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先要丰富自己内心的体验

以耳听受而得者,不如以目看读而得者之广也;以目看读而得者,不如以心悟明而得者之极其广也。以心为君,以目为臣,以耳为佐使,可也。用目当心,斯下矣;用耳当目,又下之下矣。

——《竹窗随笔》

【释义】凭耳朵听闻而得到的知识,不如用眼睛看读所得到的知识广泛;用眼睛看读而得到的知识,不如用心领受、明悟事理而得到的知识更加广博。学习必须以用心领悟为主,以目读为次,以耳听为辅助。如果用眼睛看读代替用心领悟,这已经很浅陋了;如果再用耳朵听闻代替眼睛看读,那么就更加浅陋了。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陈国权提出了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法。

体验法认为,人的知识不可能凭空产生,从源头上都来自于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人通过与自然和社会的直接互动而获得大量的信息、知识和灵感。

譬如,人从鸟类飞翔中得到启发,发明了各种飞行器;人从蚂蚁和大雁的行为方式中得到启发,更能深刻体会团队工作的要领;人从雪花的分形结构中得到智慧,提出建立分形的企业组织结构……人只有用心去融入、观察、聆听、感受和领悟自然,才能悟出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人离自然越近,就越能获得知识。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现代科技和管理已经非常先进,但我们为什么依然还发现古人很多经典著作都非常有价值,现代人的思想和理论很难超越它们?陈国权认为,古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比现在要简单得多,没有现代社会这样的物欲横流和浮躁心态,他们能静下心来,用心地感悟自然,从自然中领悟出真道(即自然的本相和法则)。

譬如,《易经》中64卦的所有卦象实际上都来自于人对自然的观察,《道德经》中以柔克刚的思想最先也是人们对“滴水穿石”这种现象的观察。除自然外,人的知识还来自于对社会环境的体验。一个孩子(如中国人的后代)生下来,生活在不同的国家,其体验和领悟的知识是不同的。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工作在不同的组织、部门和岗位,与不同的人交往共事,工作生活上经历不同的事情,得到的体验和知识都将是不同的。

因此,我们要用心观察环境,从各种现象中思考和学习。有人说:“好文章祗此人情物理,名将相无非孝子贤孙。”人对自然和社会接触与体验的越多,就越能体会各种“人情物理”(知识),做出好文章,丰富知识,成就人生和事业。

真正的体验是在实践中完成的,书本对书本、文字对文字的体验是不完善的体验。如果说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的学习和培养离不开必要的体验,那么脱离实践的空谈科学精神和科学情感更是缘木求鱼。有人说,如果说科学是一把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那么科学精神正是使用这把钥匙的说明书。说明书看不懂,怕是很难用好这把钥匙的。

【感悟】

国际教育界流传着一句话:“你听了,但是你忘了;你看了,把它记住了;你做了,你理解了。”体验能够使知识和你的心灵发生碰撞而擦出火花,能够使知识自然地被你接纳而融入你个体的精神世界。体验,是知识与心灵的对话。一个人只有尽可能地丰富多方位的体验,才能丰富知识和智慧。

【佛门名家】

慧皎

慧皎(497—554年),南朝梁时僧人、佛教史学家,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出家后博通内外学,对佛教经律深有研究。住会稽嘉禅寺,春夏讲经弘法,秋冬专心著述。又曾住会稽宏普寺,有丰富的藏书。梁大同六年(540)至太清元年(547)湘东王萧绎任江州刺史时,曾向他征求资料。承圣二年(553)为避兵乱,迁居湓城(今江西九江),仍不废讲说。所著《涅槃经义疏》10卷和《梵网经疏》3卷,均早佚。现仅存《高僧传》14卷。他自称立传以德行高超为标准,依据史籍、地志、僧传凡数十家,内容精审,义例明确,条理清晰,文采斐然。所创传记体例对后世的僧传,有深远影响。

虚心的人十有九成,自满的人十有九空

若多少有闻,自大以骄人,是如盲执烛,照彼不自明。

——《法句经·多闻品》

【释义】自己懂了一点东西,就自高自大骄傲于人,这就好像盲人手执灯烛,照亮了别人自己却看不到光明。

苏轼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受父亲苏洵的影响,非常喜欢读书。他天资聪明,记忆力特别强,每看完一篇文章,都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经过几年苦读,年轻的苏轼已是饱学之士,别人看不懂的书,他能看懂;别人不认识的字,他能认识;别人不理解的文章,他能评头论足发一通议论。这样一来,许多人对他佩服三分,有的甚至要拜他为师。

苏轼名噪一时,洋洋自得。启蒙老师见了,很是担忧,特地送给他一张“学无止境”的条幅。可苏轼看后却不以为然,认为启蒙老师是嫉妒自己,就把条幅丢在书房角落里。

一天,苏轼乘着酒兴,挥笔写了一副对联,命家人贴在大门口: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

苏轼以当代才子自居的对联贴出后,有的人见了点头称赞,有的人却连连摇头,启蒙老师气得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安。

不知怎的,这事惊动了仙界。一天,观音大士装扮成一个老太婆,下凡间来找苏轼了。

这天,苏轼正在家里看书,忽听仆人通报,门外有人求见。他出来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婆,便问道:“老人家有什么事?”观音指指门上的对联,问:“先生真已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了?”

苏轼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傲慢地说:“难道我能骗人?”

观音从口袋里摸出一本书,递上前说:“我这里有一本书,请先生帮我识识看,那上面写的是什么?”

苏轼想:这有何难!他接过书,看也不看,就说:“你听着,我念给你听!”可他仔细一看,从头翻到尾,又从尾翻到头,那书上的字竟一个也不认得。

苏轼急得满头大汗,吞吞吐吐地说:“这……这……”这书上的字他从来没见过,怎么能念得出来呢?苏轼满脸通红,只好回答说:“我没有读过这本书。”

“你这本书都没有读过,那为什么要贴这副对联呢?”观音问道。

苏轼听了,羞愧万分,伸手想把门上的对联撕掉。观音忙上前阻止道:“慢!我把这副对联改一下吧。”边说边把对联改成:发愤读遍天下书,立志识尽人间字。

“年轻人,不要再狂妄自大了!学无止境,学无止境啊!”观音谆谆告诫。

苏轼听了,茅塞顿开,他回到书房,立刻找出启蒙老师赠的条幅,把它张贴起来。从此,他谦恭苦读,勤奋学习,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学问家。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有些人往往就是由于骄傲自大而陷入泥坑。古人说得好:“谦受益,满招损。”如果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就会把辛辛苦苦得来的成绩毁于一旦。一时的成功说明不了什么,人生的路很长,也许下一刻你就会被打倒,也许下一刻就遇上了解决不了的难题。所以,不能骄傲自大。骄傲自大,认为自己学问深厚,便会止步不前,长此以往,什么也学不进去了。

著名文学家秦牧有人生两戒:一戒学问上的骄傲自大,二戒物质上的贪得无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裘法祖的座右铭是:“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感悟】

当我们取得一些成就时,切不可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真正具有才能的人,往往不是好张扬的人,过分张扬,容易骄傲自满,止步不前。俗话说:“虚心的人十有九成,自满的人十有九空。”我们只有在取得好成绩时而不骄傲自大,才会更上一层楼。

【佛禅小故事】

东西够用就好

有一天,老和尚给小沙弥一个全新的木鱼,小沙弥很喜欢,就要求师父说:“师父!这木鱼好漂亮,可不可以多给我一个?”

师父说:“你要那么多木鱼做什么?”

小沙弥说:“我觉得它很好看啊。”

师父说:“人的心不容易满足,填饱肚子,还要山珍美味;有了房子,还要高楼大厦;有了千金,还要万金。就算有一大片的土地,你又能吃多少五谷?就算有那么大的房子,到了晚上,你又能睡多大的地方呢?”

“嗯!我懂了!东西够用就好,不能太贪心。”小沙弥说。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先要丰富自己内心的体验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