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想法:我现在没空,等退休以后再念佛吧。
应知,念佛并不一定要闭门净修,重点在于心态的转变。因此,一切时处皆可为之,不拘环境,不拘形式,不妨碍任何事情。
再者,我们在世间所从事的一切活动,最终所求的,无不是一个目的,那就是离苦得乐。然而,我们摆脱痛苦了吗?我们的快乐能持久吗?
万事万物虚幻多变的本质,使我们无法在世间找到永恒的快乐。
无常的讯息也应令我们惊觉:生命在呼吸间,一旦业障现前,我们将失去这既得人身又遇佛法的无上稀有的机会,那无疑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佛法的存在,并不在于改变我们的信仰,而是向我们指出通往真实、快乐与安详之路,惠予我们真实的利益。
念佛人身体力行佛陀的教诲,能够化苦恼为快乐,化束缚为解脱,体验从未有过的清凉感觉。
所以,每一位念佛人对佛法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而且对自己以前的行为无不深具悔意:“如果早一天接受佛法,这一生能避免多少错误啊!”
尚未实践佛法的人,不妨借自己几天时间,体会一下另一种人生观、价值观,感受一下念佛的心情,不久你就会面貌一新。
黄打铁是宋朝潭州人,打铁为生,每打铁时,念佛不绝于口。
妻曰:“打铁本辛苦,再加念佛,岂不更苦?”
黄答:“此法极好,往日炉边觉火热,念佛则不热;打铁觉臂酸,念佛则不酸。”
一日无疾,托邻人写颂云:
叮叮当当,久炼成钢。
太平将近,我往西方。
执锤立化,面不改容,异香芬郁,天乐鸣空,众所共闻。其颂盛传于湖南,人多念佛。
按:
别无他能,只是念佛,一锤一佛,念佛不辍。
留偈立化,面不改容,异香芬郁,天乐鸣空。
念佛作务,两不相妨,士农工商,皆可模仿。
但愿如是,依样行持,寻奇觅巧,将成虚度。
世出世间思惟遍,
不念弥陀更念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