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接触佛法的机会并不多,年青一代中,很多人都将生活重心放在了感情、事业上,有些人甚至将组建温馨的家庭当成人生的根本目的。这种人生观实在是不经观察的一种迷妄。
现量所见,许多人成家后就变成了家庭的奴仆,哪里谈得上实现人生的崇高理想。照顾父母、操心孩子的成长,大量的琐碎家事占去他们的时间与精力。
我接触过的许多已成家的知识分子,都曾向我诉说、抱怨生活对他们的重压,其实这种不堪承受之重依然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结果。
面对压力,许多人选择单身,但这只是一种消极逃避。还有一些人知道了人生无常的本质后,前往寂静之地,去过清净的出家生活。
这样的选择,并不容易被世人所理解。但在兰州大学读博士的圆博,却从中感受到了重生的喜悦。
我自幼就生长在小康之家,衣食无忧的我对生活的唯一打算便是读书。而只要有机会、能力读书,父母也会倾其所有、全力支持。在这种少不更事的心态下长大,我养成了非常自私的自我意识:对父母的辛劳从不感恩,反而认为世界就应该围着自己转,我的中心地位是理所当然的。
这种心境日久成习,年轻的我逐渐丧失了对周遭人与事的耐心,不合自己的心意,就抱怨不断。我也曾因自我计划的暂时受挫,对人生意义和目的产生过疑问,也曾想寻求人的不同遭遇、境况背后的原因。不过所有的这些沉思,在对现实学位、爱情不断升级的追逐下,终于不再生起。我越来越相信,生命本该随心所欲,事事都应该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我梦想着能和社会中的大多数人一样,建立属于自己的事业和家庭,这些才是自我价值的全部。
直至多年前,我虽满心欢喜地在异国考取了硕士学位,但很多自我计划开始变得越来越不顺遂,生命跌入前所未有的低谷,此时,那些对生命的疑惑才又重新浮起。
正是因为我的强烈执著,在个人欲望与现实困境的冲突日益突显时,我对此毫无心理准备,也没有人能适时地告诉我,生活为什么不能像自我设计的那样圆满,反而充满如此多的无奈与变数?为什么生命必须经受意料不到的考验和不幸?
为了得到答案,我多次走访过基督教会,试图在现世知识与人伦价值体系之外,从宗教的角度给心灵找到一份慰藉。尽管也从中得到过片刻的安详与宁静,却仍然无法让躁动不安的灵魂彻底平静。
我这才意识到,其实自己根本没有把握住自我的实质,也根本没能掌握生命的终极答案。对人生的实际意义而言,我只是一个不明所以的过客。
彷徨之际,几经寻觅,最后在一个朋友家的聚会中,我遇见了一位改变我命运的善知识。现在回忆他当时说的话,内容大都是关于佛教的基本概念,诸如因果业报之类,但平实的道理却蓦地解开了我对生命的重重疑问。
印象最深的是,他反复强调个人在修身养性之余,应始终不忘为人服务的重要,以此广积福德,并培养“无我”的慈悲情怀。他告诉我,当把“小我”融入全体,人一定会体味到一体与无限交融无尽的旷达胸怀,一定会深味佛陀宣示过的“一体同怀”的博大境界。当个体与全法界熔冶为一炉,从中锻铸而出的一定会是人性最纯最真的结晶;当“我”与虚空相游舞,“我”的痛苦与执著又能在虚空的哪个角落立足?
从那一刻起,我开始反省自己的过去,当意识到因为无明而做下那么多无知之事时,我头一次有了对自我的严厉谴责与深深忏悔。我深刻感受到,生命应该而且只能是在永无止境的自我改造与无怨无悔的利他行为中,才能趋向圆满与无憾。
我的生命就这样得到了再生,从此也开启了学佛修行的生涯。
一步一步,从最初的涉猎佛教书籍、亲近寺院道场、加入义工团体,到后来的于寺院任职,及至最终出家,伫步回首之时,我并未发现自己有任何的盲目与冲动。倒是入佛愈深,便愈发遗憾自己听闻佛法太迟,以致把那么多的大好时光都浪费在了无谓的自我算计与营求上。佛法深广如大海,仅取一瓢饮,就已让人感慨无尽并受用无穷。
从对佛法的懵懂不解到如今对它稍有体会,我的人生逐渐变得充实而有意义:在感谢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众生所提供给我的帮助的同时,我惭愧自己无以回报,在这种情感的支配下,我学着去尊重他人、爱护每一个与自己无二无别的生命;在认知因缘果报的真实不虚时,我感受到人与人、人与环境无尽复无尽的层层关系与因果之网,从而学习去尊重每一处、每一时都在发挥作用的因果法则;在沉浸于“阿弥陀佛”的佛号中时,我感念到了佛菩萨的慈心悲愿,从而祈盼自己的道业能精进而永不退转……
学佛并且出家后,我的生活一点也没被局限,反而更加宽广起来。因为外在的执著被慢慢放下,烦恼在不断地自我观照中日趋减少。也许表面看,生活不像过去那样五光十色,但心灵的世界却越发丰盈、灿烂。
以后的生活当然还会充满许多考验,但幸运的是,我已有了佛法相伴。我相信自己不会再怨天尤人,遇到挫折时也不会惶惑无助,因为佛法的“无我”理念使我一天天坚强。丢掉脆弱不堪的“我执”,我又将何惧何畏?
学佛并不在于对神通感应的追求,而在于对自我的深刻剖析以及随之而来的心境提升和智慧增长。学佛的好处无法言尽,不过有一点却始终令我感怀:靠着佛法,我毫无疑问已站在了迈向解脱的起跑线上……
把短暂的一生用于出家求道,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种选择。就算有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出不了家,仅在内心发愿出家的功德也不可思议。
《月灯经》云:只要向出家、前往寂静地修行这个方向走上七步,功德都无法衡量。所以,切莫对别人出家的行为轻易毁谤。别以为走投无路才会出家,出家恰恰是获取新生的崇高举动。
对此,每个人都要有一种宽容的智慧。
一幕幕的际遇,就像扬起漫天沙尘的风暴,
让我们亲眼照见生命里沉淀的杂质。
佛法却教我们像贝壳含容细沙那般,
从中孕化出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