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佛说:扫除成见

(一)学佛的目的

我们来此世间,应该抱着什么样的目的?导师们告诉我们同一件事:了脱生死,达到圆满的生命境界。如果来此世间做了一百件事,唯独这件事没有做,那等于空来一趟。只知道追求欲望的满足,对自身的存在缺乏理性的审视,不谋求超越,被佛看作是做人的耻辱,斥之为“与畜生同死,自投黑暗”。

佛教常说“生死事大”,强调生死问题是做人应予以严肃对待的头等大事。

人生于世,诸苦逼迫,死而转生,生必有死。《无量寿经》说:“独生独死,独去独来。”我们在生死苦海中沉浮漂泊,孤苦凄惶,纵然有所作为、有幸福快乐,也难免被无常的铁轮所碾碎,找不到真正能够安身立命的归宿。这对于一个认真对待生命的人来说,无疑是极为可悲的事。

我们能够学佛、念佛,这是非常值得赞叹的事情,不管我们最初是以祈求平安和现世利益为目的,还是以学术研究为目的,或者是为了涵养身心,提升人格,甚或是因为好奇心的驱使,带着批评、审视的目光乃至迷信的思想开始学佛。但是,佛法并不是附属于世俗生活的,更非纸上谈兵。学佛的唯一目的应当是:

了断自己旷劫以来的六道轮回之苦,然后以成佛之身倒驾慈航,引渡茫茫苦海中的芸芸众生。

简单地说就是:学佛成佛,念佛成佛,并使所有的众生皆能学佛成佛,念佛成佛。

学佛的人如果置生死大事于不顾,则是偏离了方向。

(二)学佛并非消极逃世

看破红尘、消极逃世绝非学佛的正途。如果修学佛法要离开大众,逃避现实,或者不问世事,闭目塞听,那都违背了佛陀的初衷。我们的烦恼从内心而起,无时不在,无处不现,无法逃避。

学佛的人认识到世事的虚幻多变,以尊贵的佛法为皈依处,心中有佛的光明照耀,当下就能自在安稳。既能投身到烦烦恼恼的生活当中,同时也能安住于解脱之道。

学佛的人远避声色货利,不似世人心无厌足,这也会令一般人产生想法,认为佛教不适合充满竞争和机遇的现代社会。

实际上,为众生服务是佛教的基本精神。世尊曾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不惟入地狱,且常住地狱;不惟常住地狱,且庄严地狱。”地藏菩萨也有“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誓言。这都是佛教“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入世精神的写照。佛弟子遵循佛的教导,以报恩之心无私地为大众服务,以良好的品行带动社会风气。

世人所说的积极进取,不外是名利上的争逐。有谁想到牺牲自我、从事普度众生的工作呢?

(三)任何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法门

在社会上,人们或为生计奔忙,或执一己之见,因而无缘信受佛法。即使那些景仰佛法的人,心中也有很多顾虑。比如:

古来高僧大德苦行苦修才有所成就,我能行吗?

学佛需要清心寡欲,我放不下怎么办?

实际上,佛法是不会对任何人设置障碍的,有能力的人可以学佛,没有能力的人同样可以学佛。有的法门是为那些能够苦行苦修、根机猛利的人设立的,有的法门则是为那些不能精进苦修、摆脱不了世间烦恼的人所设立的。

在八万四千法门(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设八万四千法门对治)当中,有的难行、艰苦,有的则易行、安乐。

再者,我们并不是先把自己改造好以后再开始学佛。所谓“就路还家”,任何状况都可以作为学佛的起点。

和我们以前相信的任何事情一样,信佛是自然流畅的,不必等待某种特殊机缘,只须多多听闻,多多拜读,多多体会。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佛说:扫除成见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