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为什么感到很累呢?就是因为总被外在的事相所迷惑,总期望渴求得到的越多越好,以至于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连步子都迈不开。
——净慧
【释义】人活着为什么会感到很累呢?就是因为人们总是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总是想要得到的更多,以至于自己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最后连步子也迈不动了。
佛下山游说佛法,在一家店铺里看到一尊释迦牟尼像,青铜所铸,形体逼真,神态安然,佛大悦。若能带回寺里,开启其佛光,记世供奉,真乃一件幸事,可店铺老板要价5000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见佛如此钟爱它,更加咬定原价不放。
佛回到寺里对众僧谈起此事,众僧很着急,问佛打算以多少钱买下它。佛说:“500元足矣。”众僧唏嘘不止:“那怎么可能?”佛说:“天理犹存,当有办法,万丈红尘,芸芸众生,欲壑难填,得不偿失啊,我佛慈悲,普度众生,当让他仅仅赚到这500元!”
“怎样普度他呢?”众僧不解地问。
“让他忏悔。”佛笑答。众僧更不解了。佛说:“只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第一个弟子下山去店铺里和老板砍价,弟子咬定4500元,未果回山。
第二天,第二个弟子下山去和老板砍价,咬定4000元不放,亦未果回山。
就这样,直到最后一个弟子在第九天下山时所给的价已经低到了200元。眼见着买主一个比一个价给得低,老板很是着急,每一天他都后悔不如以前一天的价格卖给前一个人了,他深深地怨责自己太贪。到第十天时,他在心里说,今天若再有人来,无论给多少钱我也要立即出手。
第十天,佛亲自下山,说要出500元买下它,老板高兴得不得了。竟然反弹到了500元!当即出手,高兴之余另赠佛龛台一具。佛得到了那尊铜像,谢绝了龛台,单掌作揖笑曰:“欲望无边,凡事有度,一切适可而止啊!善哉,善哉……”
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而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水的沸点是摄氏一百度,水的凝点是摄氏零度,从摄氏零度到摄氏一百度是水的温度范围,过了这个度,水要么变成水蒸气,要么变成冰。
人也是如此,也生活在“度”中。人最大的追求是自由,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自由,他还有幸福和快乐可谈吗?还可能有所作为吗?但是,自由是度中的自由,过度的自由就会失去自由。就如一根弹簧在弹性限度以内,怎么拉都行,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弹簧就无法复原了。
当今诸多的过度实际上只有一个“过度”,那就是人们过度聚焦在对财富的追逐上。“过度”最终不是体现在财富的绝对价值上,而是体现在人们的心态上。有的人说:“我左手拿诺基亚,右手拿摩托罗拉;我移动联通小灵通,一天换一个电话号码;我坐完奔驰开宝马,没事洗桑拿吃龙虾。”有的人说:“我买油条买两根,吃一根,耍一根;我买豆浆买两碗,喝一碗,倒一碗。”这些话是一段时期流行的手机短信,但折射出了人们对物欲的过度奢望。过度是一种病态,严重的会变为顽疾,会害了自己,因此千万不可过度。
【感悟】
对于人生智慧,可以道出千万条,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凡事皆有度”。尤其是在欲望的面前,“度”的这一边可能是一片灿烂,而“度”的那一边却可能是乌云密布。而怎样把握好度,全在心念的善恶。
【佛门名家】
洪遵
洪遵(530—608年),相州人,俗姓时。他8岁到少林寺出家,跟从师父资云。后被北齐朝廷封为断事沙门,负责处理僧人违反佛教戒律之事。隋时,文帝也封洪遵为官,但他仍住在少林寺内。隋文帝开皇七年(587),洪遵被举召赴京,与印度僧人一起译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