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在电影《一代宗师》中有句著名的台词,习武之人要“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剧中人物宫二对叶问说,她经历过往岁月,见过自己也见过天地,但未见众生,希望叶问继续走下去,影片最后,叶问广收门徒传扬武学,中华精神薪火相续,最终实现了对宫二的承诺。
有深意的话往往不会局限在某个领域,这三句话也如此。我们见证自己的学习成长,见到世界的丰富多彩,我们也从现实生活中,或者虚拟世界中看到众生百态,只是各有侧重各有感悟,有位诗人说过,他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看太阳,这位诗人爱的是见天地;有位作家说,他走过无数的桥,看过无数的云,喝过无数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好年纪的人,也许对他来说,众生中她是最独特的一个;凯撒那句“我来过,我看见,我征服”,连着三个“我”,对他而言“见自己”是最重要的。
这句话中的“见”可以直接理解为看见、经历,进一步,可以理解为一种见解,一种认识,一种观念,这样,“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内涵就更广大了。
见自己——理解为对自我的认识,自我是怎么定义的?本质的自我是什么?身体的我和思想的我哪一个是真正的我?是一个自我,还是许多自我?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认识你自己”。对这样的问题,佛陀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给了答案,“无我”,但并非说,有了答案就不用思考这个问题了,我们要通过五蕴去找有没有我,要通过心法去找有没有我,最后才能达到无我的胜解,而这个过程,正是“见自己”。
见天地——是对世界的认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有过很多颠覆性的改变,一千年前,很多人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十九世纪达尔文的进化论现在还有很多质疑,近代的爱因斯坦推翻了绝对时空观,那么真实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吗?唯物抑或唯心?佛教的世界观是三界六道,三千大千世界,佛教认为世界是缘起性空的。佛教的三法印也可以理解成对世界的三大认识。济群法师说过,我们的认知模式决定了我们认识的世界。那么见天地其实还是要从树立正见开始。
见众生——可以理解成对生命的认识,特别是对人类整体的认识。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众生都追求正义和智慧;而萨特说过一句狠话,他人即地狱,直面人性冲突也不是全无道理。,佛教讲众生皆有佛性,众生平等,同时对众生有浓厚的慈悲情怀,“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分析至此才明白,“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三句话的重点并不在“自己、天地、众生”,而在于“见”,建立一种正确的认识和观念,用它来重新审视自己,审视世界,审视众生,认识和体悟到真相,才能解决现实问题,断烦恼,最终获得真正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