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山宣鉴禅师是个很有趣的人。
有人问:“什么是菩萨?”德山宣鉴就用棒子打他:“出去!别到这里来拉屎!”
“什么是佛?”他回答:“佛是西天老臊狐。”
德山宣鉴有一天在堂上讲法,说:“我这里没有佛,没有祖,达摩是老臊狐,释迦牟尼是干屎橛,文殊、普贤是挑粪工,等觉、妙觉都是凡夫,菩提智慧、涅槃境界都是系驴的木桩。十二类佛经是阎王簿,是擦疮的废纸,四果三贤、初心十地都是守坟的鬼,自身难保。”
德山禅师一生狷狂,从不将任何佛祖放在眼里。他临终时,告诫徒子徒孙道:“扪空追响,劳汝心神。梦觉觉非,竟有何事!”
一些其他禅师也有类似的语言。
临济上堂曾说:“三乘教法的十二部经典,是给人擦拭污浊的旧纸,佛是虚幻,祖师达摩是老比丘。你是娘生娘养的不是?你想成佛,就被佛魔抓住;你想求祖,就被祖魔抓住。有所求,都是苦事,不如无事。”
禅有很多种,有打坐禅、诵经禅、云游禅,还有一种狂禅。
不管做什么都是需要这样一颗心的:这颗心是恒心,是善心,也是专心。有了它,视佛祖为粪土一样能成佛,没有它,天天礼拜佛祖一样是个禅的门外汉。
做事认真,与人为善,坚持不懈,便能到达心中的天堂。有了这颗心,外表狷狂些也无所碍。
不以貌相取人
印度历史上的阿育王朝是一个全盛的黄金时代。阿育王崇信佛教,每当看到出家人,他都会对其进行至诚的礼拜。
有一次,阿育王与大臣们出巡,途中遇见一个小沙弥。正想对其进行礼拜时,阿育王转念一想:不行,今天可是有众多大臣相随,如果当着大家的面对一个小沙弥行礼,岂不是有损我帝王的尊严。
于是,阿育王将小沙弥请到一个无人的地方,偷偷地向他礼拜。礼毕后,阿育王叮咛小沙弥:“今天我向你行礼之事,你我知道就好了,不要向别人说起!”
小沙弥听完后,从路边捡起一个小瓶子放在跟前,并通过神力将自己变小,钻进瓶子里去。过一会儿,小沙弥又变了回来。
阿育王瞪大眼睛看着小沙弥,一时无语。
小沙弥拉着阿育王的手说:“今天小沙弥变身从这个小瓶子里出出进进的事,请大王也不要向别人说起啊!”
阿育王豁然顿悟。
佛家流传的“沙弥虽小不可轻视”便是源自这个故事。很多人都愿意以貌取人,只相信自己看到的表面现象,从不去深究其中的原因,因此做了很多错事。却不知,但看表面是最不可取的。尤其是看人,以貌取人是极大的荒谬。
在这方面,不单小沙弥被人轻视,著名的一休禅师也曾遭遇过冷遇。一次他去将军家赴宴,可守卫不让他进去,因为守卫觉得这人穿着普通,不可能是将军的宾客。一休禅师无奈,回去换了身华丽的衣裳才得以进入。最后一休禅师将所有的菜都倒进了衣袖中,将军问何故的时候,他说你们家宴请的是衣服不是我,自然要给它吃,将军很是羞愧。
可见,愿意以貌取人的人还是很多的,甚至可以说,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点类似的毛病。同样一句话,若是出自高僧之口,我们便会重视;出自一个褴褛乞丐之口,我们便多半不当回事。这些,都是我们的不足之处。
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有他值得尊重的地方,那便是他的长处。这些长处跟他们长什么样、穿什么衣服、现在处于什么地位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不要因为他的外在因素不符合我们的预期,便轻视他们。那样损失的只能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