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当中,会遇到多次的婚丧喜庆,朋友、同事的婚丧喜庆,自己本家、亲人的婚丧喜庆。
民间对于婚丧喜庆,都有一些风俗习惯,有的流于形式,有的产生执著。例如,过去讲六十岁就是“大寿”,总要隆重庆祝。但现在医学发达,养生有道,人民的寿命普遍延长,六十岁还很年轻,照说六十岁应该不算大寿了。过去每遇大婚,花轿迎娶,敲锣打鼓,好不热闹。现在集体结婚、公证结婚,都已简化。
尤其,对于丧葬事宜,过去讲究停棺几个月,儿孙每夜要守灵。现在人口增加,活人都没有地方居住,哪有空间停灵那么久?过去讲究“寿终正寝”,现在都是高楼大厦,如果在大楼上病故,楼梯、电梯都不方便运送棺木。
另外,过去不管婚丧喜庆,都要选择吉日良辰。现在则以周末节假日举行,方便亲友参与为原则。可见社会已经进步,只是仍有少数人在执著旧习往例,实为不当。婚丧喜庆既是人生无法避免的事,应该秉持如下四点原则举行为好:
一、不慕虚荣,量力而行。不管婚丧喜庆,都是人生的大事,应该重视其意义,所以要以严肃敬谨的心处理,而不是借机表现自己的财势。有些富有人家,遇有喜庆时,讲究席开几十桌,甚至几百桌。逢到丧葬时,标榜几百、几千人参加。尤其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请来多少乐队、花车,摆出长长的丧葬队伍游行绕街。如此不但妨碍交通,而且制造噪音,干扰邻居的安宁,实为不宜。乃至一些家境并不富裕的人,为了互比虚荣,举债也要做得比别人好,更是不智。
二、不可执著,善巧变通。一般民间对于治理丧事,多有执著。火葬、土葬,遗族互相争执;哪天举行才是黄道吉日,大家意见不同;对于风水地理,也是各有看法;甚至奠礼程序,更是意见分歧。一场丧事,就在吵吵闹闹、各执己见中,争执不已。其实,每当亲朋好友家逢变故,大家都会竞相慰问,叫他们要“节哀顺变”。此话的意思,就是不要执著,要能通权达变才好。凡事懂得随顺因缘,才是最为圆满。
三、不要铺张,简单隆重。现在的喜丧婚庆,一般人都讲究隆重,尤其中国的习俗,一场婚宴,有家宴、公宴,还有回门宴。结一次婚,就为了请客宴会、宴会请客而忙翻了天。如系丧事,头七、三七、五七、七七、百日、周年祭等,也是要忙上好一阵子。其实,如果为了纪念,子孙应该效法先人,乐善好施,对社会做出贡献,如捐助公益、提供奖助学金等,这比形式上的铺张浪费,都来得更有意义,更有实质的价值。
四、不能迷信,日日好日。中国社会里,对于婚丧喜庆,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因为执著,就成了迷信。例如,结婚要看吉日良辰,丧葬要看地理风水,这都是迷信。其实世间哪有什么一定的日子,在中国是白天,到美国成了晚上,所以不一定要迷信时辰。当然也不一定要执著地理,同一条街上的商店,有的人生意兴隆,有的人关门大吉,所以只要你自觉心安,在在是好地,日日是好日。太过执著、迷信,只会庸人自扰。
死的时候
人生有两个大问题,一是“生”,一是“死”。人都是喜生恶死,其实不生哪里会死?因为有生才会有死。同样的,因为死了才会再生,所以生死是自然的循环。
生死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只是一般人总是谈“死”色变。一个进步的国家,应该教育人民不要忌讳谈死。只是讲生,不去谈死,一旦面临死亡,才来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为何不在平时就好好面对生死问题呢?能把生死完全了解,其实生也不足喜,死也不足悲!生死就如同早上起床就是生,晚上睡觉就是死,每天二十四小时不都要生死一次吗?
或者早上出门,过了不久又再回来,这不也像是生死来去一次吗?人死如搬家,搬家是乔迁之喜,不应哀伤;人死如换衣服,破旧的衣服换一件新的,也是值得欢喜的事,哪里需要悲伤呢?假如人真能活到百岁,百岁的老人,发苍苍,视茫茫,齿牙动摇,看不清,听不到,走不动,难道就是幸福吗?平时家里的沙发旧了,换一套新的,汽车的引擎坏了,也要换个好的,为什么身体不能换呢?所以,人应该以平常心面对死亡。只是对于死时的一些问题,不能不有所了解:
一、亲友不能留。当一个人世缘已了,要告别世间而去的时候,再好的亲朋好友,既不能代替你死,也不能留你不死。此时只有抱着悲伤的心情,结束这段相聚的因缘。因此人不必等到死后再来怀念,生时就要相互提携、亲爱,免得徒留遗憾。
二、财物带不走。死亡的悲伤,何止告别亲友,尤其自己一生努力赚取的钱财,丝毫也不能随身带走。但其实也不尽然,生时如果能够立功、立德、立言,即使人死离开世间,你的功德还是常留世间,何必一定要带走呢?一个人一生享受前人的给予,死后能留一些财物、功德给后人使用,不也是正常的道理吗?
三、身体当舍弃。人死的时候,不但身外财物不是自己的,就连身体也不是自己所有,这时只有黄土一抔,或者烈火一堆。但即使火化,也不是化为灰烬,人的生命是烧不了、埋不了,也死不了的。虽然身体带不走,但是无形无状的“心识”,还是会跟随我们于五趣六道中轮回。总之,人死后总有去处,就好像移民,就看是移民到哪个国家而已,也许是天堂、净土,或者人间、恶道,都有可能。
四、业报跟随去。所谓“心识”,也就是我们生前所做的善恶业,它能跟随我们投胎转世,所以说“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业,就像是我们的生命线,我们每个阶段的生命,就由业识来串联,也由业识来决定去处,或善或恶,或长或短,或苦或乐。所以《三世因果经》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因为人的所作所为,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好坏,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创造自己的人生。只要我们多行善事,自然会有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