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佛法:净化人心净化环境

人心净化之后,环境一定会净化;环境的净化是治标,而人心的净化才是治本。曾经有一些研究环保的专家告诉我:「人的精神是最重要的,精神和科技互相配合时,才能真正落实环保的工作,并使之可久可大。」这是非常正确的观念。

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是先从人心的纠正、人心的改善做起,那就是心灵环保的工作;他是一位成功的环保运动大师。

佛教中讲的「修行」,便是修正我们身心行为的偏差;尤其首重心理行为的净化,因为心理净化后,其语言行为和身体行为自然就会修正。如果心理行为未修正,仅仅是外表守规矩,可能只是为了畏惧法律的制裁或舆论的指责,那么当他独自一人,或与观念行为有偏差的人在一起时,就会原形毕露,甚至说服自己:「大家都这么做,我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或是「不吃白不吃,不拿白不拿」、「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这都是一些歪理,当这种歪理形成风气之后,就会为社会带来灾殃。

因此,人心的纠正必须从内心的观念上做起,往往只要念头一转,观念也会随之纠正过来。虽然我们从小到大已经发展出的思想观念,一时间要想扭转过来是很困难的。但是人有可塑性,透过教育可以转变人心,只要付出爱心、耐心,处处体谅,充分了解,沟通商量,久而久之对方是会接受的。

但是当前的教育制度偏重科技和经济,忽视人格的教育;因此,希望今后的教育,能多关心人格教育,平衡科技与人文的发展,以净化社会的人心。在此我提出以下几个观念:

(一)用奉献来代替争取

从小我们就被父母期待著长大能够「出人头地」,于是我们必须做种种的争取,争荣誉、声望、财物、权力、地位,争同情、支持等。当然,争取成功的本身并没什么不好,但是在过程中如果因为自己想要出头而打压他人、抹煞他人,那就是不道德的行为。

不如改变观念,以奉献来取代争取,奉献得越多就越能显出自己的成就;若有许多人因我们的奉献而得到帮助,解决困难,那才是荣誉。

(二)以惜福来代替享福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自己有福报时,就会运用各式各样的资源来享受生活、享受权力、享受成果,总认为既然得到而不去享受,那不是很愚蠢吗?

但是从佛教的观点来说,一个人的福报是极为有限的,就像任何人在银行里都不可能有无限量的存款,即使是大资本家,他的存款也是有限的。而且,无论是存股票、存黄金、存美金,都不一定稳当,只要世界局势丕变、政治制度改革、社会环境混乱,所有的存款都很可能在一夕之间随风而去;因此佛陀告诉我们:财产为五家共有──恶政、盗贼、水、火、不肖子。

可是没有惜福观念的人会说:「管他呢!至少我这一生,地球的资源还不会全部用光吧?我儿子、孙子那一辈,地球也应该没有问题,还不致于到毁灭的程度。」从佛法的立场来看,时间是无尽的,众生也是无穷的、无尽的、无量的,只要地球存在一天,众生就能在这个地球多活一天。

而地球本身的资源有限,如果我们挥霍无度,自己认为是享福,实际是糟蹋,是损福;糟蹋的越多,损福就越多。这不仅是物质的糟蹋,也是对众生心灵的损害,所造成的恶果,到头来仍然必须由我们自己承担。

(三)以因果的观念来面对现实,以因缘的观念来努力以赴

「因果」是从时间的关系来看,我们现在所做的,未来一定会有结果出现;而现在我们所接受的,是由于过去所造的因而得到的结果。「因果」又可分两大类,第一是共业:例如全地球、全人类共同的因果;第二是别业:每个人的生命过程,从无量世的过去到无量世的未来,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所应负的因果责任。

一般人只能看到、承认和了解历史的因果,因为,过去人的种种行为,不论是好是坏,对人类是有贡献或破坏,我们都在受其余荫或余殃,也就是承受前人的成果。儒家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意思是说如果祖上有德,子孙自然繁荣;祖上无德,做了许多坏事,必定殃及子孙。这样的因果观念,有时正确,有时又似乎不符事实,因为有的家庭很努力,却绝了后代;诸如此类遗憾又无奈的事,在这世界上很多,于是有人会说老天瞎了眼,这么好的家庭,都没有得到好的果报。

佛教徒相信,一个人此生几十年生命,只不过是无穷生命之流中的一个小小段落;过去生之前又有无量的过去,此生之后仍有无尽的未来。但这个「三世」的观念,是许多非佛教徒所无法接受的。因此曾有人告诉我:「如果你能证明给我看,我就相信三世因果。」我告诉他们,这是一种信仰,从信仰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项事实,透过过去、未来以及现在,因果就能讲得通,就很合理了。

所以,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因为目前的现实,是从过去一直到现在的,同时对过去的所作所为负起责任,并且接受这样的责任、这样的结果。

常言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是种瓜的未必有瓜吃,种豆的未必有豆吃;未种瓜的吃到瓜,未种豆的吃到豆;有人平步青云,有人坎坷一生。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

因果必须还有因缘的配合。「因缘」就是在由因到果的过程之中,种种主客观的因素,有许多不是人为的力量所能掌控的,而是环境的关系。

各人有各人的因缘,因此,最重要的是,必须要以因缘的观念,尽心尽力戮力以赴,这就是面对现实。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佛法:净化人心净化环境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