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在世上,其实只需要两个方面:一个是物质财富,一个是精神财富。一个人只有同时拥有这两个方面的财富,才算是真正的富翁。
在《佛教的财富观》这一课中,导师从七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佛陀比喻财富为毒蛇,一点也不为过。对于没有信仰的人来说,财富就是毒蛇——福祸无门,唯人自召,用不正当的行为来谋取财富,如期等待自己的只是苦果。唯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拥有一笔精神财富,在人生的选择中才能从容面对物质财富;而在人的一生中,许多物质财富也是践行道德信仰产生的自然结果。
一个人要拥有财富,就要有良好的心态。有句话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说的就是要在道德基础上,用不损人利己、合乎道理、遵循法律的方法取得财富。但现在有很多不良现象,世间有许多领导干部,由于贪心而谋取公款导致了犯罪,诸如此类的事情比比皆是。背后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道德信仰,所以认识不到在贪心驱使下错误地追求财富会给自己带来隐藏的陷阱。
作为在家的佛教徒,要在生活中尽一份责任,也要慈悲天下一切众生。在追求财富的同时,不要伤害他人的利益,要做一些正当的行为,要不违背在家居士的十善业而行持。也要像导师开示中所说的,有一颗感恩心,明因识果,同时随缘应份地感恩回报社会,给自己广种福田。更重要的是皈依三宝,以佛陀为榜样,以法为洲航,以僧团作依怙。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生死流转中获得真实的依靠和解脱。
如果没有佛法,人们会一直随顺自己的习气,往外追求,轮转六道无有出期。这个世间只有佛法告诉我们,烦恼由心生亦由心灭,一切法无我,心外无物。若没有佛法,人们即使很痛苦,也不会从自己内心寻找原因,只会一味地追求外物,不得解脱。《法华经》中的衣珠喻告诉我们,有一个穷困愚夫被富有的朋友赠送了一颗价值的宝珠,而这个愚夫因醉酒不知自身有宝珠,还到处奔波谋生。心外求法而被种种烦恼所困惑,甚至为衣食忙碌奔波,而忘记自己身上的衣服里有佛陀赠送的宝珠。无价宝珠比喻我们圆满的自性,众生因迷失自性,而在苦海中流转。
而《华严经》中“五十三参”里的五十三位善知识,他们里面有经商的、有做官的、有做帝王宰相的、也有做将军的,总之各行各业都有。这说明在社会大众里面,他们的心对于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统统都放下了,事情依然照做却不执著,他们都是在家菩萨的示现。
有一句话,自己深有感触:大地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存在之一,它始终在默默地忍受着各种东西,让我们能够生存。无论是承载鲜花,还是担负污垢,它都是那么的平顺坦然。没有丝毫的抱怨,没有丝毫的拒绝,无怨无悔,永远承载万物,永远无私奉献自己的一切。这种德行太重要了,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而自己却心胸狭隘,不能容物。反思自己作为一名出家人,是倾向于出世解脱的,所以更应该奉行少欲知足的生活。自己惭愧没有福报,不能像佛陀时代的修行人那样,日中一食,树下一坐,粪扫衣,腐烂药,过着节俭的生活,安贫乐道。所以,当下就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对物质财富不要贪著,要了解物质财富都是虚幻不实的,只是暂时使用的工具,且能够智慧地使用这种工具,上供下施。同时也要有像大地承载万物般的德行,修忍辱波罗蜜,还要认识到佛陀告诉我们的法布施的利益:发菩提心、法供养为最,其功德胜过世间福田。
我们每个人都要像佛陀一样守护着每一位众生最宝贵的佛性,如果不能行道,佛陀再好的法也不能显现作用。所以,作为佛弟子,学佛不能只为自己,尤其是自己作为出家人,在修行方面要开显自身智慧的摩尼宝珠;在物质方面,要能够从容驾驭,不被其左右。同时还要把功德法财布施于社会大众,让每个人都能追求人生中智慧的精神财富,从迷惑走向觉醒,作内心真正的富翁。