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珪禅师德行高远,备受大家尊崇。有一次,他的一个学生因为行窃被人抓住,众人纷纷要求将这个学生逐出师门,但是盘珪禅师并没有那样做,他用自己的宽厚仁慈之心原谅了那个学生。
可是没过多久,那个学生竟然又因为偷窃而被抓住,众人认为他积习难改,要求对他重罚,但盘珪禅师依然没有听从众人的意见,还是没有处罚他。禅师座下的其他学生不服,他们联名上书,表示如果禅师再不处罚这个人,他们就集体离开。
盘珪禅师看了众学生的联名上书,把他们都叫了过来,说:“你们都能够明辨是非,这让我感到欣慰。你们是我的学生,如果你们认为我教得不对,完全可以去别的地方。那偷窃者,也是我的学生,他接连犯错误,说明还不能明辨是非,作为他的老师,我有义务教会他像你们一样,也可以明辨是非。如果我不教他,又有谁来教他呢?难道就让他永远偷窃下去吗?那是我的失职,也是这世间的损失。所以,即使你们都离开我了,我也不能让他离开,因为他需要我的教诲,比你们之中的任何人都需要。”
那位偷窃者听了盘珪禅师的话,感动得热泪盈眶,心灵因此而得到了净化,从此以后再也不偷别人的东西了。
不愿与作恶者为伍,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想法。可是,如果彻底抛弃这作恶者,让他随波逐流、自暴自弃,不也是一种恶吗?盘珪禅师正是明白这个道理,才不去抛弃那犯了错的学生。可见,他是一个好人,同时也是一个好的老师,他不会放弃一个失足者,更不会放弃一个还没教好的学生。这份师德,堪称少见。
很多人都没有盘珪禅师这份德,在事业遇阻的时候,总是觉得是别人负累了自己,因此想要放弃自己本应该有的责任,逃离出去。那样是不合适的,也是不遵守职业道德的。要像盘珪禅师那般,明了学生还不能明辨是非是因为自己还没有教好他,而不是觉得他恶就放弃他。有这份对待职业的心,自然能够将自己的职业做成。
不怕考验
云海禅师是一位得道高僧,带着座下一干弟子在寺中参习佛法。
这一日,一个年轻和尚来到山门,指名要拜云海禅师为师。云海禅师问那和尚为何单单指名自己,那年轻僧人说,自己他日是必定要成佛立祖的,所以自然要找个有道行的高僧为师。
云海禅师很喜欢这个和尚的自信,便想试试他。于是板起脸来,跟那年轻和尚说,自己座下弟子众多,不缺这一个没礼貌的,要他走。
那和尚果然倔强,听了云海禅师的话,不但不走,索性在寺门外跪了下来,这一跪就是三天。云海禅师见他禅心坚定,便收留了他。
那年轻僧人虽然口气甚大,但确实是个有心钻研佛法的,他进寺之后非常用心。每天就是打坐参禅,从不懈怠。
然而,他却并没有得到云海禅师的夸奖,反而受到了很多的刁难。别的学僧去请教问题,云海禅师总是耐心解答,可那学僧去问,则经常被责备。不过那学僧并没有表现出不快,只是默默努力,一味研习。
后来,云海禅师又随便弄了个名义,将那和尚送去了厨房,让他负责一寺众人的饮食。那和尚也没多问,听了云海禅师的话就去了,结果也干得很好。
时间飞速,一晃几年就过去了。这天云海禅师叫人喊来那和尚,跟他说自己并非不喜欢他,而是颇为看好他,之所以如此对他,就是在考验他的耐心,磨练他的心性。云海禅师说,经过这几年的考验,觉得那和尚是个能做些事的人,可是,如果总是待在自己这里,进境定会越来越慢。于是,云海禅师与那和尚做了一个约定,云海禅师给他两封信,分别是写给当世两位得道高僧的。云海禅师说要那和尚到两处云游十年,之后回来继承自己的衣钵、接替自己的位置。
那和尚依然没有言语,而是接了信,离了山门。
十年后,那和尚回来了,果然与之前不同,已经有了大长进。彼时,云海禅师年事已高,见弟子归来,便如前所言,将位置传给了那和尚。那和尚就是后来有名的无界禅师。
禅分很多种,有打坐禅、念经禅、云游禅等。禅师点化弟子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有佛法开释、有行为启示等。很多禅师的教化方式都是别具一格的,有的甚至用木棍打。
那打并不是惩罚,而是考验。禅师扔过来的东西,表面看是木棍,实际是他的衣钵。他要看的是弟子能否接住自己的考验,是否能够接承自己的衣钵。
故事中的和尚,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老师。禅师骂他是考验他的耐心,派他去厨房做事,是培养他的能力。只有有耐心,能做事的人,才能够成大道、担大任。
凡事都不能看表面,而要看根本。别人要我们做事时,不要看那人吩咐时的态度,而要看这件事是否于我们有益。若是于我们有益者,便可当是考验。
面对别人的呵斥,也不要一味反抗,先要明白对方的意思,然后再想办法应对。如果真是恶意的,反驳回去便好。若是嫌我们还不够好,那便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