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待客之道:众生欢喜佛欢喜
接待客人时,我们做得好一点儿,客人会感觉到热情、善心,这样就结了一个善缘。有了这个观念后,接待客人的工作就做得越来越认真和欢喜,因为这是积聚资粮和广度众生的好机会。
寺院里通常有两种斋饭:一种是大众日常吃的,在丛林里是用功的一种重要方式,也叫过堂;一种是客饭,平时寺院里来了重要的客人,出于礼貌和尊重,就专门做一种比较精致的饭菜来招待客人。
初出家的人,接受了不贪心、惜福、知足的理念和教育,就会觉得做饭越简单越好,能吃饱肚子就行了,不必搞得太好吃、太精致。
师父就告诉大家,要重视接待,斋饭做得好一点儿,这个是“礼”,本质上不是为了让对方享受口腹之乐,而是为了表达对客人的尊重。试想想,谁会那么无聊,大老远跑来就是为吃这一顿斋饭?但是我们做得好一点儿,客人会感觉到热情、善心,这样就结了一个善缘,众生欢喜佛欢喜嘛。
有了这个观念后,我们接待客人的工作就做得越来越认真和欢喜,因为这是积聚资粮和广度众生的好机会。
我们也会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观察师父如何行持,如何不拘泥、不教条、拿捏有度的行为。因为之前,我们接受的教育是吃饭时要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眼观鼻,鼻观心,威仪具足。
但是师父在我们面前就会和客人谈笑风生。客人谈什么,师父也谈什么;客人怎么吃,师父也怎么吃。
弟子们渐渐明白,这是为了让客人感到轻松,没有压力。
有一次,一位小和尚随侍老和尚外出,别人请客,服务生问是否需要饮料,小和尚张口就说不需要。而老和尚则是先问问同桌的人需要什么,对方说需要茶水,老和尚便对服务生说:“我也要茶水。”
正好可以同沏一壶。
小和尚就意识到,如果当时老和尚说“我不要”的话,同桌的客人就不好意思要了;而老和尚和同桌要同样的饮料,一来为服务员省去一些麻烦,二来也让同桌感到亲切。
这就让小和尚体会到,细微处见真功夫,为人处世皆有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