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当思“念境”,勤修行

当思“念境”,勤修行

在学习念死无常的过程中,宗大师在为我们开示第四点“修念死之法”中第一个内容是“思惟定死”。通过学习理解《道次第略论》的原文及导师的开示,我体会很深,现在就第3点“生前无暇修法而死必决定”来分享。

导师开示说:如果我们活着的时候不修法,但死是一定的,时间过去就来不及了。我理解是:一、一生本已是短暂的,其中用于修行的时间更少,而我是要死的,往昔恶业未消,今世善业未成,我这样死了,就是三恶道,所以,我要修行。二、即使此生有丁点的圆满,也是一场梦,“此夜开花会,亦当成念境”。所以,要放下对今世的贪著,好好修行。

我是要死的,死亡随时会来,而我做了什么样的准备?导师讲到你死亡必然无可避免的时候,说死亡是一个心理的历程,也是我们一个心灵的考验,那么,我为了通过这个考验,我做了什么准备?我用了多少时间去准备?第一遍学《道次第》时,学习中士道时,知道了识投胎是要根据自己的恶业和善业来推动。我当时一个困惑时,如果是菩萨在那个关键时候,如何脱离六道轮回。因为,我是不想轮回的。那个问题当时没有得到解答,我也就放下了。因为看到自己凡夫心的状态,所以,也没有奢望、设定我何时可以脱离轮回,但是,坐脱立亡是我的愿望。这段时间,我通过念死,再来看自己的心行,发现自己的好高骛远——根本烦恼尚在,如何出离!

我现在在忙些什么呢?生命停留在什么样的层面呢?看上去是每天生活是有一个排序的:一部分时间修学,一部分时间做各类的义工,一部分时间适当休息,一部分用于基本的工作来完成解决生计与人天责任的问题,一部分是用来做、吃三餐。粗算下,好像白天大部分时间还是用于修学、做义工,那是不是说,在我在做义工行、在修学的过程当中,我都在修行?或者在工作岗位履行职责的时候,也是在未修中间用心吗?还真不是这样。先说在做义工行的时候,自己的心并没有在善所缘上时时都生起善心。某些对境中,我会刹那掉到遍计所执中,产生根本烦恼贪、嗔、慢,随烦恼:忿、恼、嫉、悭、无惭、懈怠、昏沉,日常生活中,我会有随烦恼:散乱、,有的时候会有懈怠,我就连,嗯,最起码也因为相对来说时间短。我一天自修一遍当期法义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还有时间,再看第二遍的概率就极少。我想着说,哎呀,差不多就行了。然后去看一下导师其它的书吧,我还要通过这些内容接引大众。在观听视频的过程中,有的时候,即使按略示修法,我也会散乱、昏沉。我觉得差不多,其实,就会在死亡时守护正念差太多。

因为有两个假期,法戎也很支持,所以,我把每天的义工行都排得很实在,不是带班、跟班,就是参加一些项目、会议、培训。偶尔有空档,如果同修打电话相约,我也会做义工,现在网络反正也发达——又把空档填上。因为,我觉得自己在利他、自己在行菩提心。然而,时间一长,色身吃不消还在其次,重点是长养了贪心、我执。还不要说,在工作岗位上我一般不主动去承担事情,这也是造作不善业,至少,单位上的人看到我的工作态度,不一定会对智慧文化生起向往之心。对家人又掉到自己对他们的设定当中,时常陷入对孩子的健康、教育有焦虑,未来还没有发生,我就被妄念中的未来打的胃疼;时常接纳不了母亲的咆哮,或是烦躁,或是惊恐。日子这样一天天过,没有什么意义!这样活着,还挂着修行的名义,其实与行尸走肉区别不大。因为自己的心的不清净,不断地造作恶业,滋生恶念,这确实是非常非常可惜的!

我活在自己念境中,希望自己的时间福报够,可以承担很多义工;希望儿子更健康些、学习主动些,希望母亲温柔一点……自己贪著着无明系统的设定的念境,这是一定会烦恼的。就算美梦成真,又怎样呢?也不过是临死前的一种种意境,一场场梦境。面对心造出来的境像,我需要训练觉知,看到自己的心、调整自己的心。这才是修行。这个体会,在学习《百法》时有感受,现在,更加强烈。心种种故色种种。

导师的《让做事成为修行》,今天我又请出来,学习了一遍。做义工行,最终要去实现三轮体空的,不执著谁做、为谁做、做的什么内容。我下一步,是调整自己的义工行,不要做得太频繁,重点是我用什么发心去做,过程中是否用心。除了保证修学、做义工,我需要调整出时间多陪伴家人。我不能等到母亲离开人世时,我又来后悔“亲不在”,就像当初父亲离开我的时候,我懊悔一样。母亲的咆哮至少有一个原因是缺少了我的陪伴,没有得到她想要的关爱。很惭愧,我没进三级修学前,忙兴趣爱好、忙争名夺利,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参加三级修学后,忙修学、忙做义工,还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我的世界中从没有过母亲的重要位置。我也需要陪伴孩子成长,成为他成长之路上智慧的助缘,引导他成良好的性格、生活习惯。愿他可以得闻正法,进入三级修学。

因为看清了生命的现状,因为看清了妄心层面一切都是“念境”,因为不想六道轮回,所以,更需要勤修行,而修行,是四六时中勤于保持正念。每个当下都可以是修行,我每个当下用什么样的心,决定了我下一个当下可能有什么样的心。心是等流相续的。如何面对死亡时的考验,就在我如何面对每个当下的心念。我现在想到的,就是这些。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当思“念境”,勤修行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