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典型的“两面派”,熟人面前,我是嬉皮笑脸会侃大山的主儿;遇上生人,社交技能瞬间为负,话痨秒变冰山脸。
不想跟人说话的时候,就埋头玩手机假装很忙;路上遇到相识但不熟的,揉揉眼睛全当没看见;去一些不感兴趣的场合,干脆板着脸听歌发呆……
社交焦虑,在每个闪避的眼神中。表情包就像是醋和辣椒,一次次调剂着我那些干瘪寡淡乏味儿的尬聊。
“先混好自己,再混圈子”“你那不叫人脉,叫好友数量”“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拿此类鸡汤安慰自己,却并未因此轻松许多,反而错失了不少良机。
和陌生人在一起沉默是金,和心上人在一起半晌无语,和领导上级在一起惴惴不安……只消把所有错失的良机归结于“社交恐惧”,然后自暴自弃,谁叫我内向呢!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逃避,大概是这个世界效力最快的毒药。
-2-
算起来,入行自媒体,快一年多了。在这个圈里,光写没用,也需资源和人脉。慢慢地,我从写作者变为运营者,被迫和陌生人攀交情、谈合作、打交道。
偶尔参加那些大V小咖的线下沙龙,别人一见面就称呼你“亲爱的”,热情的仿佛上辈子走散的闺密,我却只能低头讪笑,尴尬附和。
有一次,和朋友去听分享会。某位欣赏许久的前辈也去了,看到小伙伴们三五成群闲聊着,我挺想融进去,和他们觥筹交错。可直到片尾曲毕,人走人散,我都没能开口,道一声“你好”。
出门后,我打电话给老妈,抱怨道:“唉,我真是社交无能,这么好的机会就白白错过。”
知女莫如母,我妈瞬间音高八度:“哼,你哪内向了?哪有病了?平时你不挺聒噪的嘛。你就是拉不下脸去问!”
我怔了怔,哑了声。想想还真是。我遇上他们,就像妖怪撞见照妖镜——那些浑身不自在,又何尝不是因为害怕自己出丑、尴尬、被忽略。
记得初中时候,刘海剪短了一厘米,我自觉丑得吓人,返校途中全程捂着脸、扶着额。我妈却打赌,压根没差别。
多少次因担心别人说我不大方,所以抢着示好;担心别人说我无趣,拼命找话题;担心别人怨我负能量,一直不敢吐苦水……
“是不是我又做错了?”“怎么才能让别人喜欢?”“她的眼神是不是说明不太满意?”
所谓“社交恐惧”,逃避的是我寡淡无光的焦虑,是害怕被拒的羞耻,更是担心不被接纳、不被认可的自卑感。
-3-
说实在的,我再矫情,充其量也只是敏感害羞、不善人际。真正的“社交恐惧症”,要比我的问题严重得多。
学长老余就深受其害。刚认识他那年,我大一,他大三。听人说,平日里他性情乖僻,上课时需要多占两个座位,一个用来放书包,另一个隔开邻座同学。
最严重的时候,他成天戴着口罩,走路都别扭。偶尔打个招呼,像得了“后天口吃症”似的,手冒冷汗,面红耳赤,支支吾吾不出声。
碰上老乡群聚会,老余就是那种“失踪人口”,请假理由花样迭出:今天给家里小猫看病,明天乔迁搬家忙,后天干脆屏蔽消息。
今年暑假,因为实习之事,我和余哥联系渐多。聊了几次,我才知,年前他辞了职,转了行,现在在做程序员,每天沉浸在代码世界。
“高考志愿,稀里糊涂填了市场营销,毕业后我又逼自己做销售。你看多少年了,我还是不喜欢,不习惯。”
“反正我不擅长社交,不如多做事,挑个能力大于圈子的工作呗!现在状态好多了,混得还算不错。”
听老余说,现在的他,依然不苟言笑,好在工作顺他心意,和同事相处也融洽。偶尔打个球,约个伴,倒也不怯了。
“那以后请你吃饭,你来不?”见他开朗不少,我打趣道。他顿了顿:“不去。”接着,又丢来一句:“当然是我请你。”
-4-
“在家像个疯子,出门像个哑巴。”
“很害怕麻烦朋友,包括催他还钱。”
“讨厌欠人情,遇到突如其来的温暖特别惶恐,总想加倍还回去。”
“喜欢靠窗的位置,喜欢单人小火锅,喜欢不会上前推销的小店。”
……
有时候,公众号就像小树洞,偶尔听见彼此心事。这些碎语,像极了《一人分饰两角》的开篇歌词:若没要事,我便不见人。
但说真的,社交无所谓有没有用,沟通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在学校里,如果不和师长朋友打交道,光躲在宿舍活得像只鸵鸟,如何应对毕业后的复杂人际?身处职场,如果从来不和领导同事交流,光靠自己低头蛮干,拼死拼活,又怎能换来升职加薪?
任何情绪都是纸老虎,固然有暴戾一面,但残酷吃不了人,吞噬我们的始终是内心的忧和惧。
你可以说,比起社交,你习惯独处。就像老余一样,朋友无须太多,性情相投才好。没关系,这是性格使然,不必强行扭正。
你唯一要面临的难题是:明确自己喜欢什么。专注自己的擅长点,慢慢吸引那些你喜欢的和喜欢你的人。只有走出镜像门,你才不必逃窜,不必惊惶,才能挣开那道厚厚的心防。
-5-
放轻松。生活这场大戏,从来没有领衔主演。做个不被过分期待、不必害怕出错、不用时刻完美的配角,也挺好。
试试吧!撕掉“社交恐惧”的标签,开心就笑,沮丧就哭,生气就有礼貌地怼——但愿你从别人处得到的快乐,和你给自己的一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