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修学的目标是减少烦恼,提升生命品质,尽最大可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会对自己和当下现状全面接受,同时能对身边发生的点点滴滴人与事平静、智慧的处置;有正确的观念,稳定的情绪,喜爱的、有价值的工作,健康的生活方式,认真有意义的生活。其实就是不虚度,真实的过好这一生。
那么“轮回”思想对这有什么帮助呢?
两年前我已经能够接受人的心理状态、情绪状态周而复始的轮回现象,但仍难以理解接受“六道生死轮回”的概念。但现在,我已经基本放下深究这一问题。因为我逐渐认识到,达到前面那些目标,才是我真正的目的。
佛学的特点是“究竟”,就是极尽一切之极限去思考和面对问题。如“一切”、“所有”、“十方”、“尽”等等。人们常说,哪有那么理想化的事情?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等等,那才是现实。既然我们的现实不是这样的,为什么要极尽极限和理想化的去思维这个世界呢?
佛学中有“真”“俗”两谛。现实的、相对的、我们熟悉的,称为“俗”谛;而虚空的、绝对的、理想意念中的,称为“真”谛。真、俗两谛不可或缺,不可偏颇。即,不能因为现实,忘记了虚空尽的状态;也不能因为空虚守静,而忘记了骨感的现实。在两者之间的切换和平衡,就是入世与出世的智慧。用虚空绝对的思想,我们更容易把握方向,更不容易迷失。比如,对于现实中很多涉及利益的纠缠瓜葛,那些更加游刃有余、更能智慧的处理的原因其实就是来自更开阔的角度和更大的立场。
佛学的核心就在于心。调心、修心、用心。我们行为做事、喜怒哀乐其实全在乎这颗心。佛学的目标就是把心量做到最大,无限大是菩提,无限深是空。消解,包容,孕育。但只因妄心而不可证得。修学所有的目的就是消除妄心,证得真心。
比如近期经常思量死无常,其实没有真正安住那种思虑状态,因为那同样需要心很静。但却有一种感觉:一旦觉得下一刻就会死亡,此时就会很珍惜。自然想到,如果时刻思考即将死亡,必定会珍惜每时每刻,不纵容,不放逸。但其实下一刻的死亡并没有来,那么刚才的观想有什么意义么?实际是有的,并且意义很大,因为我们会很珍惜,会知道追求的真正目标,会更加愿意去真实的、高质量的活着。过去王阳明龙场就是这样悟道;当代乔布斯就是用这种方式劝慰美国的青年。
轮回,也是如此。与相信轮回的人相比,毫无疑问,不相信的人会更多。否则,代表着最强人类的特朗普一样的美国人不会这样恣意妄为。与死无常一样,它同样是打破人们常规的思维习惯和心理习惯。轮回,让我们始终历史的、动态的、联系的、发展的看待事物。而轮回中间的生死相续的缺口,在六合之外,中国的古圣先贤选择存而不论。但佛学就这样大胆的突入这一领域,我们不知道是莽撞冒失,还是勇敢慈悲。但因为要追求“究竟”的境地,就是要不留下缺口,置于死地而后生。对于想打开心量的人,轮回能让思维超越到无限的时间跨度,让你相信你对过去和未来都有责任。对于真的垂老面对死亡的人,轮回可以让他们坦然平静的离开人世,舒缓很多临终的痛苦焦虑。暂不说它对修学的帮助(因为还没尝试),只考虑有了轮回的概念,就多了多少美丽的故事传说,丰富和滋养了多少代人的想象和情感。
借假修真,圆融善巧。取乎其上,得乎其中。我们先放下,安心卧于船头,随风入夜,遇水架桥;且看这颗心会通向何方。
冒然成文,道行尚浅,惟愿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