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从幸福,自我,生死,命运,人生意义五方面展开。
第一节通过阐述幸福的定义,苦与乐的关系,痛苦产生的根源,以及超越痛苦获得幸福的方法四个方面,来告诉我们幸福在于良好的心态,但究竟的离苦得乐,还是得依止三宝,同时靠自身努力,改善我们的生命品质。
第二节举例说明色身和情绪都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我”,把我们的色身或者情绪当成“我”,其实是一种我执的表现。以此引出我执的定义和“无我”思想,并且说明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第三节先从缘分和天赋两个角度,对生从何来进行分析。生命是源于两套系统,一是来自父母的物质系统,二是来自过去生积累的精神系统。
再阐述我们如何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那就是我们当下的心行,会影响内心状态,最终决定我们的生命形态。所以佛教并不是人们所以为的消极避世,反而是非常注重当下的努力。
第四节阐述了身口意三业会在发生的当下,同时在我们内心种下心灵因果,通过每一次的积累,逐步形成我们的习惯,性格,人格,最后影响我们的命运。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强化正面心理,淡化负面心理,以此改变心行,改变习惯,最终改变命运。但是习惯是日积月累形成的,不是轻易能改变,所以我们在态度上要痛下决心改变,另外,在方法上要树立对命运的正知正见。
第五节先列举一般人活着的各种理由都是基于外在的事物,从而引出活着的意义在于开发我们自身潜在的高尚品质以及本自具足的佛性。
心得:
第一,法义上,关于“无我”,是指否定“我们恒常不变”的这个认识。我们的色身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变化,我们的观念心态会随着思考角度的不同,阅历的丰富而得以发展。接触佛教后,一直能看到各类文章都会提到无我,但是之前觉得对于我们凡夫俗子,要想像佛菩萨一样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还是很难的,可望不可及。学习法义后,我在想换位思考也是一种无我的体现吧。当我们认识到我们的观念并不能代表事情原本的真相,和别人有冲突时,也许就会暂时先放下自己的观点和偏见,来站在对方的立场,设想他们的处境,以及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我想,那一刻,我们就是和对方一体的。
第二,我们遇到事情时,往往习惯去改变别人,改变外在,但是通过本课学习后,大致了解了我们生命的真相,我觉得今后要把握好每个当下自己的心念,靠内在的改变,逐步放下我执,改善生命品质。就像如果我们要改变投影仪投射在墙上的影象,不是去砸碎墙壁,而是改变电脑里的源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