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者比受者有福
有人问我:“遇到乞丐,想布施又怕被骗,这时该怎么办呢?”
我说,面对乞丐,不要急于表达厌恶或不信任。生活若真的优裕,没人愿意低三下四出来乞讨。就算被骗被利用吧,至少不会给自他造成妨害。再说人生何处不受骗,又何必要跟一个笑脸相向,比你弱势的人较量。其实当我们在伸过来的空手中放下钱物,我们所做的不是布施就是供养,不用担心会有第三种情况。
布施是突破自我局限性的有效方法。布施不仅使受者免受匮乏之苦,也让施者从中收获了喜悦和自尊。布施有很多种,捐款捐物去帮助受灾的人、贫穷的人和其他处境不利的人,资助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让他们有机会受教育……不要觉得非得有多大的财力才能去布施,关键不在财物多少,而在发心是否真诚。
我们不仅可以捐助财物,还可以贡献时间和精力去帮助有需要的人,比如做义工,照顾伤者、病人、孤寡老人,帮助孤儿、残疾人、流浪者、被人遗弃的小动物,等等。这个世界的问题不仅是贫穷和饥饿,还有孤独和冷漠。
佛教中有法布施,即为人讲解佛法使人受益。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法布施,凡是符合四法印的思想都可纳入佛教思想的范畴,凡是弃恶扬善的行为都是佛教倡导的行为,所以劝人行善,在别人困难时给予安慰鼓励,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而成为更有爱心和责任感、人格更完善的人,这也都是法布施。
布施让我们学会放松,不再把一切都紧紧抓在手中,也不再只关注自己。我们惊奇地发现,原来给予是会让人感到丰足而不是贫乏的。
外布施的同时,我们也在内布施,即把心中的烦恼慢慢舍掉。通过施舍财物,帮助其他生命,分担痛苦压力,分享安全和喜悦,我们内心的贪、嗔、痴、慢、疑越来越少。施者比受者有福,这话是有道理的。
布施的目的是学习放下对自我的执著,从而更好地帮助别人,所以布施的发心很重要,如果是为了作秀或者竞争,那么布施反而是强化了对自我的执著,并且施者从中得到的快乐和自尊也会极其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