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当有一个尽最大能力利他助人的念头在背后支撑时,如何正确的爱人?
我们在社会中、家庭中每天都在与人打交道,我们实际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人的海洋。路人、熟人、亲人,网人,还有世界哪个不知名角落中的人等等等等。我们如同空气中分子,每时每刻都会与其他人的分子发生碰撞。如何相处、如何交往就成为了一个每天都会面对的问题。因为由此产生的人际关系会关系到我们的家庭、工作、生活,因此十分重要。在世界范围内,解决这一问题最为深刻的,是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最长于关注社会伦理。“仁学”更是明确指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准则——“仁”。
“君子爱人也以德,细人爱人也以姑息”出自《礼记》曾子言。
如何交往的核心是采取什么原则作为标准。一味一厢情愿的“妈妈觉得你冷”肯定不是,一味没有原则的“没事您说话”的东郭先生也肯定会给自己惹不少的麻烦。交往是两人之间,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还要真实的体察和了解对方。一视同仁的兼爱博爱是一种原则,但还不是指导操作层面的标准。而且“仁”,不是仅仅施助者的仁,还应当包含劝助受助者从仁;爱,不是仅仅施助者的爱,还应当是激发受助者有爱。德,也不仅仅是施助者的德,还应当帮助受助者养德。在这一目标之下,就必须要求施助者清醒的了解你的帮助对象。你的心量中要包有一个真正的受助者的心。否则可能助纣为虐、适得其反。
要想真实的理解他人,就需要人他互换的智慧,就需要对人性人心有深刻的了解洞察。经过人世间的经验,在内心中逐渐建立起由低到高丰富清晰的人性维度,能够在较短的时间根据判断需要,知人识人。从穿着举止、从言行语气、从相貌气质、从神态表情、从履历事迹等等等等,都可以初步建立对此人此事的心理坐标认知。可以判断出其意图,把握其境界,了解其当前所能期待和达到的德行水准。并相应采取帮助的行动。当然,达到这样的同理同感的认知能力,无异于一种神通。对于尚未达到这一境界的普通人而言,就可以根据对此人此事的了解和急缓程度,不忙于决定,不忙于行动,不简单处理,不要犯经验主义错误。这里不是讨论那种萍水相逢权衡利弊见死不救的极端事例,而是讨论一种普适情况的处事方式。
与“君子爱人也以德”相对的是,“细人爱人也以姑息”。姑息,则是无原则或是基于背离“德”的原则。无原则,则是无知不智慧;背离“德”的原理,则可能是基于贪嗔痴的私利。这样助人无异于害人,这样求德无异于失德。
其实能够明辨这一问题,就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极高境界。所谓中庸、中道、中观,以直报怨,随心所欲不逾矩,都是指的这种境界和目标。
做人如此,治国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