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学佛:多看如意处

有一天,佛陀的精舍中来了一位卖伞的老人。他对佛陀说:“我卖了一辈子的伞,十分辛苦,但从来没有过懈怠。可虽然我这么努力,穿的依然是粗糙的麻布衣服,吃的只是清淡的饭菜,我一点儿也不快乐。”

佛陀问老人:“你觉得谁会快乐呢?”

老人说:“肯定是国王了。他有平民供奉,有百官差遣,要什么有什么。”

佛陀笑笑说:“那么我希望你能如愿。你自回家等待吧,一切皆有因缘。”

老者没能体会佛陀的意思,但也只能暂时回家。

第二天早晨,老人醒来以后发现自己竟然身在王宫,身边有百官宫女簇拥着他。老人还没有弄清是怎么回事,便被人催促着临朝处理朝政去了。老人不懂什么朝政,更不懂得如何讨论国家大事,因此一天下来头昏脑涨、腰酸背痛。就这样,老人自从当上了国王后,每天都被各种政务缠身,一刻也不得安宁,几天下来,老人竟吃不香、睡不好了,人也变得憔悴了许多。于是他便开始怀念自己原来的日子了,那时虽然辛苦一些,却也不至于如此劳累;那时虽然没有锦衣玉食,但做的却是自己喜欢的事情,日子简简单单也还算逍遥。也许是因为太累了,老者想着想着便坐在王位上睡着了。

老者一觉醒来发现自己仍在佛陀的精舍。佛陀面目慈悲,正看着他。老者看看自己身上,仍是粗布衣服,再想想自己梦中的经历,恍然大悟。

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抱怨过。

人生在世,都是平等的,各人有各人的好,各人也有各人的烦恼。我们觉得自己不如意,而别人更快活,不是他们真正比我们强很多,而是我们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烦恼与别人的快乐比。这样比对,必然觉得自己不如人。

看事要看全面,不要片面,生活中更是如此。面对自己的生活,眼光放在哪里,心情便放在了哪里。如果看到的都是自己的不如意,而将那些如意处忘掉了,自然整天烦恼缠身,心情也不得快乐。

如果换一个思路,看到的都是生活中的如意处,那么自然喜笑颜开,每天都有个好心情了。心情好了,生活自然更上一个台阶。

很多时候,不是生活给我们烦恼,而是我们将自身的烦恼推给了生活。

真才是好

如本法师是一位得道高僧,他面容慈祥,常常带着微笑。每次对信徒们开释时,他总是会说:“人生中有那么多的快乐,因此,要乐观地生活。”

如本法师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众人眼中,如本法师就是快乐的象征。可是有一次如本法师生病了,卧病在床期间,他不住地呻吟道:“痛苦啊,好痛苦呀!”

这件事很快便传遍了寺院,大家都很吃惊,甚至连住持听了,都觉得奇怪。他忍不住前来,责备如本法师:“生老病死本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一个出家人总是喊‘痛苦’,是不是不太合适呢?”

如本法师回答:“既然这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经历,痛苦时为何不能如实地喊出来呢?”

住持说:“曾经有一次,你不慎落水,差点丧命,那时你在死亡面前依然面不改色,而且平时你也一直教导信徒们要快乐地生活,不要说苦,为什么自己生了一点病,就一味地叫苦呢?”

如本法师微笑着,轻轻地问道:“住持,你刚才提到我以前一直在讲快乐,现在反而一直说痛苦,那么,请你告诉我,究竟是说快乐对呢,还是说痛苦对呢?”

住持一时语塞,继而大悟。

痛就说痛,快乐就说快乐,这才是禅者应有的态度。如果为了表现自己的洒脱或者为了怕人嘲笑,而强忍着痛,依然用一副微笑的面目示人,反而显得渺小了,也是犯了诳戒。

只有真实的,才是最可爱的,也是最可贵的。装出来的虚假或许看上去美好,却经不住时间的考验。想要什么,就大声说出来,然后努力去争取,那样不但不会有人笑话你,反而会佩服你的真诚。如果明明想要这样东西,却不直说,而是扯东扯西、词不达意,让别人去猜,反而给人一种虚伪的印象。这种人,看似会做人,但时间久了,却必然成为做人方面的失败者,会弄得朋友离去,再也不想回来。

人与人相交,贵在一个“真”字。付出一颗真心,以真面目示人,自然能够赢得诸多的真心,得到诸多的真面目。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学佛:多看如意处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