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轮回的苦,现在开始说烦恼,因为烦恼在有情生命延续中如此重要,业是建立在烦恼之上,有了烦恼就会不断造业,并使业不断产生作用。一旦断除了烦恼,纵然过去积累了无量无边的业力,也不会产生作用,也就是不再给他土壤了。一旦失去土壤,就失去了造业的根本。
所以,这也是思考这节法义为什么思维烦恼,学习烦恼,我想这是知己知彼吧。这节法义就是让我学习去理解烦恼,就是明白贼在哪长什么样子。
以前不懂烦恼,甚至把烦恼当成敌人,是对抗的,逃避的,排斥的 ,而不是一个缘起的“因缘和合物”,学了本节法义后明白只有真诚的看待这些烦恼的问题,才能让这些烦恼真正的转化为修行的增上缘,否则还是修的凡夫心。所以,要让烦恼化菩提,而不是造业的武器。
这节课主要说烦恼,记得刚进班的时候听很多师兄分享,同喜班的时候很多粗大的烦恼就会减少,现在也越来越体会到,有些不是没有,是没有觉察或者认识到。法义重点讲了十个基本烦恼,比较有感触的是两个。和师兄们分享一下:
贪,对于喜欢的境界非常黏着这个容易理解,平时也比较好观修,对于不喜欢的境界,心生厌离。这个在平时还是比较多的把,虽然经常想到师父的一次开示,想到这个世界的二元对立,自己的二元对立,平时确实分别心还是有的,比如看到一个人很快就判断出这个人的脾气好坏,品德如何,情商如何,格局大小,判断我会不会与他合作或者交流什么话题,他对我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会不会互相认可,甚至考虑未来会不会有交集,愿不愿意有交集,是一面之缘,还是会成为朋友,三六九等这个一个分别马上就出来了,很快的。这个其实就是的经验判断加上种种的分别。对自己喜欢的黏着,对不喜欢的厌离。以前的基本认知就是:价值观不合必然是会互相伤害,价值观合适才会互相增上。如此种种,标准繁多。充满的都是我喜欢的我不喜欢的,我认可的我不认可的。
比如上周也和师兄们分享到的,我会有这种道德的优越感,这个在以前就没有觉察到,这节课通过这个贪的特点,以及我慢的心里,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种二元对立的心形其实一直都在,有时候没有觉察到,还觉得,每次都是希望他人能够学习佛法,希望身边的人都好 ,这种心里很强大,以至于让我把偶尔冒出来的这种不良心里给忽视了。没有觉察到的不代表没有,是自己的内心太粗大,还自以为是。
我现在这种爱憎分明的心里随着闻思确实减弱了很多,好像对所有人都能接纳了,当自己有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也很快可以拐个弯,理解这一切都是众缘和合,众生包括自己都是避苦求乐的,就会越来越轻松了,不再去架着一个标准去设定这个事情应该怎么样,这个人应该怎么做,按照道德标准来说应该如何如何,没有应该,就是这样,不能对自己不喜欢的境界或者不喜欢的境界,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不再那么过多的去贪一个精神的高境界。以前常常会说因缘和合,但是挂在嘴边说多了就突然发现不走心了,真正走心还是要结合自己做自我检讨,如果还是让自己的烦恼合理化,还是解决不了问题,我想了想,之所以让烦恼合理化,也是为了避苦求乐,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只是不那么究竟,所以说,越想越崇拜导师,越觉得距离导师近了。
我慢,慢是通过和别人比较,觉得自己更厉害。而憍则是对自己的长处很得意,很执著。以前,会有不喜欢和太笨的人沟通的想法,这里面也有自己设置的重重标准,有时候觉得怎么就不这个不透亮呢,其实心里的隐藏的信息就是我比他聪明的这种心里,就是我慢心,以前觉得我并没有伤害别人,没有通过语言,表情,行为,伤害到别人就不是造业,但是心里还是有这样的念头,学习这节法义,我觉得自己又得救了。
觉得自己内心的种种频道,种种关卡,跟通关是一样的。以前没有这个思维,就跟走夜路一样,看不到这层层关卡的开关在哪里。现在越来越清晰了。
疑,以前的理解就是多疑,不信任的心里,最多就是对人的不信任。以前没有思维过怀疑的对象不同,这个怀疑的意义或者价值在哪里?如果你怀疑四谛到底对不对?三宝到底存在不存在?业果到底有没有?因为怀疑而不能信受,这是我们接受佛法的重大障碍,所以是根本烦恼之一。因为这些是真理,应该用信而不是怀疑来接受。在这之前觉得自己对三宝是深信不疑的,但是现在不敢这么说了,信的程度能达到多少呢,心里也掂量了下,如果我深信不疑是什么样,如果我深信不疑我的这一天不会这么过,所以还是有麻木的成分,如果有一天,我认为我深信不疑了,这一天就该这么过了,我想应该就是深信的时候了吧。
烦恼并没有那么可怕,烦恼即菩提,所以不能白白错过让烦恼成就菩提的机会,自己琢磨一下这个背后的心里动机,通过自己就能了解到很多,真的就是一就是一切,所以保持这种警惕的心里,才能从根本上断恶修善,才能走上光明,否则修的还是凡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