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报之人
布施,即以慈悲心而施舍福利与人之意。常行布施的人,常处于清净之中;常行布施的人,心常觉醒而温柔;常行布施的人,是世界上最有福报的人。对于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要以感恩的心回报他;对那些曾经轻蔑我们,甚至加害于我们的人,非但不可记仇,还要宽恕他。以慈悲心施舍众生,才能根本地改善自己的人生,创造未来安乐的因缘。
施舍比接受更有福
学会施舍,才能真正得到。
——佛陀
【释义】学会帮助别人,学会为别人付出,你才能真正得到。
有两个人是好朋友,有一天他们碰到了佛陀。佛陀对他们说:“你们俩人都不错,上天特别降福你们,给你们一个特恩,你们俩人必须有一个人过着施舍的人生,另一个过着接受的人生,你们如何选择?”
甲一听心里想:接受的人生太有福了,可以坐享其成,不必耕种就有饭吃,不必劳力便有钱花,于是抢先说:“佛啊!请让我过接受的人生吧!”
乙一看甲抢先一步,也不懊恼。他想施舍的人生即处处帮助别人,是多么有意义啊!因而心甘情愿地说:“我想过施舍的人生。”
佛听了两人的愿望后,当下判定了他们的前途说:“甲,你既然想过接受的人生,你就当乞丐吧,好接受别人的施舍,受别人的帮助。乙,你愿意过施舍的人生,你就成为富翁吧,多行施舍,帮助别人。”佛说完后,就不见了。
“施比受更有福”。施即施舍,受为接受,意思是施舍给别人东西比接受别人的东西更为有福。施舍比接受更有福气,施舍的人虽失去了部分物质或钱财,但他们心灵上都收获了用财物不能换来的快乐与幸福;施舍的人当时失去了属于自己的东西,但往往在日后多得百倍。俗话说得好,“帮人帮不穷”。越是大方帮助别人,慷慨解囊,就越有财富;越是吝啬、小气、不发慈心的,日子过得越紧张,什么时候也过不富。
施舍就像把钱存入银行,接受别人的施舍就像领取存款,享受福报就像把领出来的钱花费掉,所以施舍越多的人,他的福报就越大。其实,常接受别人的施舍就是在消福。所以聪明的人喜欢施舍,而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施舍。当他接受别人的施舍时,他是为了广结善缘,而且会很快地把所接受的财物又转施出去。
关于接受别人的施舍,古代有一副对联:“三心未了水难消,一念不生金易化。”这意思就是说:有了贪心、憎恨心和愚痴心的人,纵使别人只给你一杯白开水,你把白开水喝下去也是很难消化的。假如你心地清净,没有丝毫的妄念,纵使别人给你贵重的金子,你也是很容易消受的。
施舍比接受更有福,所以先圣先贤们都教导我们要努力行善助人。例如,印送经书、修建寺院、造桥铺路、救灾济贫、待人宽厚、矜孤恤寡、敬老尊贤、见寒施衣、见饥施食、见病苦施舍药材、施茶水以解除行人的口渴和烦热、施棺椁以免尸骸暴露、点夜灯以便行路、造船筏以渡人过河等。
有一首《积福歌》写得好:
叹人只知今世财,哪知财是前生福。
我今说与积福人,劝世重财先积福。
有福自有财,无福空劳碌。若有一分财,定有一分福。
德厚福自绵,福厚财自裕。何故奢靡人,乃以积福资,任意恣淫欲?
何故骄纵人,反以积福资,倚势欺穷独?
何故痴迷人,聚有积福资,贪得无厌足?
何故悭吝人,枉有积福资,舍财如割肉?
不肯积福田,愿作儿孙犊。留了难带财,撇了易带福。
临时空手去,徒向阎君哭。吾为世人悲,叮咛还再嘱。
莫为儿孙计,自有儿孙福。不如看破财,及早修些福。
【感悟】
人都想让自己活得更好些,那怎样才是真正地为自己好呢?不顾惜自己,敢于奉献自己,施舍于别人的才是真正地为自己好,越是要保全自己的利益,想让自己得到好处的人必将损伤自己。俗话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就是施舍所得到的福报。因此说“施比受更有福”。
【佛家典籍】
《地藏菩萨本愿经》
地藏菩萨本愿经》,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地藏经》。二卷。本经在教界有佛门孝经的美誉,是佛陀在忉利天为其生母摩耶夫人所宣说的经典。其主要内容是叙说地藏菩萨“因地”的孝行故事,本生的大愿大行──“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及因果轮回,地狱情状等,并强调受持读诵此经可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消灭无量的罪业。
帮助别人的同时,就是在帮助你自己
给人利用也是一种结缘,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星云大师《佛光菜根谭》
【释义】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成全别人,其实就是在结善缘,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就是在帮助你自己。
有一天,一个叫辛格的人和一个同伴穿越喜马拉雅山脉的某个山口,他们看到一个躺在雪地上的人,辛格想停下来帮助那个人,但他的同伴说:“如果我们带上他这个累赘,我们就会送掉自己的命。”然而辛格不忍心丢下那个人,让他冻死在冰天雪地里。辛格跟他的同伴告别后把那个人抱起来,放在自己背上。他使尽全身的力气背着那个人往前走,渐渐地,辛格的体温使这个冻僵的身躯暖和起来,那个人活过来了。过了不久,两个人并肩前进,当他们赶上那个同伴时,却发现他死了—是冻死的。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辛格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给予另外一个人,所以他保存了生命。而他那冷酷无情的同伴只顾自己,最后反而丢了性命。
古人云:“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这句话道出了人生的真谛。你要想“成”,就要先用“功”;你要想摘取树上的果实,就必须先要给树浇水、施肥;你要想在工作上干出成绩,就必须先要付出心血和汗水;你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就必须先去帮助别人;你要想得到别人的爱,就必须先要爱别人。然而有些人却非常地自私,非常地吝啬,他们只想得到,却不想付出。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的事,但是你是否知道,在前进的路途上,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有时恰恰是在为自己铺路。一个能成就大事的人一定是一个胸怀开阔、乐于助人的人。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抱着柴火的人坐在寒冷的夜里,对着一只因缺柴而熄灭的大火炉叫道:“你什么时候给我温暖,我什么时候才会给你添加柴火。”殊不知,你不先给火炉添加柴火,火炉怎么会给你温暖?我们都应该记住:必须为自己需要的东西先付出,然后才能得到回报。如果别人不对你微笑,你就不妨先对别人微笑;如果你想得到金钱,你就应该多多给予别人金钱。人际交往的最高原则是“施大于受”。
林肯为什么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受人尊重的伟人之一?原因就在于他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都去帮助别人,这使得他在任何场合中都能与别人打成一片。他在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亨恩顿先生说:“在林肯先生的住所住满了人的时候,他会把自己的床让给别人。然后,他自己就到店里的柜台上睡,卷一卷布当枕头,似乎谁有困难都会想到向他求助。”
其实帮助别人就是强大自己,帮助别人也就是在帮助自己,别人得到的并非是你自己失去的。当你去热忱帮助别人解决某一个问题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在自我状态下难以萌生的“智能受激状态”,一个具有积极心态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促使自己的身体与精神处于一种“总动员”的状态,使自己的能力有出色的表现。别人求助的问题或事情,有可能是你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所以,你为别人解决了问题,做了事情,也会给自己以启迪,迫使你重新选择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为自己积累了经验。这样,你不仅帮助了别人,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提高。
助人与自助是人类智慧合作的一种方式。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彼此不同的,各有各的资质与技巧,各有各的能力,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你今天在某个问题上帮助了别人,在另一个问题上,你就可能获得别人的帮助。所以,你今天看似在帮助别人,实际上是在自助。
【感悟】
“助人者,天助之;助人者,人助之。”成功不在于你拥有多少金钱,而在于你能够为多少人成就梦想。在前进的路途上,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有时恰恰是在为自己铺路。你不先给火炉添加柴火,火炉怎么会给你温暖?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自己。
【佛门名家】
玛尔巴
玛尔巴(1012—1097年),藏传佛教噶举派塔布噶举支派奠基人,原名却吉洛追,西藏洛扎人。15岁时到牛古垅寺从卓弥·释迦意希学梵语,后欲从卓弥学道果法,因需奉献多金而作罢。不久,变卖家产,先后多次赴印度、尼泊尔,从那饶巴、弥勒巴诸师学密教“喜金刚”法、“密集”、“大印”等密法和经典。返藏后,在卓窝垅定居,授徒译经,兼营农、商业。一生未出家,有译师称号。1077年,米拉日巴从其门下,经过6年8个月的观察,以米拉日巴“根器”可成就,而向他口传全部密法。后米拉日巴又传塔布拉杰。至塔布拉杰时,形成塔布噶举支派。噶举派授徒传法时,注重师徒口耳相传,始自玛尔巴,以后成为此派之传统。玛尔巴按印度密教习惯,穿白色僧裙修法,后来白色僧裙遂成为噶举派世代相传的袈裟式样,故噶举派俗称白教。塔布噶举支派建立以后,被尊为初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