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佛法前,我对出家人不顾家庭,不顾亲情的无情行为不能理解。觉得出家人没有责任心,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只顾自己躲进深山求清净,是很自私的行为。
学了本期法义明白了,出家师父不是无情而是多情。师父们看清了俗世的情都是建立在妄念基础上的痴情,需要回报的贪情,和强烈占有欲的我执之情。这些污染的情是生死轮回之因,也是无尽烦恼之因。出家师父明白,只有放下这些污染之情,才能对三宝、师长、道友建立没有染污的情感,才能对众生生成平等,清净,无限的大爱。普渡众生,帮助众生摆脱痛苦,离苦得乐。
师父们放下了家庭的小责任,肩负起了对未来生命负责,对众生负责的大责任。让我心生敬仰。我现在还没能力放下俗世之情,达成真正的出离。但我能做到学习佛法智慧,把智慧运用到生活中,不断地去升华、净化自己的情感。对照本期法义俗世情的三个特点,感觉自己的贪情最严重。可能是自尊心和缺乏信心的缘故吧。任何事,我的付出都希望得到精神上的回报,认可和尊重。
包括感情方面。当我的付出得不到期待的回报,心里就会不平衡。这种不平衡越大,心里的痛苦也会越大,甚至会生出嗔恨心,害己又害人。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只有掌握佛教随缘的智慧才能最大限度地克制自己的贪情。随缘,就是要跳出自我的感觉,以理性、开放的心态看清各种因缘,然后作出智慧的选择。以前我在工作中,只重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工作中的运用,忽视了决定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人。一根筋地专研技术问题,寻求突破,忽视了相关领导的权威和尊严。
结果可想而知,越努力越得罪人。和领导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压力也越来越大,最终把自己的精神也压垮了。现在学习了本期法义,意识到了自己的严重问题。努力进取的方向不对,结果只有失败。以后工作中我要学会审时度势,做任何事情,先要做客观的分析和评估,尽最大努力找出事情,完整的外缘,采取正确的方法,做到众缘和合。这样的努力进取才有更多的成功机会。
通过学习这一课,我认识到佛教并不是否认与禁止一切欲望,而是要我们合理地对待欲望。对于本能性的欲望奉行少欲知足的生活方式,这对我的生活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毕竟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的福报是有限的,而奉行少欲知足的生活更能帮助我珍惜现有的福报。
无比赞叹导师的智慧与慈悲,同时也很惭愧放假的这段时间自己对凡夫的欲望并没有减少多少,在保证自修充分的情况下还是不由自主的去贪着五欲,在定课上妄念纷飞,在自修时打瞌睡,在对境上忍不住负面情绪。就象导师所讲的,无始以来的串习不用我去主导,它们自发积极又主动地来主导着我。
想想导师讲修行要披甲精进,要有一人与万人敌的勇气。想想被打败后的后果,每天与迷惑、烦恼、痛苦做伴,不断轮回,这放纵欲望的结果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所以我觉得自己不能放纵自己的欲望,一定要披甲精进,夺回主导权,坚定信念,安住在亲近善知识上。虽然这对自己来说是很大的一个挑战,但是学习没有一蹴而就的,相信只要安住在修学这条道路上,终将会在跟随学长们的脚步上,或多或少的增长慈悲与智慧。
佛教既关心现实人生,也重视死后的归宿。而我们现在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相对于其它道的众生来说,我们是无比幸运的。我想像不到它们的痛苦,但偶尔通过网络能看到它们的命运,有的是幸运的,有的是不幸的。我无力去改变什么,却可以在当下通过导师的引导正确的认识生命,减少自己对众生产生的伤害量。并通过念死无常把自己从各种无明理想的幻境中拉出来,正视对生的不舍,对死的回避,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心理,善用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我深刻的认识到我是一个无明的重病患者,我需要不断的吃法的良药,不断的增长智慧,所以在学习这条路上我坚决不掉队,我要开显生命的智慧,了悟生命的真相。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学了这课我知道了学佛不仅是自利的,同时也是利他的,而利他也是最好的自利。当我们以纯粹的利他心来修行,最终反哺的是我们自己。像菩萨尽未来际地去利益一切众生,是我无比崇拜的。他的慈悲胸怀无边无界,超越了时空,超越了万物,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我觉得我应该多观想一下菩萨的胸怀,来扩大自己的心量,生起对他人的敬畏感,抛弃以自我为中心的各种忧越感,只有披甲精进才会有质的改变。
本节课还是有三个主题,第一个主题出世还是入世,佛教不是厌世的,出家不是遇挫后的无奈躲避,而是看到真相后的主动超越,是基于对未来生命的负责。佛教徒不但要发出离心,还要发菩提心,要以出世心做入世事。不但要成就智慧断除烦恼,还要成就慈悲,广度众生。
第二个主题,无情还是多情。学佛人不是无情的,只是建立了一种没有染污的情感,是对众生的大爱,是一种建立在信仰和恭敬基础上的法情,这种情感是建立在智慧认识基础上的,无我的基础上的慈悲大爱。
第三个主题,随缘还是进取。随缘不是随我,而是以理性开放的心态,看清各种因缘后作出的智慧选择。随缘才能更好地进取,世间法和出世间同样需要众缘和合,随顺众生的不同因缘,给予适合的教化,努力精进。真正认识缘起就能了知空性,了知诸法实相,才能走向生命的觉醒和解脱。
今天我从“无情还是多情”这方面来做一下分享。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情来产生连接,而这个世间又是由情构成的常态,所谓情不重不生娑婆。情有物情和感情之分,人就是在建立各种感情的过程中,升起的贪著。自人出生后,首先是对父母的依恋,这是一种生存的本能,进入青春期后会产生叛逆,这是对自我的一种探索。导师就是在这个阶段,十三四岁时候走进寺院,这种童真时便深入佛门,使得从初始便断绝各种感情的建立,让各种缘在因上就阻断其发生,使得这一生减少对各种感情升起贪著的机会。通过在寺院清静环境下的生活,除了更易于培养不执着于物情和感情的清净心,这也是导师的善根深厚,可以在修行上一门深入经藏典籍,积累智慧。反观现实社会中,由于每个人的生命起点不同,各自的聪明利根也是经如此多世的积累,知道此因缘,就不至于令人产生“书到今生读已迟”的感叹!
反观我们凡夫,在生命长河的发展中,总是在一味的抓取,抓取感情,我要占有的;抓取事业,我要财富;抓取健康、我要活着。由于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缺乏做人的教育,缺乏三观的引导,不免让我们深陷轮回,也就是“爱不深不堕轮回”。而学佛,可以帮我们建立健康的人格和做事的准则。
那佛教是如何看待情爱的呢?
第一是痴,就是无明,看不清楚。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缺乏做人的教育,缺乏三观的引导。在这个追求利益至上的年代,我们不知道什么才是生命的终极利益,社会上,无论在文学小说影视作品中,还是现实中人们错误的观念,总是在过分强调爱情至上,美其名曰: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殊不知这是一种无明的错觉,是建立在妄心基础上的,人类繁衍过程中,受自私的基因作怪误导,有道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换个角度来看,你的一往情深,也会因为遇到的人不同而有所改变,那么这个一往情深,钟情的只是自己的执念,而不是针对某个人,而且这种感受是一时的,也是我们人常说的新鲜感,这是受我们体内荷尔蒙支配的。我们缺乏智慧,沉溺于自己的感受,活在自己无明的世界中。学了佛法以后,我了解了生命的长度和深度,认识到追求真理、智慧和解脱的人生意义。只有建立对三宝的归属感,从学佛中获得法益,才是究竟的解脱之道,而且越早学佛,越容易改变俗世沾染的的不良习气,精进修行,才有对死时去处的把握。
第二是贪,有黏着的特点。贪是生死轮回之因,是烦恼之因。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向外抓取,抓到的是贪,结婚是对爱情的贪,生孩子是延续对亲情的贪,对他人的攀缘,就诱发了与更多人因缘因果的反应,以上提到的这三种情,让我们对段投入感情的过程中,对这个世间的黏着随之增加,我们在衡量付出与回报的同时,痛苦也就由此而生。而佛法告诉我们,要减少有污染的情感,用佛法智慧调整心态,把这些感情转化为法情,这才是清静和谐的出处世方法。我们不但要和家人朋友建立这种无污染的感情,对一切的众生心生慈悲。
第三是我执,是从自我出发的一份占有。我们凡夫都是活在自己的心里,心制造了一个个对境把自己困在里面,心魔是也是我们自己,他对我们无比的了解,跟他与之对抗和斗争就是一人与万人敌,通过投机取巧是不可能取胜的。怎样才能做到对乐受不执取,对苦受不嗔恨呢?佛法告诉我们要保持正念,不要让自己随着习气放任自己的行为,不要把精力投放在加重我们凡夫心串习得演练中,明白生而为人的珍贵,要以戒为师,根据我们的本师佛陀指出的道路前行,通过闻思修、戒定慧、八正道、四谛法门断绝迷惑和烦恼,走上成佛的大乘菩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