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佛法:选择善知识如求医

为何谈及佛法修行,就必须要选择善知识?但为何又说,自依止,法依止呢?可以通过两个层面来阐述。

首先,是善知识对依止法的重要,一方面,对善知识的重视,能引发我对法的恭敬;另一方面,忆念善知识的过程中,能引导自身生命内在的高尚品质,激发自身正向心行。

在现实生活中,对婚姻家庭的渴求程度,因为不同的定位与标准,才会去思考与追求于之匹配的配偶,对此就会有不同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比如喜欢无拘无束两人世界的;比如为了传宗接代,延续家族血脉的;对于不同性取向的人群,同样也会有不同的理解等等。

在工作中也同样如此,对工作的不同理解,对收入以及岗位的重视程度,也会影响我对工作的关注度及积极性。比如只是为了缴社保,那就是混日子,到哪里都一样;比如因生活所迫,而必定疲于奔命,委屈求全;再有为了创业走上人生巅峰,而努力钻研,提升能力,积累人脉等等。

就像我父亲那样,随着年龄逐渐增长,内心对于健康的渴求就变得格外明显,最近走路大腿骨总是痛,一会儿看西医,一会儿用偏方,前不久又尝试中医理疗。而以前的父亲总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而现在是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深怕自己的儿女嫌弃他,这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当一个人对某种“人、事、物”内心开始逐渐加深关注,对此所产生的相应心理也会增长,进一步就会通过言行举止表达出来。

通过这样的思考,也让我开始慢慢认识到,为何选择善知识的重要。事实上,这也是没有离开凡夫心原本的运作规律。

一句古话来说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很好说明了,人与人之间是会相互影响的,在人际关系的交往中,因为每个人内心都是追求能给自身带来利益好处的东西,而我为了获得利益,就会去努力调整与改变。但世俗中追求的利益,又都是掺杂着贪嗔痴,并非清净无染的,是有所得的。所以跟着自身的感觉走,就会产生种种痛苦与烦恼。而善知识的感觉是通过佛法训练的,喜与不喜则是代表着如法与不如法,从而能够帮助我更好的认识自己,如教修行。

随着修行深入,越来越觉得为何导师要说,修行要从相入手了。就像一个模具,自己因为形状怪异,要符合模具的样子,就需要各种调整与切除,就算好不容易挤进去,还是有些地方有空缺,有些地方顶着不自在。所以,有好的模具还不行,还要自身努力,自身努力还不够,还需要透过模具逐渐完善,最后模具就和自身不二无别了。

就和背诵八步骤差不多,看起来与修行无关,特别着相。自己其实会用就行,但如果真的会用,就一定会背,如果背不出,那所运用的标准又是从哪里来呢。

所以,在学佛的过程中,一是僧格的养成离不开善知识;二是正确观念的获得离不开善知识;三是止观禅修的用心方法更需要善知识的引导。前者更多的是基于心理层面的调整与提升,帮助我生起求法增善之心。后者则偏于技巧与能力的掌握及运用,重点还在于自身观念、心态、生命品质的改变。而这一切又都离不开善知识的引导,同时又需要通过自身的实践来落实到心行,所以两者之间并不矛盾,而是势为因果的关系。

通过不断深入学习与思考,我认识到佛法的博大精深,学佛是改造生命的巨大工程,不能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就像做脑部手术,需要尽可能寻求一位脑部手术领域的专家,毕竟对现世来说,生命只有一次。实际上,学佛是尽未来际的解决生命内在的无明重病,更需要寻找一位堪能引导弟子修行的具德善知识,只有如此我才能稳妥,快速的走上菩提道,否则就会容易偏执一端,或是陷入盲修瞎炼,乃至误入歧途。

所以今生有幸得遇导师,加入三级修学以来,自身的生命状态真切的得到了提升与改善,这都得益于导师施设的三级修学和服务大众两套模式,其中自身的努力也至关重要,只有做到弟子所应具备的素养,我才能更好的得受法乳。而三级修学就是在培养我成为具相弟子,进而顺利的走向觉醒的生命之旅,我需要通过不断思惟来生起珍惜心与感恩心,并安住于此。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佛法:选择善知识如求医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