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如人设美膳,自饿而不食,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华严经·菩萨问明品》
【释义】比如有人被大水所冲,因害怕淹溺,所以不饮水而渴死,于佛法不亲自修行,就算懂得再多也是如此。又比如有人安排美食,自己饿着肚子却不吃,于佛法不亲自修行,就算懂得再多也是如此。
有两个人到赵州柏林禅寺参访一代名僧从谂禅师。
从谂禅师问其中一人:“曾经到过这里吗?”
对方答:“曾到过。”
从谂禅师说:“吃茶去!”又问另一个人:“曾经到过这里吗?”
对方答:“不曾到过。”
从谂禅师又说:“吃茶去!”
这时,寺院的院主感到非常奇怪,问从谂禅师:“为什么曾到不曾到都吃茶去?”
从谂禅师不答却叫道:“院主!”
院主答到:“有!”
从谂禅师仍然说:“吃茶去!”
面对这同一句“吃茶去!”那两个客人和院主也许甚为扫兴。因为他们的目的都是想在从谂禅师这里得到一种觉悟的法门。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得到的竟是如此平白的一句话:“吃茶去!”不过,妙处正在于此。它彻底杜绝了三人向外驰求的念头和心路。实际上,从谂禅师已经告诉三人,法门只能从你自身存在的实践中悟得,任何人都不可能为你指出一个现成的法门。
这个故事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哲学道理,很多事情不是一个知性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一个执行问题。对禅的体验也如此,就像要知道茶的味道一样,你必须亲自去品味,然后才知道龙井香、瓜片冽、雨花爽、惠明酽、滇红之浓醇。
中国古代诗人陆游有这么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的意思是强调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比较浅薄,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因此,我们要通过社会实践去检验已学的知识,要通过社会实践把书本知识化为己有,为己所用,还要通过社会实践去巩固、深化已学的知识。
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墨子是最讲究实际行动的。他和他的弟子,都在实践中推行墨家的施政思想。自古以来,有许多思想家、学问家在知与行的问题上做了有益的探索。李时珍走遍了南方许多省,收集民间药方,逐一加以验证,写成了不朽的药学名著《本草纲目》。这也说明仅仅靠书本知识而缺乏实践的人,是很难成为大学问家的。
【感悟】
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实践,可以使“知”深;不行,终究只是“知”浅,甚而还不如未知。只有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只有去实践了,才有可能成功;不实践,则永远只是畅想。
【佛禅小故事】
好好活着
大热天,禅院里的花被晒枯萎了。
“天哪,快浇点水吧!”小和尚喊着,接着去提了桶水来。
“别急!”老和尚说,“现在太阳大,一冷一热,非死不可,等晚一点再浇。”
傍晚,那盆花已经成了“霉干菜”的样子。
“不早浇……”小和尚咕咕哝哝地说,“一定已经死透了,怎么浇也活不了了。”
“稍等,”老和尚提了桶水浇下去,没多久,已经垂下去的花,居然全站了起来,而且生意盎然。
“天哪!”小和尚喊,“它们可真厉害,憋在那儿,撑着不死。”
“胡说!”老和尚纠正,“不是撑着不死,是好好活着。”
“这有什么不同呢?”小和尚低着头。
“当然不同。”老和尚拍拍小和尚,“我问你,我今年八十多了,我是撑着不死,还是好好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