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巴有妙法,中阴成佛尊。今为众人说,妙用当下生。
常观身已死,已入中阴境。安住梦幻中,观生前诸行,
有无遗憾者?何事牵挂心?何事有遗憾?何事未尽心?
若有这类事,当即先达成。这是生命账,及时当结清。
香巴噶举中有很多关于梦境的修炼之法,因为梦境身非常像中阴身,常常修炼梦境的人在中阴身阶段也能认知子光明。尤其当你习惯于在梦境中观想,在梦中警觉、观察的时候,你就能在中阴身阶段安住于真心。这样一来,你就不会被中阴身的幻境所迷惑,不会生起认假成真的颠倒见,你会一直保持着一种智慧的警觉。你知道一切不离心性,就不会颠倒,虽然出现梦境,但智慧的警觉始终存在着。这时候,你可以做一些事情,但仍然是做而无做,心中不留一丝痕迹;你有第三只眼睛,能从幻境的表面洞悉其本质。所以说,经常进行梦境的训练非常重要,它对中阴身是有着莫大好处的。梦观成就法就是一种训练梦境的方法,它能够转化诸种梦境,在梦境中控制自心。可以转化梦境,就意味着你可以转化中阴身的各种境界,因为中阴身的各种境界和梦境本质上是一样的。
除了修行之外,平时也要多做善事,常供圣者,因为行善和供养可以为你增加诸多的福报,可以让你俱足资粮,让你生起大信心,得到大力。这时,所有你帮助过的众生都会向你回向一种善行的力量——无论你以什么方式帮助过他们。这就是为什么做了很多善事的人不修行也可以成为天人的原因。无论是你为亲人而行善,还是亲人为你而行善,都会对你有很大的好处。《西游记》中写到,唐太宗死后到阴曹地府时,被众鬼团团包围,为了打发这些鬼类,他就向一个人借了几库金银。为什么这人会有那么多的金银呢?就是因为他在人间时常常烧纸,于是便在阴间存了大量的钱财。按照传统的说法,人间的诸多行为在中阴身、地狱,或者其他的什么空间中都会构成一种相应的存在。这是不是一种因果报应,还是其他的什么东西,就另当别论了。我们可以将它当成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已经传承了几千年,成为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当然,上面的那种思维其实早已超越了民族和国家。国外很多宗教中都有类似于“行善得福”的这种说法,只不过大家的表述方式未必相同。基督教、伊斯兰教中都有相关的内容。
在当代,它甚至超越了宗教范畴,比如“吸引力法则”便有这种说法。说是巴菲特、比尔·盖茨,他们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回报社会。当他们用巨大的行为回报社会时,社会就会用一种巨大的力量回报他,让他在生前成功并且俱足无量的功德和福报。
按香巴噶举的说法,那种心灵力量会对处于中阴身阶段的众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你一定要明白,行为的力量非常强大,它会像影子一样牢牢跟着你,影响你的生命,影响你的生活,无论你是在人间,还是别的什么地方。所以,进入中阴身之前一定要自主心灵,不要让环境控制你,尽快解决牵挂的事情,尽量了结那些未竟的心愿,能做善事的时候就尽量多做善事,能帮助别人的时候就尽量多帮助别人,让无穷的善念充满你的心灵,让巨大的善行充满你的生命,这无论对你还是对他人,都有巨大的好处。所以我们提倡一种能够诠释大手印精神的行为,大手印的“手”就是行为的力量,任何时候,你都要记住,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构成什么样的命运。
将大手印智慧贯穿于平时的修炼与生活,是香巴噶举文化中最伟大的部分,它所提倡的精神内涵,是能为整个世界、所有众生带来极大利益的。关于如何修炼它,香巴噶举提供了许多非常重要且行之有效的法门,如大手印虔信瑜伽、奶格玛五大金刚法,等等。
大手印的宗教哲学源头之一应该是《大般若经》等般若部的经典。它们认为,一切都是幻化,没有值得执著的东西。在平时的修行中,香巴噶举的行者们会将一切都观想为上师本尊的化现、自性的化现,明白它们的本质都是幻化的。这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方法论。
许多年前,我从香巴噶举传承上师、凉州松涛寺住持吴乃旦上师那里得到了一个非常殊胜的法,叫做“中阴成就法”,它是香巴噶举独有的一种传统观修之法,它能够帮助你在生前体验中阴身的状态,这样一来,你就能预知并提前解决中阴身阶段将会产生的许多牵挂。好多人并不明白自己的心,以为自己需要的生活就是疯狂地追逐财富,实现一种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获得尽可能多的认可,成为众人眼中的“人上人”,或者过上一种物质丰富、可以随意享乐的生活。但是,真正进入中阴身阶段,他们才明白这些都是假象,原来自己有许多未了的心愿,它们也许非常简单,但却已不可能完成了。这是非常可悲的。因为,这不但会给他们的人生留下许多不可弥补的遗憾,而且诸多牵挂还会令他们感到痛苦、无法解脱。
所以,在中阴成就法的训练当中,香巴噶举的行者将会获得一种类似于临终体验的东西,这时他就会非常直观地了解到自己心里真正牵挂的许多事情,然后把其他无关紧要的事情统统放下,将宝贵的生命时光与财富都用于完成自己的心愿,达成一种自主。正因为他每时每刻所做的,都是一些对他来说最为重要的事情,所以他的人生就会变得积极、美满,他的生命质量也会比许多瞎忙的人要高得多。简单地来说,即便生命会在下一秒结束,他的人生仍然是圆满的,因为他已尽可能地珍惜了这段生命时光,便不再有任何遗憾和牵挂,也能坦然面对下一段生命旅程了。
比如,我的学生心印法师去国外旅游的时候,带着我的小说《白虎关》,别人都在游山玩水,体验异国风情,她却在异乡的土地上读我的书。她说自己并没有浪费一些什么,反而比别人享受了更多的东西。为什么呢?因为她知道,假如自己当时死了,没有读过《白虎关》就会成为她的一个遗憾,这比能不能体验旅行的快感更为重要,所以她就做出了上面的取舍。
很多人总是习惯于把一些事情留到明天再去处理,然后明天复明天,但实际上,所有人都不知道明天将会发生什么事,甚至不能保证自己是否还平安、健康地活着。世界是无常的,个体生命更是无常的。如果你发现死前没能完成某件事情,将会变成你一生的遗憾,那么就不要去管它是大事还是小事,有没有达成的可能,只管尽心尽力、抓紧时间去做。比如读一本好书、拍一部有意义的纪录片、帮助一些人,或者以著书立说的方式留下自己的思想,给这个世界和整个人类带来一些有正面意义的东西,同时建立一种不会轻易被岁月毁掉的价值。
我觉得,现代人的好多想法只要转换一个角度就会很好。比如,你想当导演,让自己成名,但是你也可以追求一种相对永恒的价值,那就是为给世界贡献一些有意义的作品而进行全力地思考与创作,以行为实现生命的真正价值。释迦牟尼佛如果没有《大藏经》的话,就不是释迦牟尼;密勒日巴如果没有苦修的行为,也就不是密勒日巴。所以说,一切意义都在于行为,命运是行为的轨迹。如果你真的想要去做一些事情,就要珍惜活着的时间,马上将想法付诸行动。否则,进入中阴身阶段之后,一切就都来不及了。很多因为牵挂而不能解脱的饿鬼,经年累月地四方求索,想摆脱这种痛苦,但是它们已经没有机会了。好多冤魂也是这样,活着的时候没有及时了结一些事情,结果死后就纠结在那里,不能解脱。
当你能用这样的角度和坐标去衡量自己的人生时,就会轻易放下诸多对你来说无关紧要的东西,真正自主地生活。这时,你的执著就会越来越少,你的人生也会变得越来越圆满。假如真的进入了中阴身,你就能坦然、安然地面对、接受死亡的事实,安住于真心状态,实现一种终极解脱。
笔者是中阴成就法的受益者,对于中阴成就法的修炼,我不是阶段性的,已在我的生活中贯穿了二十多年。我手头做的事,定然是我不做就会留下终生遗憾的事;我正在读的书,也定然是我不读就会感到终生遗憾的书。我的每一个当下,既是现实生活,又是中阴身。因为在每一个当下,我其实都在死去或新生。我的真心认知到的,是那个流动的无常的“雪漠”,它是由一个个当下的流动的瞬间构成的。当这种智慧能照耀你的生命时,你就会真的不再有任何执著,你也不会浪费任何生命。你的所有行为,也会因为做了那些有意义的事而实现了升华。
过去我在甘肃武威教委工作时,我很早就有资格评职称,但我工作了十年都没有任何职称,因为我不愿意参加任何考评会。为什么不愿意参加呢?因为我觉得,中阴身阶段,职称没有任何意义,还有更多有意义的事情正等着我去做,所以我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考评会上。后来,我到了省上,他们又提出要给我评职称,让我参加一些形式上的计算机考试,即便成绩不好也没有关系,但是我仍然放弃了。放弃之后,人事处的人告诉我,虽然你不在乎这些东西,但是他们毕竟为我的事情付出了时间和精力,我应该尊重他们的劳动。为了不要浪费他们的劳动,我才照他们所说的去参加了计算机考试。虽然我现在有了一级作家这个职称,但我仍然不在乎它,它仍然无法左右我的任何选择。每次单位通知我要参加年终考评会时,我总是会有一种想辞职的念想。因为我明白,肉体消失之后,所有的职称、地位都会失去意义。出于同样的理由,我也放弃了当官的机会,我明白,不管生前是科级干部还是县级干部,一旦进入中阴身阶段就会失去所有意义。与其把宝贵的生命时光浪费在这些不会产生任何价值的事情上面,我宁愿去做一些具有真正意义的事情。那么,什么才叫“有意义”呢?肉体消失之后,你留下的东西仍然能对世界、对人类发挥一种正面的作用,这就是有意义。
某个学生告诉我,有一段时间她非常痛苦,也非常不安,因为每天早晨太阳升起的时候,她都会感到自己又浪费了一天。但其实她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只是没有忙出一点成绩。我告诉她,这是因为她还没有找到生活的目标。当你把自己观想为中阴身,就会知道自己最该忙的是什么事情,最应该去做的又是什么事情,这时你就能找到生活的方向,找到方向便是一种“发愿”。无论这方向是大是小,你尽管认真去做,当每天都能做好当下最重要的事情之时,你也就不会感到惭愧,不会再有任何的遗憾了。所以,我常常对学生们说,想要学会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就要为自己确立一个参照系,这个参照系就是“死亡”。只有直面死亡,你才会真正懂得自己应该如何去活。
明白了这一点,你自然就会明白佛教的积极。佛教的积极与许多人眼中的积极不一样,真正的佛教是要我们用一种出世间的心态,做一些入世的事情。也就是说,因为明白世间万物的无常,所以我们不应太在乎很多东西,但不在乎,并不代表我们什么都不去做。在佛教看来,那什么都不做叫懒惰。
修行中所说的“偏空”、“顽空”,同样也是非常可怕的。根据小乘经典的记载,释迦牟尼佛称之为“焦芽败种”,意思就是,它是一潭死水、一个萎靡的生命,滋长不了任何东西,更结不出好的果实。
某天,一个学生问我,她的姐夫也算小有成功了,但是他仍然想发心挣更多的钱,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这有没有错?我告诉她,这是对的。因为他的发心并不是为了利己,而是为了做利众之事,但仍然不能执著。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控制事情的结果,所以就不要在乎它,在乎了也没有多大用处,只会平添烦恼。你只管积极、尽力地去做,做的过程本身就很好。你是萤火虫就发萤火虫的光,是火把就发火把的光,是太阳就发太阳的光,这样多好。世界上的许多东西,都有它们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人也是这样。只要你活着的时候能够帮助别人,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发挥自己的作用,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一些无谓的事情上,这就已经非常好了。况且,结果是什么呢?结果也是一种幻觉,生命中的许多事情都是一种幻觉,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幻觉,所以你没必要执著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