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学佛:健康心态来源于善美的向往

念佛获大益,诸天神守护。观音诸菩萨,随时可保佑。

或请奶格玛,加持随吾意。诸佛影随形,放光摄受我。

恶鬼皆难害,毒物悉无力。水火怨贼灭,刀兵枪炮息,

无牢狱横死,宿冤皆化解。夜梦得吉祥,佛身正巍峨。

心中常欢喜,颜色光皎洁;气力更充盛,所作皆吉利。

世人敬如佛,命终无怖畏。正念现前时,圣众来接迎。

往生诸净土,受用胜妙乐。无论僧道俗,无论男与女,

人间诸行业,富贵与贱苦,不费钱财气,随时可念佛。

大利于身后,脱离生死苦。亦益于生前,消灾更赐福。

世间诸万象,皆是因缘聚。缘聚则幻有,缘散则幻无。

无非水中月,更似梦中戏。亦如闪电光,云烟过眼去。

人生有八苦,勿起贪心系。

好的身体,是一个人巨大的财富。如果你没有一副健康的体魄,无论做什么事情,你都没法全力以赴。所以说,一个真正聪明的人,应该是一个懂得珍惜时间的人,他会在健康时做一些应该去做的事情,而不会把最重要的事情留在无法把握的未来。同时,他也会珍惜自己的健康,他不但会注意保持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还会为自己创造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后者甚至比前者更为重要。

那么,如何创造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有的人会选择宗教修行,有的人则会选择以各种非宗教的方式,在生活中锻炼心灵、疏导情绪,比如看一些好书,经常与智者交谈,以别人证得的智慧来熏染自己的心灵,等等。这些方法都很好,应该选择哪一种,在于你的偏好与需要。当然,我更建议你选择一种佛教的修行方式来锻炼自己的心灵,因为它是千百年来历代高僧大德反复验证过的,无数实现了终极解脱的案例告诉我们,这些方法确实是行之有效的。

有个学生告诉我,她的一个好朋友的妈妈是个虔诚的佛教徒。这位信仰净土宗的母亲烧了一辈子的香,念了一辈子的经,除了希望孩子们都健康快乐之外,唯一的愿望就是死后能去极乐世界。她的人生中有过许多坎坷,最大的痛苦是丈夫在自己之外还娶了另一个老婆,并且因此而冷落了她和她的女儿。但是她并不恨那个男人,她对自己受到的所有委屈都看得很淡。丈夫病重,备受宠爱的小老婆不闻不问的时候,她无怨无悔地日夜守护在丈夫身边,尽心尽力地照顾着,直到对方离世。我那学生的朋友非常佩服自己的母亲,她说,正是因为受到佛教思想的熏陶,母亲才能在坎坷的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宁静,不会被痛苦打倒,也不会让生活中的不平改变自己对善行的坚持。

那个女孩子说得没错,当我们经常持咒、念佛、诵经,一天天被咒语、经文中那种大爱、大善的精神和智慧所磁化的时候,我们就会存有一份善念,进而产生许多善的行为。这时,我们的生命中就出现了太阳。这个太阳将一直照耀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一天天远离诸多负面的情绪,在面对生活中的许多顺境与困境时,都能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跟社会上五花八门的商品和课程不一样的是,念佛诵经非但不会引起你的诸多欲望,反而能够帮助你远离那些腐蚀灵魂的污染源,而且你还不用为这种念诵和信仰付出任何金钱与物质的代价。只要有一颗真诚、向往的心,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念佛诵经。宇宙间的大善精神从未对任何人竖起过哪怕一点点的门槛,所以,作为这一精神之载体的佛教才有成千上万种法门,以便各种情况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能令自己得到救赎的方法。例如,净土宗推出了“十念法”,即一口气念诵十遍“阿弥陀佛”,非常忙的人也可以念诵十口气;香巴噶举的行者则可以念诵“奶格玛千诺”,念一百零八次“奶格玛千诺”只需要三分钟,有些人持一口宝瓶气就可以念诵一百零八遍。所以说,念诵咒语是不管多忙都可以做到的事情,它非常适合繁忙的都市人。

不过,修行并不是宗教信仰者的专利,许多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可以在生活中修行。修行,实际上就是在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心灵,远离一些杂念与情绪的纠缠,让自己的心充满安详、快乐、向往等正面力量,远离欲望、烦恼、贪婪、仇恨等诸多的精神毒素。长此以往,这些善的东西就会慢慢变成你的习惯,甚至形成你的性格,影响你的每一个选择,从而构成你的命运。

如果你能以宗教的形式修行那当然很好,例如念诵咒语、祈请上师、专注于明空等等,这些方法都非常有效。而且,无论你念诵的是“奶格玛千诺”、“南无阿弥陀佛”还是“南无观世音菩萨”,只要真心向往一种伟大的精神,那么你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利益。假如你更偏向于一种非宗教形式的修行,可以试试专注于当下,专注于呼吸,或者是经常保持一种在宁静中聆听的状态,这样也非常好。

日常生活中的修炼,对于抓住死亡的良机达成解脱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这种日常生活中的智慧、学习,没有平时的修炼,不要说死亡来临,一点点小病或者小小的意外就能让你一下子乱了方寸。例如,有的人一发现自己的血压突然变高,就开始惶恐不安;有的人仅仅觉得医生面色沉重,就变得如坐针毡;有的人只要听到一句具有刺激性的话,血压就马上飙高。所以说,如果没有平时的调心、控心,你就不可能生活得安详、快乐,更不可能在死亡来临时保持一种随顺的心态。

我说过,你应该明白,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一切都是这样的,没有例外。世界上没有永恒的肉体,没有永恒的生命,只有永恒的真理。永恒的真理就是释迦牟尼佛常说的“缘起性空”。它说的是,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各种因素组合而成的,迟早也会因为各种组合的解体而坏灭,所以任何东西都没有永恒不变的个性,世界上也没有永恒不变的存在。当你明白这个真理时,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没有值得你执著的东西。一切都是记忆,记忆的本质就是幻化、梦境。它像水中的月亮,风中的雾,你看得到,却抓不住。我们留不下任何东西,一切都在不断变化着。就像你想用手抓住空气一样,抓得再紧空气也会流走;也像你手里握着水一样,握得再紧水都会蒸发。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这样。当你明白修行的真理,得到这种智慧时,就有可能在临终之前做到镇定自如,像广钦老和尚圆寂前说的那样:“无来亦无去,没有事。”

当我们明白、快乐地活着,能够离苦得乐时,就得到了世间法的利益。而出世间法的利益,即一种最为彻底的解脱,则大多借助死亡来实现。

前边说过,小乘佛教把活着时证得的涅槃称为“有余涅槃”,死亡出现时证得的涅槃叫做“无余涅槃”。因为,当一个人还拥有身体的时候,即便他的心灵已经能够完全自主,不受外界任何事物的干扰,他还是会感到疲劳、饥饿、口渴、炎热、寒冷等诸多不适。如果得了癌症,他也仍会像普通人那样承受剧烈的疼痛。何况,很多人尚未拥有一种比肉体更强大的心灵力量,那么肉体出现的诸多违缘就会影响他们的专注、宁静与快乐。因为肉体的存在而存在的习气,是很难被清除的。《阿含经》中说过,释迦牟尼佛也总是因为四大不调而承受一种肉体上的痛苦。不过,他跟普通人的区别在于,肉体上的痛苦无法夺走他的智慧与觉悟,更不能把他变成一个糊涂人。

对于一个真正的智者来说,就算被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他也依然能控制自己的心灵,他仍然是自由且快乐的。不过,很多人总是不理解这一点,他们一看见哪个活佛病了,就对之失去了信心。殊不知,所谓的“佛”,并不是刀枪不入的神,而是觉悟了的人,有人的身体,就会得人的身体会得的病,但这丝毫不会影响他所证得的智慧。就像一个人即使在发着四十度高烧的时候,依然知道一加一等于二一样。所以西藏人老说,圣者行了凡间事,心也是圣洁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就算圣贤们做了些看起来不怎么样的事情,比如禅宗二祖就经常上妓院、屠门去调心,但是他们的心里却不像普通人那样充满了贪婪、欲望与嗔恨,他们的智慧依然没有蒙昧,他们的心依然是圣洁的。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学佛:健康心态来源于善美的向往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