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一词人们并不陌生,在我以前的理解,道德指人品、德行,是做人的底线,是维护社会安定必不可少的前提,我对道德的了解也仅此而已。
感恩导师的智慧!在本课中从不同视角为我们解读了道德的不同含义。
首先,道德在西方哲学中属伦理学的范畴。简单说,就是探讨行为的合理性,从而造就健康人格,建造和谐社会。
其次,又谈到儒家文化对道德的定义。儒家崇尚的有德君子,就是作为道德标杆的存在,以践行“仁、义、礼、智、信",五常为人生基本,并具备“自省、克己、慎独、宽人”等素养,始终被人们用作对美德的赞扬,对自我的期许。而在“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人生中,也以立德为最高境界。
最后,又谈到佛教所定义的道德是善。道德不是简单的教条,它是以哲学体系和宗教体系为背景来建立的。道德包含两个层面,从性质上看,善具有安隐的意思。佛教所说的善首先在于善心,然后才体现在行为上,因为心是一切行为的根源。当我们生起善的心念时,即使还没有付诸行动,自己的内心当下就是安定的;从功能作用上看,善的行为,不仅对当下有益,还能带来未来的安乐,因为佛教对生命的思考是以三世因果观来衡量。
说到善,有相对和绝对两个层面。惭愧心是从做人的层面来探讨,道德是最为基本的。此外,儒家的思想是成为圣贤,佛教的目标是成就佛果。高度不一样,要想达到这些目标,必须超越相对的善,开发绝对的善,这种绝对的善是没有任何副作用的。
佛法作为人本道德,是一种心性之学。通过对人心人性的研究,以及对人自身的诉求来寻找道德依据。说明人人都有善业的种子。只要自己有正确的认知,遵循并践行道德,愿意去开发生命内在的潜质,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本具的宝藏。
相对于其他宗教和儒家传统文化来说,佛法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佛陀的无我思想和慈悲大爱。佛法无我的思想突破了有我的界限,是超然于一切的真正的慈悲大爱。认为一切众生皆平等,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这是何等的胸怀,何等的智慧!我们遵循道德行为,不仅能够造就良好的心态,高尚的人格,还能成就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利益,更能令自他和乐。
佛教道德乃至一切修行都是建立在心的基础上,通过对心的认识和调整来净化心灵。人心健康了,一切问题也就解决了。当我们接受这种道德教育,就会把帮助他人看作是理所应当,这也是改善自己生命品质的机会,这样的道德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本课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道德的重要性,目的是为了践行道德。佛法是真正的大智慧。作为一个迷惑轮回的凡夫,要想觉醒,必须遵循良好的道德为前提。才能树立正确的三观。以佛法的智慧重新认识自己,回归本性。要想真正走向生命的觉醒,必须向自己的内心探求,从当下做起,从自己做起,生命才会幸福。如果人人都能践行道德,社会才会健康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人间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