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学佛:过分贪婪必会受到惩罚

如果我们破除一切执着尘劳,丢掉身外乱性的贪婪和物欲,找回自己,这样就能获得身心的自然安宁,惬意、舒服、安逸、幸福的生活也随之而来。

——燃灯法师

【释义】如果我们能够看开一切执着尘劳,放下使我们乱性的贪婪和欲望,找回自己,我们就能获得身心的自然安宁,从而过着惬意、舒服、安逸、幸福的生活。

有一个《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渔夫捉了一条金鱼,金鱼央求渔夫放了它,并许诺日后报答他,渔夫是个很善良的人,他答应了金鱼的要求。金鱼主动跟渔夫约定了一种联络方法:渔夫有事时,就在河岸上呼喊三声,金鱼就露出水面,给他帮助。渔夫回家把这件事告诉妻子,渔夫的妻子又懒又贪婪,她叫渔夫向金鱼要钱,金鱼给了他们钱,她又要渔夫向金鱼要房子,金鱼送给了他们一栋漂亮的房子,最后,渔夫的妻子居然想当女皇,要金鱼做仆人,金鱼一怒之下,把什么都收回去了,渔夫的妻子又回到贫穷的生活中。

世界上当然没有这样法力无边的金鱼,但这个童话却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不可以过分贪婪,否则就会受到生活的惩罚。

自古以来,贪婪过度就是在为自己掘坟墓。清朝大贪官和珅做官20年,每年贪污受贿高达4000万两白银,总资产达到8亿两白银之多,相当于国库收入的10倍,简直可以称做“富可敌十国”。但是在50岁的时候被嘉庆皇帝宣布20大罪状,在牢中赐死,家产也全部抄没。古今中外,有多少贪官污吏,即使富可敌国,仍要想尽一切办法积累财富。但他们最终都难逃法网,落了个身败名裂的结果,甚至走上了断头台。

贪婪是一种饥渴的心态,它的本质是不安。现代人太强调比较,看重占有和囤积,以致许多人在心理生活上一直处于匮乏的状态。贪婪并不一定是贪图名利财富,有时也表现在对事务过分追求完美上,有时还表现在渴求别人的重视与赞美上。贪婪的人,他们紧紧地握着双手,不舍得放下他追逐得来的东西。正因如此,他们显得非常吝啬,生活上也就变得拘泥,缺乏创意。

人因为贪婪常常会犯傻,什么愚蠢的事都干得出来。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持自己的主见和保持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要被假象所迷惑。贪婪是一种顽疾,人们极易成为它的俘虏,变得越来越贪婪。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当得到不少时,仍指望得到更多,一个贪婪、永不知足的人等于在愚弄自己。

【感悟】

我们往往感觉不到幸福,是因为我们想要得到的东西太多,太多的野心蒙蔽了我们的心。人生之害,莫过于贪。一个贪婪的人往往欲壑难填,带来许多祸害。过分的贪婪,也必将受到生活的惩罚。

【佛家典籍】

《杂阿含经》

《杂阿含经》是四部阿含之一,它被认为是最接近早期佛经原貌的佛陀言论集,其语言简约,意义深邃,基本完整地体现了佛陀思想的原貌。全经内容包括:四圣谛、十二因缘、蕴、处、界、八正道、三十七道品、涅槃、慈悲喜舍、自利利他等,是以后佛教各乘各宗建立其理论体系的最原始依据。此经也是研究佛教历史、哲学和古印度哲学、文化史以及中国佛教、哲学、禅宗等学科的必研经典,而对它的解读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对整个佛教历史、哲学乃至其他相关文化现象的把握。

《杂阿含经》五十卷,南朝刘宋元嘉二十年(443)求那跋陀罗译,系佛陀在世时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子、天女等开示四圣谛、八圣道、十二因缘的教授、教诫,为修禅者必习的法门。

佛陀涅槃后的三个月,大迦叶率领五百阿罗汉在耆阐崛出的毕钵罗窟举行结集,将佛陀近五十年所传播的教法重新梳理一遍,由大迦叶发问,阿难口诵佛陀一生的教法,其中便有《杂阿含经》。此后,《杂阿含经》在印度各派中代代传承。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学佛:过分贪婪必会受到惩罚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