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学习《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明白了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也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极盛之时,可谓“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于乎,佛菩萨圣诞等宗教节日也逐渐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民俗节日。国人有很强的孝道观,而佛教提倡的孝亲则着重于报恩,可以说是更究竟的尽孝方式。
其实很简单,如佛教的五戒,基督教的十诫,是具有永久性和普遍性的。社会虽然在不断发展,人性却没有太大变化。人类对外部世界展开了种种探索,并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但对自身的生命依然无知。古人存在的问题,今天也一样存在。人性中的贪、嗔、痴烦恼,和两千多年前佛陀时代的人们并没有什么不同。如果说有什么不同,我觉得,人性的弱点在今天更为张扬。
现代人的欲望或许比以往任何时代的人更大,也更贪婪。是精神追求,而现代人崇尚的是金钱,是物质享乐。我们知道,哲理代表了智慧,而经济只能代表物质的繁荣。宗教戒律是针对人性弱点建立的,古今中外的犯罪现象,无非是杀盗淫妄,不同的只是犯罪手段有所改变。有了这样的认知,持戒就是自觉行为,绝不会心存侥幸。宗教信条就像一个无形的警察,随时都在我们心中站岗,监督着我们的起心动念和言行举止。
唯物论者则是一世论、断灭论,认为生命既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这种“人死如灯灭”的观点,很容易使人无所畏俱。宗教信仰是维护社会安定的基本力量。在很多人的感觉中,利益他人似乎要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但佛教认为,凡是有利于别人的行为,必然有利于自己。当下就能感受到的。我们做什么,心灵就会有什么改变,做多少,就会改变多少。
末学家乡每年过年,年初一全家人都是吃素,再去寺院拜年。还有每个观音圣诞,一年有三个观音圣诞,每家每户都去寺院吃素。四月初八去寺院浴佛。末学有一个大嫂,家里有观世音,每天都早早起床念经,这些民间习俗与佛教都有关的。有的居士,皈依了后,每个佛菩萨圣诞都去寺院的;还有昄依了,就不杀生了,初一、十五、吃素;还有的,带全家人初一、十五吃素,其他人是发愿吃六斋日的。
生命是习惯的积累,每个人来到世界时,生命起点都不相同,性恪品行也大相径庭。俗话说“三岁看一生”。在一个没有生活历练的孩子身上就存在种种不同表现,或慈悲,或残忍,或愚笨,或聪明,或贪婪,或淡泊......不一而足。
佛法认为,众生与众生是平等的,众生与佛陀也是平等的。如果大家觉得这个人很幸福,而他自己却觉得痛苦,那么他是幸福还是痛苦?如果大家都觉得这个人很富有,而他自己还感觉很贫穷,那么他是富有还是贫穷?人们常常将物质作为幸福的保障,实际上,幸福只是个人的感觉,因为人都是活在自己的心态中。幸福是无法具体量化的。在这样浮躁的环境中,人很容易变得急功近利。
末学以前已为有钱才是幸福的,后来去佛学才知道有法是幸福,现在末学学习三级修学才是最幸福的一个人。自从进班学习,末学计较少了,烦恼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