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佛说:别让你贴的标签,成为打脸的巴掌

爱给自己贴标签, 真是人类圈一大悬案。我隔壁班那哥们儿,逢人就谈营销,谈跨界,谈多重身份,誓要成为“斜杠青年”。

他自诩“拆书高手”,满嘴皆是黑格尔王小波库布里克;他自称“行摄达人”,平日最擅长朋友圈发定位,晒图加滤镜。

本来嘛,标签只是虚拟品。作为大脑的偷懒技能,它的本质在于归类。贴别人,为了简化识别,降低认知成本;贴自己,为了融入群体,增加自我认同。

不知从何时起,它却变了味儿。有人视之为隐形身份证,集邮般越多越好,最好名片都塞不下。他们给自己扣帽子、定角色,生怕漏了几个Title(头衔)。

有人视之为万能挡箭牌。太过挑剔,都怪处女座的完美主义;白日做梦,那是双鱼座的多愁善感。

太阳底下无新事。蜷足伸脚之间,容易现了原形。真爱还是伪爱,有意或是无心,往往一眼便知。强行贴上的标签,稍有不慎,就会成为打脸的巴掌。

-2-

前段时间,朋友圈时不时就会刷屏此类文章:“每7人中就有1个抑郁症”“步入中年的‘90后’,你有初老症吗?”

因为网络赋予某些疾病毫无关联的“附加属性”,总会有人不辨真伪,对号入座。空心病、拖延症、自闭症、低自尊、不安全依恋、社交焦虑、边缘型人格障碍……

每每出现新名词,身边的朋友便纷纷为自己号脉、确诊,兴奋地表示罹患了这些病。一夜之间,就会惊现不少资深患者,各种苦吟哼唧。

好几次,我都很困惑。当一个人为自己贴上似是而非的概念,并视之为自我实现的预言时,这些标签是否会成为行动的枷锁?

当一个人把“抑郁症”当成吹嘘的噱头、嘴边的调侃,除了暴露自身无知,是否会给真正的患者带来莫大的困扰?

若把假象当科普,若把偶然当必然,原本客观、中立的标签,便会沾染主观、偏激的尘霾。

更多时候,贴或被贴,倒还无妨。最致命的,是自我对标签的认同。当你标明自己能什么,不能什么,便极有可能画地为牢,自我印证。

更有甚者,干脆“放弃治疗”,寄生在自己所标签的群体里。就像捡到了金钟罩、铁布衫,狠命往自己身上套。

我有强迫症,所以你弄乱我东西时候我冲你咆哮,你别怪我;我有晚睡早醒病,如果我约你见面又迟到了,你可别当一回事;我得了社交焦虑,所以我说话直接你别见怪,较真你就太小心眼……

比起真切受过创伤的患者,更恶劣的是那些打着生病幌子,心安理得去挥霍、去放纵、去堕落的人。

“你根本不理解我,体会不了我的感受。我是世界上最可怜的人!”

“这些我没法做。得这种病我也没办法,你难道不能多担待吗?”

他们的潜台词,兴许只有一句——我懒得为我的生活负责。

-3-

当然,有些家伙不光自贴标签,还给别人乱贴。

上个月,我闺密被卷入一场骂战。本来嘛,她随手参与某话题讨论,关于将来是否生孩子。刚评论完“难道生育权不该自己做主吗?”就被陌生人秒回:“你可真有本事。”

话不投机半句多。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她讽他直男、无趣、审美差,他呛她嘴毒、人丑、素质低。互撕起来。

听闻这事,我有点吃惊。生不生孩子,不过个人喜好罢了,为什么要给人贴那么丑陋的标签呢?对于一个素未谋面的人,如此简单地对号入座、画线站队,难道不是一件反逻辑的事?

网红脸、白莲花、绿茶婊……一开始,这些标签也许并无恶意。然而,经过网络传播、媒体发酵,它们一再戳中社会的痛点和你我的痒痒肉。

糟心的是,大众面对纤薄思想、皮疹幽默,很容易供奉自己的世界观。

像什么西藏人不洗澡,广东人吃人脑,河南骗子很多,安徽遍地小保姆;像什么学文科数学差,学理科死脑筋,学车的女司机是马路杀手……习惯了标签化认知,难免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更何况呢,带有歧视意味的言语说多了,会让歧视的行为成为常态。

电影《驴得水》里,有段情节颇有意味。张一曼出于好意,想让铜匠回家安心陪老婆,断掉对自己的幻想。催他离开时,一曼随口骂了句:“在我心中,你就是一个牲口。”

谁曾想,“牲口”二字,激起了铜匠的一系列报复行为。可怜的一曼,因此受尽污蔑、欺侮和围攻。到后来,她几欲崩溃,生死不明。

或许,人心和人性的复杂程度,比你我想象的更甚。心念一动,便是悲喜剧。当你急着下定义、提要求、做判断,不妨先考虑清楚,对方的底线和耐受力。

那些自带戾气、叽叽歪歪、尖酸刻薄的家伙,到哪都讨人嫌。

再说,标签这玩意儿,能被赋予,亦能剥夺。能予信念,亦被限制。每个生命体都是复杂的、流动的、生长的。没有谁的人生,会被符号指称,能被概念定义。

别让贴标签,成为一种酸爽的懒。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佛说:别让你贴的标签,成为打脸的巴掌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