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绪上避免多余的反应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与难以沟通的人相处。
“相处方式”在佛教中是指“用怎样的心和对方相处”。佛教的一大特征就是不断审视和观察自己的内心。当你的心懂得如何与人相处时,生活中便不会再为人际关系所苦恼。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与人相处时的方法和原则:
①避免“判断”对方。
②“忘记”过去。
③将对方当作“新朋友”。
④以“相互理解”为目的。
⑤审视“相处的目标”。
避免“判断”对方
避免判断对方,也就是此前已经提及的“不做出判断”的实践。当负面情绪涌上心头时,我们总是禁不住想要“判断”对方,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这个人真够讨厌的”“他可真自私”“太让人吃惊了”“完全没兴趣”“这样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没完没了”,抑或是“那就干脆绝交(离婚)”。
或许这些判断都有一定的道理,实际上,不论在谁眼中总有那么一两个“愚蠢透顶的人”存在。
但是这样的判断始终是靠不住的,因为判断和我们自身的“慢”是联系在一起的。当我们告诉对方“你错了”,或者在对方面前叹气说“这可有点难办啊”的时候,人们常常希望确认“自己才是正确的”,并想以此来显示自己的优越感。
佛教希望人们注视自己的内心,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要做出“任何不必要的判断”。人类最高境界的幸福就是让心灵远离苦恼,因为再多的幸福感都抵不过小小的苦恼(反应)。因此当我们对沉溺于苦恼之中的他人做出判断,觉得“这个人真靠不住”或者“他这样的性格,将来一定会吃大亏”的时候,其实我们自身也正在被负面情绪所笼罩。
没能指出他人的问题,我们有时候会觉得心里过意不去,或者错失了和对方相互理解的好机会,但是如果我们一味地去判断对方,给对方定罪,得出自以为是的结论,那就会彻底抹杀这些机会。
判断本身包含了大量的负面情绪,越是对自己亲近的人,越要注意减少不必要的判断。
“忘掉”过去,抛却记忆
另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别沉溺于过往,要学会忘掉过去。人们往往容易执着于曾经发生过的事,在和他人交往的时候也会通过曾经发生的事来做判断。假如对方又做了同样的事,我们就会在心中点燃怒火:“怎么又出同样的问题了!”
那个人把我骂了一顿,那个人把我彻底否定了,那个人战胜了我,那个人夺走了我最宝贵的东西……当我们沉溺于过往——对记忆做出了反应,所以难以平息怒火——时,怨恨将如影随形。
——选自《法句经·一组诗》
“沉溺于过往”在佛教中是指“对记忆做出了反应”的状态。请务必理解这一点。
例如和他人发生争执的时候,最初愤怒只是针对对方,但当我们离开发生争执的地点时,却难以将刚才的争执从大脑中抹去,仍觉得心烦气躁、焦虑不安。之所以会如此,其原因不在于对方,而在于我们的记忆。
每当我们回想起过去,对记忆做出反应时,就会产生新的怒火。这就是愤怒无法消失的真正原因。这样的愤怒实际上和对方没有关系。
佛教中那些能够真正“避免心灵反应”的人,不论面对怎样的争执,只需要离开争执现场,或者看一眼对方背后的墙壁,就能平息愤怒。这话听起来很夸张,但却是事实,即使当时还有怨气,至少他们在离开争执现场后能够迅速整理好自己的情绪,因为他们心中明了“过去已经过去”。
当我们想起一些不愉快的回忆时,应当观察一下自己对这份回忆做出了怎样的反应。我们需要冷静地理解“过去的事已经变成回忆”这件事,应当极力避免对这份回忆做出反应。
永远的“初次见面”
“记忆始终是记忆。即使回想起往事,也无法改变任何现实。”这是佛教教义中的深奥智慧。
还有一条与人相处时的智慧,那就是将对方当作“初次见面的人”。佛教认为,人与人心都是不断变化的存在,也就是“无常”。
让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请闭上你的双眼,思考一下某件事——可以是正在推进的工作,也可以是对未来的计划——将定时器设置为5分钟,在这期间,不断地思考这件事。当定时器响起时,确认一下自己到底思考了些什么内容。大部分人思考的内容和最初在头脑中设定的“一件事”都会有些许出入。这或许有些让人难以置信,但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平均每天会有7万个想法(念头)涌入大脑,大约每1.2秒就会涌现一个。人们的心,就如同走马灯一般不断变幻,这就是“人心无常”的例证之一。
人心无常,当然人也是无常的。很多人认为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是同一个人,昨天见到的A君和今天见到的A君是同一个人。虽然这位A君长相、姓名、工作、住址都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但是实际上这位A君已经是“另一个人”了。因为他的心发生了变化。
人心发生改变时,很难再说这就是同一个人。当我们永远记住对方“曾经是个怎样怎样的人”“曾经做过怎样怎样的事”时,我们和对方的交往就只是在和彼此的回忆打交道而已。
这样的想法根深蒂固,就如同看不见的规则一般束缚彼此,但实际上对方的内心已经发生了变化,对方现在是“另一个人”了。
哪怕是我们自己的内心,也在随时随地发生变化,所以这一点也适用于他人。人心始终在变化,那么我们的每一次相遇都可以理解为“初次见面”。一旦理解了这一点,不论是多么熟悉的朋友,都可以当成新朋友来相处。
“他以前说过这样的话,做过这样的事”的想法只是自己头脑中的“执念”而已。我们完全可以把每次相会都当作“初次见面”,让一切重新开始。
或许下次和老友重逢的时候,各位读者也可以尝试一下“初次见面”的体验。
相互理解
最后还有一个要点,那就是将“相互理解”作为最终目的。
我们已经知道与人相处时应避免多余反应,但这并非是指对他人无动于衷或者忍气吞声。有些人会不断忍受对方的无理要求,因为“不希望给对方添麻烦”“不希望破坏和对方的关系”“不希望让职场氛围太尴尬”之类的想法,一再忍让。
其实忍让这件事并不是对对方忍让,而是要“抑制自己的怒火”。心中已经涌起了怒火,但是却不断忍让,这只会增加自己的压力,严重的时候还可能导致抑郁症。
这种时候我们需要将心分成两半,一半用于理解对方的话语,一半用于观察自己的反应,以此来避免多余的反应。
另一个重要的前提则是相互理解,加深沟通,让对方理解自己的情绪、想法、思考方式。笔者认为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
告诉对方并让对方理解自己的想法和顾虑,这就是我们和他人相处时的最终目标。如果对方不愿意理解,也不愿意继续沟通,这样的人就没有继续相处的意义了。不论怎样的关系,如果不得不单方面地忍受痛苦,那么这样的关系就是不合理的。
如果希望让对方停止做某事,那就直截了当地告诉对方,这是我们能够做的事。至于对方如何理解,则是对方的事。
相互理解是一件很耗费时间的事,但也不需要着急,要保持“总有一天能够相互理解”的乐观和信任心态。如果能够和对方相互理解,那么内心的情绪就会发生变化,此时两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佛教所思考的人生方向
最后还有一点,希望各位读者能够谨记。佛教中常常需要思考“方向性”——从今往后自己的人生目标是怎样的,自己该如何与他人相处等方向性。
和对方相处这件事属于“方向性”,让对方理解自己的心情也属于“方向性”。“方向性”的禁忌则包括与他人相互折磨,相互怨恨,这样的关系绝对不是人际交往的终极目的。
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会陷入相互折磨的人际关系。在交往过程中并未明确交往的目的,只是过度执着于自己的期待、想法、要求和对过去的回忆,永远认为“自己是正确的,错在对方”。这也是佛陀所说的“执着会带来痛苦”。
或许这一点无法通过语言来彻底理解,但当你不得不面对“相互折磨”的人际关系时,可以这样思考:我和对方并不是为了相互折磨而交往,我们是为了相互理解,为了彼此的幸福而交往。
管理情绪的基本原则——重视快乐
在情绪方面,还有一个重要原则,那就是重视“快乐”。所有人都希望获得幸福,那么究竟什么是幸福呢?佛陀教导我们要关注心灵的状态,所以幸福或不幸福可以理解为快乐或不快乐。
“快乐”是指感到喜悦或欢乐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幸福。
“不快乐”是指内心充满愤怒、恐惧或不安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不幸福。
这并不是佛教独有的理解方式。据说世界上有一种原始生物,当它进食的时候(快乐)和遭遇危险的时候(不快乐),会从身体里放出不同颜色的光。从高等生物的角度来看,快乐和不快乐的时候身体所释放出的荷尔蒙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存在快乐和不快乐的反应。
人类也是一样的。婴儿在开心的时候就会咧开嘴笑,不开心的时候就会放声哭泣,我们的人生也是从快乐与不快乐的反应之中开始的。
另外,佛教中将“快乐”表述为“乐”,“不快乐”表述为“苦”。还有一个词叫作“不苦不乐”,也就是既没有快乐,也没有不快乐的状态。
但是在“不苦不乐”的状态下,大多数人更容易陷入“不快乐的心理反应”。被欲望所驱使的人类,觉得“不苦不乐”的状态非常无聊,无聊就会导致不快乐。无论如何,人的心理状态永远都是“二选一”,我们的人生就在快乐和不快乐之间不停地动摇,这就是我们每天的生活。
如果希望获取幸福,就要更加重视自己“快乐的心理反应”;想要远离不幸,就要尽量避免“不快乐的心理反应”。
追求自己的欲望并非错误
那么,“重视快乐的心理反应”具体是指什么呢?
生物感到快乐的时候,往往是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的时候,所以坦率而主动地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就是通往幸福的捷径。
比如,仔细品尝自己喜爱的美食,保持充足的睡眠,和家人一起愉快地生活,重视兴趣爱好等“五感”上的快乐,也就是主动地激发“美味”“快乐”和“舒服”等心理反应,这些都能让我们感觉幸福。
或许有的读者会想:佛教不是提倡禁欲的生活方式吗?确实,佛教推崇“清心寡欲的修行方式”,为了达到让内心获得安宁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涅槃”——快乐和不快乐的反应都应当回避。佛教中确实存在这样严肃的一面。
但是这样的最高境界只是一种“方向性”,不可能成为世间所有人的共同目标。确定“唯一的目标”,让所有人都朝着目标共同努力的系统被称为“宗教”,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能够摆脱苦恼、获取自身的幸福便足够了,所以我们在此传授的都是原始佛教中比较普世和开放的理念以及修行方式。
管理自己的欲望
如果说“只要能感受到快乐,就应该重视自己的欲望”,那么对于承认欲(希望获取他人认可的欲望),我们也有不错的“管理方式”。
例如“希望在工作中得到好评”“希望得到他人的感激”“希望得到表扬”等想法可以刺激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应该没有什么人会拒绝这样的欲望。因此,假如你也有想要尝试和挑战的事物,那可以大胆主动地去满足自己的欲望。即便动机是“想要赚大钱”“想要成为人上人”或者“想要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之类属于“烦恼”的想法,只要这样的目标能给你带来快乐,那就应该大胆地去追求。
但是在追求的过程中有一个先决条件:“满足欲望便能够带来幸福”这件事仅限于本人感到快乐的时候,相反,假如欲望过度膨胀,变成了“焦虑”“不安”“没有进展”或者“努力之后也得不到认可”之类的不满时,我们就必须放下这样的欲望。佛陀认为,感到“苦”(不快乐)的时候就是该放手的时候。
人的一生永远处于“被欲望驱使,感到不快乐”和“享受快乐”的两种心理状态之中。将欲望转化为自己的能量,去感受快乐的生活方式,这些是非常合理的;对多余的欲望伸出双手,一旦得不到满足便感到不快乐的生活方式则是不合理的。
任何人都想要幸福地度过一生,所以我们可以多观察自己的心,看它是处于快乐的状态还是不快乐的状态,一旦感到不快乐,我们就该放下某些多余的欲望了。
增加内心的快乐,减少不快乐
心灵的反应取决于“用心”,有时候强烈,有时候微弱。假如你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快乐,在开心的时候能够用心地去体会到这一刻的感受,那么这种快乐就能更加持久和鲜明地留在你的身体里。
是否用心,也会决定你的幸福有多少。笔者作为一名修行僧侣,每日都在实践“用心”的修行方式——参禅、正念和冥想。让自己的注意力游走于全身的每一处,体会脚底的感觉、呼吸时腹部的收缩与放松,在这样的状态下不会觉得无聊,心会永远处于“保鲜状态”。
增加快乐,减少不快乐,这就是收获幸福人生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