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寻常的晚上,他和父母享用晚餐,一家三口有说有笑,乐也融融。他的母亲突然注意到电视节目上提到的青少年失业问题,就对他说:「嘉明,你打算考哪间大学?」
「……」霎时,大家沉默了,他支吾以对,不知怎样答才妥当。
「怎么了?」母亲追问,父亲也开始注视嘉明,彷佛期待他给出什么好答案来。
「我……没多少信心考上大学……」他答道。
「什么?你难道打算一直坐在家,呆足一世啊?」母亲激动地说。「那么,即是无希望啦!」
「我……」嘉明低著头,无语了。此时,父亲皱著眉,一脸不屑。
「你不如现在就退学啦!还读什么书啊?反正都没用的!不要浪费纳税人的钱吧!」母亲咄然地道。
听罢,一个十五、六岁的大男孩哭了,泪珠缓缓地从眼眶里流出来。
「我真希望你好好想想自己的将来……长这么大了,还哭什么?别哭吧!快吃饭!吃过饭回房温习!」父亲插口,似乎要作个总结。
大家听了嘉明的故事后,不知道有什么感想呢?为人父母的你,也是这样教训子女的吗?作为子女的你,又有类似的经历吗?这是真人真事改编的一段对白,当初我听到的时候,是挺震惊的,心想:这是我们社会所教导我们的吗?
首先,正如笔者在〈从「放榜」说起〉所言,公开考试往往否定了那些成绩不好但有其他技能的年轻人,然而考试和学业绝不是代表一切的。每一年,大学学位只有一万多个左右,而考生却达几万人,换言之能考上大学的只是少数,而不能考上大学的则是多数。如此言之,难道多数人都是没用的?难道没上大学的人都是没出色、没前途的?显然不是吧。就算学业成绩不好的人,依然可以活得精彩!
诚然,父母望子成龙,是理所当然的事。可是,父母的一言一行,也都深远地影响著子女,负面的一句话足可以令子女崩溃,正面的一句鼓励却可以给予无限的动力。也许,嘉明的父母,永远不知道他承受著多大的压力,永远不知道他对人欢笑背人愁,永远不知道他多么害怕辜负了父母的期望。他并不是一个学习能力高的孩子,却一直努力温习,希望考取好成绩,符合父母的要求。可是,他虽然总是逼自己去学,却始终做得不好,父母不知就里,有一次更大骂他「不著紧」,这使他跑了出屋外,对著夜空,痛哭喊冤道:「我这么用心去做,你却说我不著紧……现在我不要读书了!你们都开心啦?」
很多父母都疼惜子女,却口硬心软,老是斥责他们,甚至恶言相向,不惜侮辱他们,损害他们的自尊,其后果不堪设想。笔者以为,疼爱子女、教导后辈,不应离佛陀之教育而行,应以给予喜悦(慈)、减轻痛苦(悲)、为双方带来幸福(喜)和同理心(舍)为教导的原则,坚持和平、理性、非暴力地诱导与教化。
一行禅师其实说得很对:「慈,不是给你爱的人不需要的东西。你必须要明白他的情况,或明白你所提供的东西会不会给他不快乐。没有理解,你的爱就不是真爱,你必须要有谛观,去明白,去理解你所爱的人的需要、渴望及苦难。」(参见《你可以,爱》)
因此,我们疼惜子女,就要清楚瞭解子女的需要和意愿,而不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他们身上。如果,嘉明的父母,愿意听听他的想法,理解他的能力和兴趣,他的的生活会不会没那么痛苦?他的压力会不会少一点呢?答案很明显吧!
听罢上文嘉明的故事,不知大家有没有反思一下呢?我真相信,如果每个家庭成员都可以更和谐融洽地相处,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美满,人们的精神健康一定大有改善!
较早时,在网上讨论区看见一个帖子,乃一位女士为诉苦而发的,内文提到其丈夫教子方法,总是骂儿子「垃圾」、「连垃圾也不如」,令儿子充斥负面情绪之余,也令家庭关系变得非常恶劣,使那个身为妻子与母亲者(发帖者)很感苦恼。其实,我们很随便就会说出一些令人难受的说话,往往却不知道这些说话有多大的坏影响。在这个例子中,父亲长期痛骂儿子「垃圾」,伤其自尊心,不仅破坏彼此关系,对儿子的身心健康更会带来破坏性的影响,负面的言语和情绪深深地植根在他的意识和潜意识,足以困扰一生。尤其是,如果那孩子还处于「黄金六年」(从初生至六、七岁)时,由于对依附有强烈的需求,因此创伤的影响更是非常深远的。根据台湾权威临床心理师张艾如所言,创伤(trauma)除了身体虐待、精神虐待、侵犯之外,「即时被照顾需求的忽略,以及平时互动中任何『伤及自尊』非语言讯息的累积」(见2010年世界公民人权高峰会之《把爱传下去!》),都很可能会造成深深的烙印。换句话说,言语上的攻击,甚或缺乏关爱,都极有可能造成心理创伤。
一般父母或者会轻视心理创伤、童年阴影的破坏力,事实上这是很严重的错误认知。心理创伤、童年阴影,如果缺乏适时的关爱和处理,除了为事主带来痛苦、妨碍性格发展、埋没天赋、影响社交能力之外,更可能导致一些严重的心理病,例如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解离症(dissociative disorders)、转化症(conversion disorder)等等,症状则包括情绪崩溃、抑郁、沮丧、躁狂、歇斯底里、无故的痛症、记忆断层(心因性失忆)、自我感消失(depersonalization,即人格解体,如觉得身体不是自己的)、记忆回闪(flashback,即痛苦记忆再现,彷如重新经历创伤事件)等等……后果不堪设想!在此呼吁一下,若果你的子女有以上的情况,请不要犹疑,及早求助吧!
大家可见,父母的言行如何,子女也必如何。若果你真的爱你的子女的话,请慎言、慎行,凡事三思!
回到嘉明的例子,他为了符合父母的期望,压力很大,逼著自己努力读书,却事倍功半。甚至,他连自己想在其他方面进修的意愿也不敢说出口,因为他深怕一开口,父母就会「反面」──责怪他不能升上大学,看不起他的兴趣,最终又伤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我真的很想跟他们说,但我说不出口……」他如是说道。作为父母的,我真不明白,于心何忍呢?
所以说,「爱」也需要「懂」的,尤其是身为父母的,甚或教育工作者,如果将自己的「错爱」强加在子女或学生身上,对你的影响可能很短暂,但对他们却可能是一辈子的!你爱他们,就请依照「慈、悲、喜、舍」的原则去爱吧!也许,在年幼的孩子面前,鉴于他们高度容易受影响,持戒(身、口、意)是尤其需要的。
在此顺道推介一下,诚邀大家加入「香港精神健康平台」脸书群组,这是由一班热心推动本地精神健康的大众市民所组成的,同时有一些注册社工、治疗师义务为大家解答生活上遇到的精神健康的疑问及挑战。平台的成立目标是:
一、精神病并不神秘,希望更多人进一步的认识精神病及提升精神健康的方法;
二、让精神病患朋友及家属有多一个地方寻找相关资讯,协助病患家人,风雨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