩萨、佛),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一乘(佛)。运载此乘而至果者,名为四圣。四圣者即声闻、缘觉、菩萨、佛是也。
四谛
四谛指苦、集、灭、道。谛者,审谛不虚之道理也。此为小乘声闻说法。迷界之果报皆苦。如吾人之身,苦多乐少,生者病死,时时刻刻,无不为无常所变迁,是为苦谛。(苦与乐,方为吾人之领受,方能觉知,分为苦受、乐受、舍受三种。生时苦,住时苦,灭时乐。因其生住二时皆苦,故以苦受为苦苦。生时乐,住时乐,果报应时苦,因其生住二时皆乐,故以乐受为灭苦,不苦不乐为舍受,生、苦、灭三时,苦乐之义皆不彰,但时时刻刻,无不为无常所变迁,故以舍受为行苦。)
迷之因,由于烦恼,此烦恼恶业,能集起未来之苦果,是为集谛。灭此苦果,归于涅槃,为灭谛。入此灭谛,必先修佛道,为道谛。此使声闻:知苦谛是生死果报,令彼厌;知集谛是烦恼业因,令彼断;知灭谛是涅槃果,令彼欣;知道谛是涅槃因,令彼修也。声闻修此,得阿罗汉果。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法,乃为缘觉所说之法。缘觉者,言其由此十二因缘而悟道也。
无明,痴暗也,即烦恼障,亦谓之惑。行,造作也,亦谓之业。此二支属过去因,能生现在受苦之果。
识,初托母胎,最初所起之一念。名色,名是心,色是身,胎中形体未备时之称。六入,胎中所成六根,将有所入也。触,出胎后三四岁,六根对六尘,有所接触也。受,五六岁至十三岁,能领纳前境,违顺苦乐也。此五支属现在果。
爱,十四岁至十八九岁。贪恋财、色、名、食、睡五欲等事也。取,二十岁以后,于五尘境,广遍追求也。爱取二者,随逐烦恼,乃现在之无明。有,既有尘欲,作有漏业,当生三有也。是乃现在之业。此三支成未来因。
生,四生六道中受生也。老死,既生身后,以至成熟灭坏也。此二支属未来苦果。
以表明之如下:
上表以三界因果,包括十二因缘,然不过就四谛开合详说之耳。无明、行、爱、取、有五支,合为集谛。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开为苦谛。观因缘智,即为道谛。十二支灭,即为灭谛。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是为顺生死流,十二缘河满。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愁苦恼灭,是为逆生死流,十二缘河倾。缘觉修之,得辟支佛果。
六度
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也。此六者为菩萨所修。菩萨本云“菩提萨埵”。“菩提”者,佛道;“萨埵”者,成就众生也。以智上求佛道,以悲下救众生也。
布施,梵语“檀那”,施有二种:一者财施,谓以衣服饮食田宅珍宝及一切养身之具随力施与,自舍悭贫,令彼欢喜;二者法施,谓从诸佛及善知识,闻说世间出世间善法,以清净心为他人说,不应贪求名利恭敬也。
持戒,梵语“尸罗”,译为止得,言止恶得善也,又译为戒,谓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也。戒之根本有五: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是也。
忍辱,梵语“羼提”,忍辱所以治嗔,有二种:一者生忍,谓于恭敬供养中,不生懈怠;于嗔骂打害中,不生怨恨也。二者法忍,谓于寒暑风雨饥渴等法恼害之时,能安能忍,不生嗔恚忧愁也。
精进,梵语“毗黎耶”,亦有二种:一者身精进,勤修善法,行道礼诵讲说,不自放逸也;二者心精进,行善之心,久久相续,不自懈退也。
禅定,梵语“禅那”,汉语为静虑,专心敛念,守一不散之谓也。
般若,是梵语,汉译为智慧,谓照了一切诸法,无所不知,而能通达一切无碍,为诸众生说法也。
菩萨修六度因,得大涅槃果,即与佛同。
佛
佛者,觉也。“觉”具三义:一者自觉,悟性真常,了惑虚妄。二者觉他,运无缘慈,度有情界。三者觉行圆满,穷源极底,行满果圆。故云,生死长夜,莫能自觉,自觉并觉彼者唯佛耳。
十界
六凡、四圣,合之则为十界依正二报,吾人一心皆具备焉。不过依因缘之染净,遂致迷悟分途耳。
三界流转
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界者,限也,别也。谓三界分限各别不同,故谓之界。
一、欲界
此界秽恶,具有淫欲、食欲、睡眠欲。上至欲界六天道,下极阿鼻地狱,皆多染欲,故名欲界。欲界除人、修罗、鬼、畜、地狱外,尚有六天如下:
【六欲天】
(一)四天王天——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二)忉利天——梵语“忉利”,汉语三十三,往世有三十三人同修胜业,同生此天。
(三)须夜摩天——梵语“须夜摩”,汉语善时分。谓此天时时唱快乐故。又云受五欲境,知时分故。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四)兜率陀天——梵语“兜率陀”,汉语知足,谓此天于五欲境知止足故。
(五)化乐天——谓此天自化五尘而娱乐故。
(六)他化天——谓此天将他所化乐事,以成己乐。即欲界天主也。
二、色界
色即色质,谓离欲界秽恶,而有清净之色身。乃修世间禅定得此果报。此界皆是化生,并无女形,亦无欲染。尚有色质,故名色界。共有四禅十八天如下:
【初禅三天】
(一)梵众天——梵者,净也,以无染欲故。众,犹民也,谓此天是初禅天主之民众也。
(二)梵辅天——辅者,佐也。谓此天是初禅天主之辅佐臣僚也。
(三)大梵天——谓此天是初禅天之主也。
【二禅三天】
(一)少光天——谓此天光明少故。
(二)无量光天——谓此天光明增胜无阻量故。
(三)光音天——谓此天以光明为语音故。
【三禅三天】
(一)少净天——谓此天意识乐受清净故。
(二)无量净天——谓此天净胜于前,不可量故。
(三)遍净天——谓此天乐受最胜,净周遍故。
【四禅九天】
(一)无云天——以前诸天,空居依云而住。此天在云之上,居云之首。故号无云。
(二)福生天——谓此天修胜福力而生其中,从因得名故。
(三)广果天——谓此天果报广大,无能胜故。
(四)无想天——谓此天一期果报,心想不行故。一期,谓从生至死也。
(五)无烦天——谓此天离欲界苦,及色界乐;苦乐两灭,无烦恼故。
(六)无热天——谓此天研究心境,无依无处,清凉自在,无热恼故。
(七)善见天——谓此天妙见十方世界,圆澄无尘垢故。
(八)善现天——谓此天空无障碍,精见现前故。
(九)色究竟天——谓此天于诸尘处研穷究竟故。
三、无色界
谓但有心识,而无色质,此色界果报更优胜,凡有四天,谓之四空天:
(一)空无边处天——谓此天厌色身系缚不得自在,心缘虚空,与无色相应,住空处定故。
(二)识无边处天——谓此天厌虚空无边,于是即舍虚空,转心缘识,以识为处故。
(三)无所有处天——谓此天厌识处无边,于是舍识入无所有处,亦名不用处,谓不用前空处识处故。
(四)非想非非想处天——谓此天居无色界之极顶,非无所有处之无想,非识处之有想故。
三界六道,总称世间,尽是凡夫。凭善恶之果报,上升下堕,生生死死,靡有穷时。是谓三界流转,即迷境也。
烦恼惑业
贪、嗔、痴、慢、疑、恶见六者,为吾人之根本烦恼。因此烦恼而起迷惑,迷惑有二:一、见惑,分别曰见,谓意根对法尘,非理筹度,起诸邪见,如外道计断常有无之类,是名见惑。二、思惑,谓眼、耳、鼻、舌、身五根,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贪爱染着,迷而不觉,是名思惑。由此迷惑,发现于身、口、意三者之作用,谓之业。此起惑造业,乃迷心也。
总别二报
十界中之众生,由其共业所感,同生一界,名曰总报。各界之中,更有贫、富、贵、贱、贤、愚、美、丑、苦、乐、强、弱等无量差别,名曰别报。报者,果也,自己业力所感,并非另有主宰,愚者不知,是为迷果。
能化佛身
佛能自觉觉他,能为众生广开法门,以施教化。如医生之治病,故云能化。
所化众生
所化对能化而言,众生即一切凡夫是也。唯其沉迷不觉,故须赖先觉之佛,出而教化之。
应病与药
众生之病,种种不同。若药不对症,即不能愈病。故佛就众生之根机种类,设立教法。如医生之处方与药焉。
附录二
佛学大意
昔在上海商科大学演讲佛学大意,学生笔记稿未经鄙人检定,遂在《申报》发表,《海潮音》、《居士林》等杂志亦辗转登载。因见其中不免错误,故改定之如此,蒋维乔志。
中国向有儒、释、道三教。实则儒家是否是宗教,尚未有定论。道家渊源于黄老之哲理,三代秦汉之时,极为盛行,至后汉张道陵托名老子之道教,实非道家之真面目也。佛教自汉时入中国,势力甚大,哲理亦深,今流传之《藏经》有八千余卷,其教义之精博,世界宗教莫与比伦,诚极高等之宗教也。近代研究佛经者,自安徽杨仁山(即杨文会,字仁山)先生始。先生曾以私财收藏经典,加以校订,创设金陵刻经处,刊印单行本,以惠后学。吾侪得略窥秘奥,皆先生之赐也。
佛经极不易看,因其中术语太多,且其文由梵文译成,梵文文法之排列与中国文法相反,故译成之经另有一种文体。初读佛经,遇难解之处,不必退缩,无论了解与否,依旧向下读,读得多,自会领悟,大约了解一二部,便可渐渐推及其余。
今欲讲佛学大意,第一须明白佛教的目的。佛教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心有二门:一真一妄。真心不生不灭,常住不动;妄心忽生忽灭,变动不已。佛教的目的即是使我心反妄归真,造乎不生不灭境界。我等现在所住之境,俱是虚妄不实,何以故?譬如桌子放在此地,好像是实在不动,但是组成它的原子,相互之间变动甚速,丝毫不停,变久则坏,到了后来,腐朽不堪用矣。吾人身体亦然,从生理上讲,人身为十四种原子合成,原子组成细胞,无数细胞集合而成身体。此细胞随吾人言语动作,逐渐分裂消耗,再由吾人摄取之食物,经胃肠之消化,变为血液,发生新细胞以补充之。此细胞之消耗与补充,新陈代谢,密化潜移,刹那不住。试取镜照面,则见我少年时,已非幼时面目,壮年时已非少年面目,至老年则血枯皮皱,面目全非矣,是即新陈代谢之作用也。故就生理上计算人身新陈代谢之作用,不过七年,全身必另换一个,特其变迁微细,吾人不自觉耳,此吾身生灭之现象也。
大凡世间一切物,在生灭之中者,皆是虚妄不实,岂但吾身如此,吾心亦然。试反观之,则觉千端万绪之妄念,倏生倏灭,刻刻不停,此妄念是攀援性,由甲至乙,由乙至丙至丁,以至无穷。学佛之目的,即在息此妄念,归于真念。但妄念之外,并非另有一真境。妄念生时,是为妄境;妄境息时,即为真境。譬如大海风平浪静,此海之真相也;风起浪兴,则海之妄相也。风浪息,则海之真相可见,并非风浪之外另有一海相。吾心妄念一息,即是真心,亦非妄念之外,另有真境。所以佛家之用功,重在息妄。妄心息,即真心之名亦不必存在矣。
今之生理学上,分心为知、情、意三分。佛家则分为八识,比较精细。眼、耳、鼻、舌、身为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第八阿黎耶。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其所对之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眼、耳、鼻、舌、身、意及色、声、香、味、触之意义,均较易明。唯法之意义,并非法律法规之谓,乃指一切有形无形之事物,为意识所想得到者而言。因天地间一切事物,俱有一定秩序,故名之曰法。末那之意义为执我。执我,为一切罪恶之根源。吾人之我见,乃自有生以俱来。譬如小儿自母胎出生,就知吃乳,虽为一种冲动,然已知有我身在,欲营养之,此即执我也。阿黎耶之意义为含藏。譬如吾人,能追记往日或数十年前之事,即阿黎耶之功用也。真心是不生不灭,由真起妄,如海起风,故称识浪。前七识之识浪,皆依第八之阿黎耶,故阿黎耶为妄心之根本。佛家反妄归真,即转变此阿黎耶,成一种真智慧,而超脱此生死大海是也。
佛学之目的既明,须当研究其方法。方法可分二大类:一为世间法,一为出世间法。世间法与他种宗教一样,其法极简易,可用四句来包括,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四句,无非教人行善止恶而已。出世间法,则有大乘小乘之别,此乃佛当时看各人根器不同,为之分别说法。小根器者,闻之而成小乘;大根器者,闻之而成大乘。非佛法本有大小也。
小乘分声闻、缘觉二种,大乘只菩萨一种。由菩萨再进,即为佛。佛为“声闻”所说之法名四谛,即苦、集、灭、道。谛者,审谛不虚之道理也。平常人往往思避苦就乐,但不知苦与乐究有何分别。其实苦与乐,皆以感受环境而起者。境有顺有逆,过顺境则乐,遇逆境则苦,两者原无分别,何以故?今可以苦乐发生的时间说明之。凡时间有生时、住时、灭时,譬如患病,当病初起为生时,正在病中为住时,则生住二时皆苦,然至病灭时则乐。又如听音乐,初听为生时,正听为住时,则生时住时皆乐,而音乐灭时,则有曲终人散之感,而为苦矣。可见世间所感苦乐,唯以时间之长短而分,生住二时皆苦为苦,生住二时皆乐为乐。实则,苦乐不外一种感受,并无分别。吾人之身,苦多乐少,生老病死,时时刻刻无不为无常所变迁。唯愚痴的人,往往不明白,必须见佛闻声而后能悟,故名声闻。吾人之生老病死,苦多乐少,是为苦谛。但生老病死,是吾人今生所得之果,是免不了的。既是果必有因,遂进而求宿世之因,其因为何?即为无明烦恼。由烦恼造业,能集起未来苦果,是为集谛。吾人既知其因,不得不求一种方法以灭之,是为灭谛。欲入此灭谛,必先修佛道,是为道谛。此即声闻所修之四谛法也。
佛为缘觉所说之法,名十二因缘。十二因缘,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无明及行,为过去因能生现在受苦之果。无明,痴暗之意。行,造作之意。识、名色、六入、触、受五者,为现在之果。识,为初托母胎,最初所起之一念。名色者,名是心,色是身,胎中形体未备时之称。六入者,胎中所成六根,将有所入也。触者,出胎后,六根对六尘有所接触也。受者,能领纳当前境遇,逆则苦,顺则乐也。爱、取、有,为现在之因。爱为贪恋财、色、名、食、睡五欲等事。取者,于色、声、香、味、触之五尘境,广遍追求,满其欲望也。爱、取二者,随逐烦恼,为现在之无明。有者既有尘欲,作有漏业,当生三有也,生、老死二者为未来之果。因果循环,生死不断,不出此十二因缘。吾人是顺生死流,即由无明缘行,行缘识,顺次相缘,以至老死。缘觉由十二因缘悟道,知生死根本在无明,故首灭之。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老死亦灭,所谓逆生死流,是即缘觉所修之十二因缘法也。
大乘与小乘不同之处,小乘只知自利,大乘则重在利他。前讲声闻缘觉所修之法,均为自己精修,了脱生死,大乘菩萨则不然。“菩萨”二字,译自梵文,梵文原为“菩提萨埵”。“菩提”者,觉也,“萨埵”者,众生也,以觉上求佛道为自利,以悲下救众生为利他,盖不求仅能自利也。其修行之方法为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是也。大乘菩萨既以利他为旨,故第一事即为布施。布施有二种,财施与法施。以货财与人谓之财施,教人以道谓之法施。持戒为止恶修善之规律,吾人为恶,由于欲望,欲望不满足,即生烦恼,所以持戒以减遏欲望。戒有五:一戒杀,二戒盗,三戒淫,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忍辱所以治嗔。精进谓向前猛力用功,禅定为菩萨真实用功之法,专心敛念,守一不散之谓。禅定以后,发生大智慧,能照了一切诸法,无不通达,是为般若。
其次当论中国现在所有佛教宗派。共可分为十派:(一)俱舍宗,(二)成实宗,此二宗为小乘法。(三)律宗,(四)法相宗,(五)三论宗,(六)华严宗,(七)天台宗,(八)真言宗,(九)净土宗,(十)禅宗,以上八宗为大乘法。佛在世说法四十九年,并未著书。现在所有经典,皆其弟子于佛灭度后,各汇集其所闻而成。中国自汉迄唐,翻译极盛。今所传之《大藏经》,分经、律、论三类。佛口亲说或命弟子所说之法为经,后人加以注释为论,讲明戒律者为律。其宗派所由分,乃由弟子所闻佛说各有不同之故。亦犹孔子对门弟子说仁,各因其人而不同,弟子传之遂分成宗派也。唯其大别可分为空有两论。空有两论,乃佛当时鉴于各人之观念不同,而分别救正之,使归于中道者。例如有人说世间一切是空的,佛恐其执定空见,不合中道,遂为之说有;其人既闻有后,以为世间一切是有的,佛遂复为之说空。佛之目的,欲使人不固执一边之见,而悟非空非有之中道,后人因其所闻者不同,遂成空有两宗之别。
就中国小乘两派言,则俱舍宗讲有,成实宗讲空。俱舍宗本于世亲菩萨之《俱舍论》,此论专弘有宗,六朝时陈朝真谛三藏译此论,后来佚失不传。唐玄奘法师重译三十卷,其门人等大为阐扬,遂立此宗。
成实宗本于诃梨跋摩之《成实论》,此论发挥人法二空之理,与俱舍恰相反。此宗观察宇宙万有,分为世界门及第一义门。世界门认诸法为有,人我非无。却不知一切诸法,皆从因缘而生,离因缘则灭,虽有亦假,似有实无。第一义门,则说人空法空。二空真理,至此宗乃显然揭出。
律宗之起,当佛灭度时,弟子询佛:“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将以何为师?”佛曰:“戒为师。”是为律宗之始。唐道宣律师,盛弘此宗。近代宝华山专以律著名,盖佛家之戒、定、慧三字,次第相须,未有不持戒而能得定、慧者。持戒则违背凡情,随顺圣道;不持戒则违背圣道,随顺凡情。焉能超出生死大海耶?
法相宗之经论甚多。此宗成立于唐玄奘法师。玄奘原是大学问家,出家后对于前人所译经典有怀疑之处,乃立志自往印度求学。到印度后,从戒贤论师,精通其法,归国译传,遂成法相宗。其教义以宇宙万有悉为识所转变,三界唯心,心外无法。当时宗风极盛,宋以后渐衰,论疏亦佚失,至明朝而复振,学者著述颇富。然因未睹论疏,不免向壁虚造,多所乖舛。今则论疏自日本《续藏》中取回,学者始得观此宗之真面目。
西土本“性”、“相”两宗:性宗谈自性空,相宗谈如幻有。相宗即前述之法相宗,性宗则三论宗也。三论者,《百论》、《中论》、《十二门论》是也。《百论》破世间之邪,以显一切之正。《中论》破大小二乘之迷,通于大小两教。《十二门论》破小乘之妄执,以显大乘之真义。
华严宗与天台宗,可称中国佛学。《华严》为最广大之经。唐杜顺和尚依经立观,为此宗之初祖。天台宗,以地得名,隋时有智者大师居天台山,建立此宗。其所宗为《法华经》,其修持法门为三止三观。三止者:(一)体真止,谓体达无明颠倒之妄,即是实相之真。(二)方便随缘止,谓随缘历境,安心不动。(三)息二边分别止,谓不分别生死涅槃有无等二边之相。三观者:空观,假观,中观也。
真言宗亦名密宗,与他宗独异。他宗多以理为本,依理起修;此则于理之外,偏重事相。其所依之经为《大日经》,谓非释迦所说,乃大日如来所传。且谓释迦所说之经,皆是方便,唯此教乃真实之言说,故曰真言。其修持方法为持咒,仪式极多。唐时传入中国,至明代即禁止,然盛行于日本。今西藏、蒙古之喇嘛教即此宗之支流也。
净土宗专教人念佛发愿往生净土,故名。晋有慧远法师倡此宗,曾在庐山发起莲社,当时入莲社者,均系一般知名之人,陶渊明亦加入焉。他宗教人修持,皆步步前进,竖出三界,成功较难。净土宗则用念佛法门,教人依仗佛力,横超三界,且可带业往生净土,只要临命终时,一念不乱,所以为最便利之法也。
禅宗创自晋达摩祖师。达摩以学人专于文字上用功夫,执著知见,障碍真修,故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教人默坐离念,明心见性。故禅宗不论不识字的人,或极聪明之人,都可以学。净土与禅宗,今极盛行。自明以来,大丛林中所用参禅方法,即是禅宗。然无有不兼用念佛功夫者,所谓禅净双修也。
以上所讲十种宗派,实不外乎空有两论。其修持方法,不外事修与理观二者。现在研究佛学的人很多,但真能明白的很少。大概可分为两种人:一为失意的政治家,彼视佛为消极的,为避世的,故一经失意,即借此逃避。其实佛学是积极的,试观释迦说法四十九年,无一日不以度众生为己任,何尝是消极耶!二为学时髦的人,彼等以今日佛学颇流行,于是亦稍稍涉猎,自命为佛教徒。因佛经中有言及鬼神处,于是牵强附会,喜为扶乩等神怪之事,以惑世诬人。学者不可不察也。
附录三
孔子与释迦
蒋维乔在暨南学校讲演。
“孔子与释迦”一题,范围极广。今但就二圣同异之点,略为说明。
一、降生年代相同
通常称释迦降生至今(民国十三年)为二千九百五十一年,然实相沿之传说,多不足依据。今经学者详征东西史乘,考定释迦降生至今为二千四百八十九年,而孔子降生至今为二千四百七十六年。东西两圣,实为并世。是孔子在杏坛敷教之日,正释迦在鹿苑舍卫大转法轮之时也。
二、同为贵族
孔子鲁人,宋微子之后;释迦中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太子。虽同出于贵族,而其境遇则异。孔子少孤,其处境逆,学成而为伟人也易;释迦则生长王宫,享尽人间幸福,其处境顺,学成而为伟人也难。
三、同为博学多才
孔子称为生知之圣,体格奇伟,身长九尺六寸。其教人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主。礼、乐、书、数属文,射、御属武,实为文武兼才。释迦则七八岁时,一切学问皆不习而知,深通五明之学。五明者,医方明,工巧明,声明,因明,内明也。且有膂力,为太子时,曾与诸王子比武,将出城,有大象立阻城门,太子手执象,遥掷于城外,疾前,还以手接之。故其有文武才,与孔子同。
四、学说之异同
论其学说,孔子生长中国北方,崇实际,主力行,贵人事,喜保守。其学说之立脚点在正心诚意,而推及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完全为入世派。其言道德,最重仁字,唯由亲及疏,颇有等差。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也。其施教则定为五伦,以规范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义务。
试观一部《论语》,弟子问仁者不一,而其答案亦各异。盖孔子因人施教,立说无方也。其一生立己达人,俱重实际,凡事涉幽玄,非所乐道。故子路问死,孔子应之曰:“未知生,焉知死。”子贡亦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唯重实际,故喜保守;自云:“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晚年道仍不行,退而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作《春秋》。所谓删、定、赞,皆述而不作之意,即《春秋》亦系鲁史,不过孔子加以笔削,示褒贬耳。
释迦生于中印度。印度自来有婆罗门教,偏重出世。故其思想,亦受其影响,完全为出世派。然其讲人世间之伦理,大部分同于孔子;而其出世间之思想,则孔子所不道也。其教义最重慈悲二字,慈以予乐,悲以拔苦。
考释迦思想之渊源,可以其少年之故事为证:彼于十二岁时,当春耕节宴,父王携之出宫游行。见农夫耕田翻土,有受伤之虫,暴露地面,飞鸟群集啄食之。心中十分悲悯,因生厌离之心。于是独坐树下,结跏趺坐,深入禅定。父王寻觅得之,问何故坐此?答云:“见诸众生,互相吞食,心生哀悯,故坐于此,不愿还国。”父王慰之,恐其出家,与百官商议,加增宫中娱乐之具,复为纳二妃,极人间一切乐事,以娱太子。太子毫无染着心。后父王复令出游,使增见闻之乐。太子见民家丧葬,因念人间生老病死之苦,思解脱之。年十九,中夜逾城出家。入雪山,修苦行六年。遂于十二月初八日子时,在菩提树下,豁然大悟,成无上正等正觉。
释迦更以其所悟者,出而普度众生,说法四十九年,而自云未尝说一字。盖释迦之意重证悟,不重言说文字,譬犹以船引渡众生,达于彼岸,既至彼岸,则船亦应舍。若执著言说文字,以为道之所在,是犹既至彼岸,仍负船而行,是愚之甚者。又如一轮明月,高悬天际。或不见月,先觉者用手指点之,其目的在使见月,不在见指。倘或人只凝视此手指,而以为月之所在,不亦谬耶。经典犹船与手指耳,若重文字而轻证悟,是负船而行,视指为月之类也。今所传佛藏经典,至为浩繁,皆佛灭度后其弟子恐日久遗忘,互相结集而成,并非佛在世时有所著述。此又与孔子之亲自述作不同者也。
观孔佛二家之学说:一重在入世,一重在出世,渊源迥然不同。而我国人自来习惯开口则云三教同源,是可见吾人思想之笼统。因此治学之方法,亦最喜附会,不知分析,学者不可不力除此病也。
附录四
五蕴大意
民国二十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蒋竹庄居士在世界佛教居士林佛学研究会讲,高观庐居士记录。
总说
佛教之根本修行,唯在破执。《般若心经》所云“照见五蕴皆空”一语,即破执之下手功夫,一切万有,不出“五蕴”。能见五蕴皆空,斯妄执悉泯,真理显现焉。
五蕴者何?色、受、想、行、识是也。蕴是积聚,宇宙人生,均为极微(元素)所积聚而不出此五者。就人生言,前一为身,后四为心。又前一属物质界,后四属精神界。倘能照见五蕴皆空,那是彻见身心皆空,亦即彻见一切精神物质皆即是空,故为佛教之根本法也。
今欲照见五蕴皆空,不可不先明白五蕴之大意,依解起行。然后可契证于真空妙道。
一、色蕴
色蕴有十一种。诸有形质之万物,悉包括于此十一色法之内,十一色蕴者谓:
1. 眼根。
2. 耳根。
3. 鼻根。
4. 舌根。
5. 身根。
6. 色尘(凡眼可见者皆属之)。
7. 声尘(凡耳可闻者皆属之)。
8. 香尘(凡鼻可嗅者皆属之)。
9. 味尘(凡舌可尝者皆属之)。
10. 触尘(凡身可触者皆属之)。
11. 无表色(是不可见之色法,又名法处所摄色)。
此十一色蕴。不但就吾人之一身言,即宇宙万象莫不于此概括尽之。
以上五根、五尘、无表色等十一色蕴之本质,即为四大。四大者:一地、二水、三火、四风。地者坚性、水者湿性、火者暖性、风者动性,一切万物皆此四大种子之所造成。
就人身言,筋肉骨骼皆属坚性;血汗水分皆属湿性;体温热气皆属暖性;呼吸吐纳皆属动性。就宇宙言,金木土石即为地大;江海川流即为水大;曝暖炎烧即为火大;空气流动即为风大。佛经云“大种造色”,即此谓也。
又此中之五根,以五尘为境,根尘相对乃能生识。而此五根,即五识所依之清净色也。
眼根——以色为境——为眼识所依之清净色
耳根——以声为境——为耳识所依之清净色
鼻根——以香为境——为鼻识所依之清净色
舌根——以味为境——为舌识所依之清净色
身根——以触为境——为身识所依之清净色
色尘——为眼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