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一位弟子向大师辞行,希望能带走一样叫智慧的东西。大师说:“热的不是火,而是你的感觉;看见的不是眼睛,而是你;转圈的不是圆规,而是绘图者。”
长乐先生:这是一则很有内涵的禅宗故事—眼中所见无非心中所悟。一个人,只有通过觉察和经历黑暗,才会觉悟。这就叫境由心造。一般来说,有幽默感的人都比较聪明,获得大智慧的人都是乐观通达的。乐观的心,来自于智慧的能力。智慧是一种能力、一种感悟力。小的时候,我想象智慧像聚宝盆,能帮我召唤来快乐、幸福、成功、财富……现在年纪大了,我渐渐了悟:父母常常祈求自己的小孩要聪明,智力要高,其实,智慧才是对人生有大助力的法宝。智慧和智力、聪明不同,智慧强调看透人生真相的能力。
星云大师:佛教里很强调智慧。我们常说,“因戒生定,因定生慧”。戒即戒律,总的来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定者,不动也,即心不为任何善恶好坏等顺逆环境所打动。慧者,智慧也,般若也。世间出世间之智慧。刚才总裁说小时候觉得智慧像聚宝盆,佛教指出了获得这个聚宝盆的法门—“因戒生定,因定生慧”,严格持戒即是定也,定则照见一切,智慧渐生。
长乐先生:一讲到戒,世人都会挠头,觉得那不是和尚才干的事情吗,清规戒律得多痛苦啊!我个人感觉,佛教讲戒律,不是为了让人痛苦,是为了劝诫人向善向上,达到一种健康清明的境界。
我说个现在很流行的产品—苹果手机。苹果产品并不完美,有很多功能缺失。苹果的理念之一就是,如果一项功能不能做到完美,那就干脆砍掉;如果不能完美升级,那就干脆保持原状。通常人们会认为不完善比没有强,但苹果截然相反,这种理念带来的好处是简化了复杂度,可以在固定时间内提供完成度更高的产品。
对现代软件工程和硬件工程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复杂度难以控制,做减法是必要的,但做减法很难。从苹果的历史来看,乔布斯一直很擅长做这件事。他想要做减法,不仅要对用户和市场有足够的了解,还要对开发产品的团队和供应链有足够的了解。乔布斯在功能、成本、时间中找到了平衡,这是伟大的智慧。
星云大师:以舍为得,妙用无穷。我人要能学习“舍”的性格,金钱物质、知识技能,若能将其舍给别人,你必然会得到金钱物质、知识技能。舍给别人好的,会得到好的;舍去自身坏的,也会得到好的。当我们把烦恼、悲伤、无明、妄想都舍了,自然就会得到人生的新境界。
佛陀“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因为他能够“割肉喂鹰,舍身饲虎”,所以才能成就佛道;雪山童子为了一句偈语,“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己,寂灭为乐”,因为他能舍身为道,终能如愿得道。一个人,如果不能舍去陈旧的陋习,如何能更新、进步呢?学佛,就是要“舍迷入悟、舍小获大、舍妄归真、舍虚由实”。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就是“舍”,不舍,如何成佛?
长乐先生:舍得,不是人的本能。人的本能是不断获得,不断索取。日本现在有一种全民参与实践的“断舍离”整理术,“断舍离”这个词已成为日本社会当红的流行语之一。所谓“断舍离”,“断”就是断绝接受不需要的东西,“舍”就是舍弃没用的东西,“离”就是离开对事物的执念。“断舍离”的要点之一在于:要以思考自我的真正需求为中心,而不是成为物的附庸,从而达到人生清爽高效的自有境界。源自瑜伽和佛学的“断行、舍行、离行”的人生哲学,本质上是指果断地舍弃无用的东西,提倡不要一味地固守执着,要懂得舍弃才能获得更多的幸福。“断舍离”的反面是“断不了、舍不掉、离不开”。很多时候,难的不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是不知道自己该舍弃什么。无论是“收纳”物品还是“整理”人生,除了不断地贴标签和分类,除了不断地添置抽屉,其本质可能都是要“断舍离”,或者换句话说,叫作“选择”。从对象到人生的整理术,就是从外在生活的整理到内在思维的清理,从而释放内心的压力,投入高效率、充满幸福感和成就感的简单自在的生活。
星云大师:做加法简单,做减法难;活得快乐容易,放弃难。所以,要想获得做减法的智慧,必须从修正我们的心开始,从日常生活的戒律修行开始,慢慢去培养心的习惯,才能把我们的心从五欲六尘里剥离出来。
长乐先生:台湾人区纪复,30多年前放弃高薪工作,到台湾花莲乡下建立了一处叫“盐寮净土”的房舍,倡导过一种简单、简朴的生活,弘扬“愈少愈自由”的生活哲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汲泉而饮,采野而食,名利于我,何有哉”,这是区纪复及其夫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在盐寮,入口处连门都没有,只有一根竹竿,来人要弯腰才能进入,意味着“谦卑”。当初创立盐寮的时候,区纪复不用水泥铺路,而是用从海边捡来的石头铺路,慢慢捡,慢慢铺,一条几十米的小路足足铺了一年,石头缝隙间有各种野草自由生长。建房子也是用捡来的石头和木头。关于如何不花钱得到想要的东西,区纪复总结了几条有趣的经验:一是捡;二是跟别人要;三是借;四是自己做;五是买二手的;六是耐心等待,总有一天可以捡到、要到、借到,或者到那时自己也不需要了。因为不担心东西被人偷走,所以他家从不锁门。
星云大师:在禅门,也要求参禅的人拥有的物质越少越好,少到什么程度?依现在的斤两来计算,所谓“衣单两斤半,随身十八物”。因为一个人东西越少,欲望就越少;东西越多,困扰、烦恼就越多。比方说,像我们出家人,衣服只有这一件,早上起来是这一件,会客也是这一件,现在站在这里和各位讲话也是这一件。然社会上的人士,比如一位小姐,今天要出门了,却不知道是穿旗袍呢,还是穿洋装呢?是穿红色的呢,还是穿黄色、蓝色的呢?因为衣服多,她就因不知如何选择而烦恼。而禅者只有一件衣服—长衫,不必选择,也就没有烦恼。
长乐先生:“野地的花穿着美丽的衣裳,天空的鸟儿从来不为生活忙……”区纪复30多年来没有工作,没有赚钱,一切自给自足、顺其自然。饮食上主要是吃素,用蒸、煮、烫的方式烹调,油是用“滴”的方式放进去,少放盐、糖以及其他调料。来自黑龙江的80后小伙木耳在体验了这样的清减生活后说:“在简朴生活中,人是可以直接感受心灵的自由度的,由心灵的自由带来选择的自由。但是,简朴生活的确和我们今天的教育与价值取向太矛盾了,实践简朴生活,真好比逆流而上的马哈鱼,虽然艰难,但最考验生命的活力。”
星云大师:禅堂里的禅师们,因为使用的物品很简单,所以因物质而起的烦恼就很少,因为欲望少,心自然能自由自在。虽然禅师们拥有的物质少,但他们心中拥有三千大千世界。我们都知道出家人要守清规戒律,进行各种苦修。佛有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长乐先生:大师一直是人间佛教的倡导者,刚才大师讲到五戒,第一戒就是不能杀生。我觉得,很多人往往不能正确理解杀生的含义。有些人说,牛马猪羊天生就是给人吃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你们学佛的人既然吃素,不杀生,蔬菜也是有生命的,你们吃蔬菜,不也是杀生吗?
星云大师:杀生,是用恶心断除有情的生命。生命的定义,是有生长、繁殖、死亡。蔬菜和动物一样,有生长和繁殖等生命的迹象。那么,为什么我们可以吃青菜、萝卜等植物,却不吃动物呢?我在年轻的时候也考虑过这个问题。有人说因为植物没有血,所以可以吃,不是这样的。佛教徒看生命,主要看心。你看鸡鸭,你要杀它们的时候,它们有恐惧,这是心识的反应,而青菜、萝卜就没有心识的反应。所以,在佛教里,吃植物不存在慈悲不慈悲的问题,吃动物就要有所顾忌。
佛教戒杀生,但不是绝对的。比如坏人害了很多好人,你说我怎么办?我杀一个救100个,这样的杀生不是说不可以,但你要自己负责,负法律的责任、因果的责任。现在台湾流行放生,很多人抓一些鱼放生,放了之后鱼能不能生存,就很难说了。这不是放生,是放死。
长乐先生:我想佛教强调五戒,真正的目的是让人减少欲望,让心灵自由自在,从而获得幸福、快乐的人生。如大师所言,如果做到了五戒,人的心就会升华,也会利益众生。心清了,人就有能力辨别是非邪正,判断真假吉凶。这是多么高的智慧!看似我们是在劝大家放弃,实际上我们是在告诉大家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真正重要的东西。放弃的是欲望,得到的是智慧;放弃的是诱惑,得到的是智慧。想要得到智慧,必须学会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