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增长的“我执”
导师一直告诫我,佛法修行要落实到心行上,但为何还是会用不起来或所用有限,归根溯源还是佛法的正见没有真正转化为我的观念。如果所学教理不能替换原本我固有的观念,就会像是在乞丐身上套了一件皇帝的外衣;亦或者像是在老旧的258电脑中安装魔兽世界,完全无法打开或运行。那么佛法对我而言仅仅就只是一种哲学的知识,一种生活的点缀,一种玄妙的谈资,或许也会给我的现实人生带来一些改变,但与真正佛法所要带给我的殊胜利益而言差距甚远。事实上,佛法真正所要做的是直接更换电脑主机,而不是加装软件应用程序。
那在修学的过程中,我又是如何处境呢?是不是做到了“随师喜当作,不喜者悉止”回顾一年半的修行经历,从事项上而言,定课、自修、共修、义工行、财供养等都可谓完美的做到了,可谓是“标准的三好学生”,应该依止法修得还不错。
事实上,通过同修班的修学的深入,才慢慢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到了修行的“舒适区”。却不曾注意过往行为背后的心态,正因为行为上都尽可能做到了。反而背表像欺骗了,修的都是一种自我的感觉,一种“高尚的我执”。
在班级共修中,在义工行中、在培训与交流中,不自觉的就会去寻找内心这种所缘境,比如背诵《道次第》的殊胜利益、比如写分享稿的十大利益、比如义工成长的殊胜利益,再比如分享交流引导的技巧等等,在获取这些营养的过程中,其实内心滋养的却是强大的凡夫心,内心有一种声音叫做“我也可以的”,其实是一种更为内在的攀比的心理,一种源自于缺乏自信而需要以此来张扬“自我”的表现方式,在行为上就是刻意训练调整,在思想上就是主动寻找支撑行为所需要的佛法正见。所以修学其本身并不是通过闻思经教调整观念来改变外在行为,而是更为直接的在实践中去结合理论与反思自审。
除了内心的这种不良情绪作为内动力,以往的工作经历与个人经验,也同样推动着我。因为专业知识的匮乏,所以在工作中的提升势必只能依托大量的实践,由实践来获取的经验再回过头结合理论去消化吸收。这样的一种串习也带到了修学佛法中,所以在交流分享中,就无法完整准确透彻的表达每一期法义所要告诉我的内容,只有自身实践的体会,这就容易陷入一种局限与片面,导致无法让他人接受。
虽然进入同修班后,我慢慢发现了这样的问题,但我解决问题的方式还是在自我的感觉中,那就是调整分享技巧,让其逐渐更符合八步骤。在这种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不小的过患,需要极大的心力来进行调整与安住,使之成为我自身的习惯,真的是活脱脱的愣头青,自己挖坑自己跳。也让我越发体会到修学佛法依止善知识的重要性,尤其是思想上的依止,那是一切的根本,而行为上的举动其实都只是一种态度,是为如教修行服务的。我就是在这样的心理过程中不断辗转向上。
希望通过我的分享,能让更多人可以避免走弯路,绕远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