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佛法:在于生活的少欲知足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需要」是什么?就是少了它就不能活,例如:阳光、空气、水分、起码的食物、御寒的衣服、避风遮雨的房子,在我们这个时代,基本的交通工具、计算机、电话也成为需要的,有这些必需品并不算是欲望。

欲望是什么呢?是除了必需品之外的奢侈品、装饰品,只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或撑场面用的东西。不过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位,为了配合当时的环境因缘,还是要有一定程度的庄严,那也可以算是一种需要,但一定要有适度拿捏的分寸。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还有呼吸,当然满足了。

当你的心在忿怒、忧虑、恐惧,不能够平衡的时候,念这四句话,心就能够安定下来。因为还有呼吸,虽然什么都没有了,至少还没有死;活著还能呼吸,表示还有希望,就是一个有福报的人,又何必那么担心、忧虑与恐惧呢!

为了个人的私利,应当少欲知足,安自己的心。

为了众生的福利,必须尽心尽力,安他人的心。

少欲知足,就不会有强烈的欲望而贪得无厌,就能够安自己的心了。

安他人的心是一种菩萨行为,也是一种慈悲愿心,应当发起悲愿来利益众生,为他人谋求福利;否则仅仅少欲知足,不但不够积极,甚至还有可能是消极的。

*上等人安心于道,中等人安心于事,下等人安心于名利。

上等人安心于道,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中等人安心于事,给他适量而较忙的工作,他就不会自寻烦恼,或为他人制造烦恼;下等人只知安心于名利物欲的追求。希望大家至少能做到安心于事,而非追逐名利的下等人。*家庭的功能在于成员之间伦理关系的互敬、互助、各尽其责、各守其分、共存共荣、同甘共苦、共同成长。

家庭的温暖在于互相敬爱,家庭的可贵在于互相帮助。互助的意思,是让需要接受帮忙的人,能够得到帮助。帮助对方的时候,不要趾高气昂,不要认为自己是施恩者,别人应该感谢你;而是应该心存感谢,感谢对方让你有机会来做奉献,有机会在为他服务之中获得成长。

家庭伦理的责任与义务一定要遵守,也就是做父亲的要像个父亲,做母亲的要像个母亲,做太太、做丈夫、做儿女的,也都要各尽自己的责任,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千万不要斤斤计较,那会出问题的,因为家庭成员就和我们的社会一样,是分工合作、各有本分的。如果能够如此,家庭一定会和乐平安。

*凡是建立起相爱、互助的共同生命关系者,都算是家。

家的范围可大可小,小至一夫一妻,大至一家、一社、一族、一国、一世界,凡是建立起相爱、互助之共同生命关系的,都算是一个家。

*安家的要领是互相尊敬、互相学习、互相体谅、彼此关怀、彼此感恩、彼此奉献。

光在物质上把自己的家安顿好,不算是真正的安家;真正的安家,是要使得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各尽其力,各守其分。

*家中的成员,是共同修行慈悲行与智慧行的菩萨伴侣。

把家中其它的人都当成菩萨来看,因为他们时时刻刻都是在帮助我们,都在警惕我们,让我们有机会学习、成长。

尤其身为佛教徒,就是一名菩萨道的菩萨行者,不论家庭中每一位成员的性格、行为如何,都是增上缘菩萨,都是在帮我们成长,助我们在菩萨道上更往前走。

更何况菩萨是救苦救难的,要救苦救难,先要学著受苦受难,有了受苦受难的经验,才能够真正成长,才能够真正安身安心,才会知道如何救众生苦、如何救众生难。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与家人相处时,若能常念这两句话,家庭一定非常和乐。

以智慧来对待自己,就不会有烦恼,如果没有智慧,就要来学佛法、听闻佛法,藉著佛的智慧来帮助自己并照亮自己的心,也藉佛的智慧照亮他人的心,同时学习菩萨的慈悲来利益所有的人,关怀所有的人,敬爱所有的人。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佛法:在于生活的少欲知足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