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放弃”与“放下”的区别在哪

“放弃”与“放下”的区别在哪

问:能否说一下“放弃”与“放下”真正的区别?是不是“放弃”是半途而废的含义,而“放下”是拿得起也丢得下?请开导!

学诚法师:放弃是一个行为,放下是一个心态。放弃了,心里不一定放下;放下的,行为上不一定放弃。放下就是不再挂碍于任何境界,好也罢,坏也罢,都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心。譬如,一个放下了对胜利执念的运动员,不再去患得患失,只专注于自己的行为,心理包袱放下了,才能更好地坚持。
不重视眼前的因缘就是妄想

问:您好,我对现状不满,想寻求改变。您说过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要在当前寻求满足感。我这样做是向外寻求吗?是错的吗?

学诚法师:有目标并为之努力改变自己,是对的,这也是在向内求。要破斥的是对自己能做到的不满,却一味幻想自己没有得到的,心总是向外跑,脚下却一步不动。进步和改变也都是从自己眼前开始的,不重视眼前的因缘就是妄想。

为什么痛苦,正是因为你太想把事情做好了

问: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这么畏难,面对陌生领域或不擅长的事情,畏难情绪特别重,烦恼特别重,难道我真的是那种很怕事、很没有担当的人吗?只是一两个困难的事情,但从知道要做这件事情起,我就会反复地担心、害怕,精神压力很大,直到搞砸或者勉强做完为止。我看不清自己内心活动的状态和过程。我也一直告诉自己,想不明白就别想了,多祈求吧,祈求自己能有勇气克服一切困难。但是当下真的很难过得去,控制不住自己的压力,连觉都不想睡。我很想尽可能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但真的好苦恼。祈请开示。

学诚法师:不要把它当作需要立刻做好的事——痛苦正是因为太想把事情做好了。我们做事情,往往直奔结果而去,如果是自己不熟悉、没把握的事,就会觉得非常焦虑不安,因为没有经验、没有资源、没有积累因与缘,却想很快有好结果,而且很难接受失败,越是好强的人越容易这样。做一件没做过的事,学习以前不了解的东西,就像种树一样,尽管尽心尽力培土、浇水、施肥,每天都来照料,但一开始似乎看不到它有什么变化,直到一段时间之后,才会发现它长高、长粗了很多。要认识和理解这个过程,用这种心态去做事,专注于自己一点一滴的成长,看到事情的变化与进步,而不是只想要一个结果。

为什么做事不要向外求,要向内求

问:您说心要向内求,不要向外求,可是内心空空的要怎么求?向外求又很紧张。我该怎么办?

学诚法师:比如说,当我们做一件事情时,向外求,就是想:“我做不好,别人会怎么看我?”“我做好了,别人又会怎么看我?”;向内求,就是想:“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我有没有尽心尽力?”“我还可以怎样做得更好?”

做事总担心做不好怎么办

问:该如何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做起事来总担忧、恐慌做不好,怎么办?

学诚法师:这都是妄想了。因为太执着结果的成败,心力就不自觉地消耗在了担忧和恐慌上。要把重点放到因上,放到做事上,放到解决问题上,才不会胡思乱想。

做事,不是看自己喜不喜欢,而要看应不应该

问:我刚毕业出来,可对自己所学专业方面的工作不喜欢做,又不知道自己内心真正需要什么。该如何抉择,迷茫……希望法师开示!

学诚法师:很多事情,不是看自己喜不喜欢,而是看应不应该。“喜欢”是一种情绪,它是无常的,不足以作为人生的指南和抉择标准。人生应首先确定大方向,小的目标才容易确定。

必须有兴趣才能坚持做一件事吗

问:您好,我想学一门专业技能,但我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也无法坚持,所以现在很苦恼。对于我这种情况而言,是不是现在还没有资格谈“兴趣”,应该先赚钱糊口?

学诚法师:很多人都认为,必须有兴趣才能坚持做一件事,这样的想法只是为自己不努力找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借口而已。因为,如果你还没有找到自己很想坚持的事情,就说明你根本没有想象中的“某一个兴趣”,而只是对现在的事情不感兴趣。

所谓兴趣,并不是偶然而有、天生具备的,都是自己努力积累的结果:要么是今生努力的结果,要么是过去世努力的结果。

解决内心空虚无目标的关键,并不是向外寻求某个行业、某项技能或某个工作,而是向内寻求,建立起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找到自己的理想。

有责任心,事情就是应不应该做,而非喜不喜欢做的问题

问:我这个人有个很大的毛病,遇到自己不想做、不喜欢或者害怕的事情,总是有逃避心理。怎样让自己心智各方面都能成熟起来,变得有担当一些?

学诚法师:要培养责任心。有责任心,事情就是应不应该做的问题,而不是喜不喜欢做的问题。一个人应该常常去想:我的责任是什么,对于家庭有什么责任,对于公司有什么责任,对于行业有什么责任,对于社会有什么责任,然后人生的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有力量。不能只想着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几个人,那样心就很小,很容易出问题。

做什么,不能根据兴趣来决定

问:我觉得自己的兴趣太多了,什么都想做,最根本的原因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要过怎样的生活。我该怎么办?

学诚法师: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不能根据兴趣来决定。兴趣如果没有更深层的认识和信念支撑,也很容易改变。还有很多兴趣都是与五欲相连的,对自己和他人都没有益处。

人首先应该有大局观,也就是对自己的生命要有长度和广度的考量;有清楚的价值观。大处有决定,小处才懂得抉择。

多做事,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

问: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有什么方法吗?

学诚法师:多做事,多与人打交道。在面对境界的过程中,自己的烦恼、不足都会显现出来。看看自己能不能把事情做成、做好、做长久,周围的人是不是喜欢自己、信任自己,这都是非常实际的。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放弃”与“放下”的区别在哪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