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的内容,一方面是继续上节课的内容,阐述了一些教界存在存在的问题,帮助我辨别一些教界现象的原因及解决之道;另一方面是阐述了,面对纷繁复杂、矛盾重重的现代社会及人心,两千五百年前的的佛教是否还能管用。
我对后一方面比较有感触:对于我来说尚未梦醒,看待着身边的世界,还做不到看空,很多事物还认为是真切存在的。既然是真切存在的,就免不了筹谋打算。现在我这个年龄阶段来看,未来生活变数还是蛮大的,很难做到安于淡泊,父母的养老、子女的教育是未来路上的两座大山,还要保证夫妻自身的生活的品质,对于每一项都希望未来的生活条件优渥有保障。
而这个条件优渥的判断标准,却是会随着社会的潮流而变化的,后退个二三十年吃饱穿暖就是好;现在的吃饱穿暖只是基础,还要物质品质好、精神生活好;未来的话,很可能标准依旧是被不断提高的。
看到了社会的发展,而不为心动,不跟着社会潮流而动,对我来说很有困难。
看了讲义的对应部分,我觉得佛法的作用像是一根绳子,而我像是一个深陷泥潭的人。现阶段,我还没看透世间的苦,还没升起厌离心想要离开这个泥潭,但是有佛法这跟绳子拽着我,我至少不会陷的更深。
讲义中一个自我反思的方法,我觉得很受用。就是当感受到自己因社会的竞争、陷入因欲望升级所带来的压力的时候,多反思一下:这种追求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得到的是什么?失去的又是什么?
为了满足自己膨胀的欲望,可能失去的是身体的健康、家人陪伴的时间、以及心灵的疲惫,相对于所得到的,哪个更重要呢?反思之余,内心就会有了大致的答案,明确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会平衡一下物质欲望与其他付出的比例,选择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最优解。
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被各种欲望冲昏头脑,很难冷静下来理性的思考这个得失平衡的问题。比如自己有时候喜欢某个物品会变得头脑发热,所谓的冲动消费,瞬间觉得那就是自己的必需品,付出的代价几乎不在考虑的范围内。生活中的小物品还好,如果是对于未来生活某方面的执着,和可能就和幸福南辕北辙了,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痛苦。
现在的我,对欲望的膨胀会变得稍微警觉一些,当发现问题,一方面,拿出来法义翻看翻看,给自己些正见,去对治膨胀的贪欲;另一方面,我会尝试着用这个理性的思考得失的方法来反思一下自己,将欲望压制到合理范围内。
现实中,身边很多人都是希望幸福而努力工作、生活,但是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物质生活的逐年提升,显然不能完全解决他们的问题。我想佛法给的我的智慧是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对身边事物少一点麻木,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境、和谐的家庭、安定的社会、自然的环境都是我要努力、去珍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