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导师开示的学习,让末学对信仰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反省自己平时言行举止,有多少信仰的力量,逐一对照,结果是:信仰是没有力量的。
可能末学对“信仰”理解得不深,所以不能很好地运用在日常修学当中。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时,就特别困惑和无助,就会非常焦虑。
反观内省,是自己对佛法理解不够,只停留在念佛求往生的信念上,以为只要念佛,别的什么都可以不管。但座下又做不到不生烦恼,顺境时,可以说心态超然;逆境时,念佛没有半点力量,烦恼起时照样烦恼。现在看来,这些问题都是信仰没有力量,没有深入内心导致的。说白了,是没有深刻地认同自己的信仰,所以才没有力量消除烦恼。
末学出家虽然十几年,只知做好自己责任之内的事,朝钟暮鼓,二时课诵,尊老爱幼,爱护弱小动物,认为这就是对信仰体现。听了导师对信仰的解读后,才认识到,平时所做的这些,就信仰而言,是不够的。
现今,末学听了导师的开示,知道信仰可以解决生死归宿。在这个方面来反省到自己所做的不足,唯有学习、唯有反省才能立足于未来,开发自己的智慧。
了生脱死,可以说是每一个出家人的追求。在出家之初,都是认为出家能解决生死的。但随着出家时间的延长,所有信心都慢慢淡化了,也忘了当初出家的初心。追根到底,也就是信仰没有力量,只停留在口头语言上。
信仰一词,对于一个出家人来说,可能是最好的向外人解释自己出家的原因。但这十几年的出家生活,称之为“生活”,就是因为忘了当初出家的信念——成佛。时间长了,所有功课就如任务一般,任务完成了,这一天修行功课就完成了。
所谓“学佛三年,佛在天边”,可能生活久了,习惯了生活,就把修行当成了生活。如果没有出家,生活本身就是修行,但作为出家人,还承担着如来家业,承担着承上启下的责任。如果没有智慧,认识不到信仰对生命的重要,就不会去追求改变。所以,末学在十几年中,也经常意识到不能这样荒废下去,可在现实的修行中总有诸多阻碍。这样的局面,有本身的颓废,也有客观的原因。多年学习佛法只是被动式地学习,由于所学太过随意,想听什么就听什么,所学未能在八识田中打成一片,也谈不上落实在生活当中,所学也只能是种一点善根。
对于生命的真相,我是谁?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活着意义是什么?末学也不是没有追问过,大都是人云亦云,不求甚解地说“求生西方”。但真正内心有多少信心,有把握能往生西方?最后这个问题也是不了了之。其实,这也是信仰没有力量导致的。为什么没有力量?一是对法义不了解,不能认识佛法的真实意义,也就建立不起来信心。二是没有真正发起菩提心,来为众生服务。在所在寺院里为大众服务,也建立在自己责任上,大家各负其责,只是尽责而已。没有菩提心在里面,只求自己尽心尽力就好,这也是自己对信仰力量不够的表现。这就如导师说的一样,信仰没有法义的支撑,是很难有力量的。
感恩导师的慈悲,引导我们建立正确的人生信仰,引导我们正确思惟信仰与人生的关系。末学定当用心学习,用信导行,来完成对生命的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